第186章 敢威胁大汉? (第2/3页)
诚意,刘禅只能是嗤之以鼻。
誓约只能约束道德感与公信力强的大汉,而难以约束孙权,毕竟这厮已经从背盟中尝到过甜头了。
记得不错的话,丞相没后,孙权立即增巴丘守兵一万余人,嘴上说着担忧曹魏会趁机南侵,以为救援,实际上就是存了西侵之心,根本不在意什么誓言不誓言的。
只是,刨除刘禅对孙权的这些偏见,其人劝大汉优先解决凉州、提防关东的提议,于大汉而言确也算得上是稳妥的良策。
国力有限,武备有限,一旦夺下东三郡,大汉有三面受曹魏威胁,不论是粮草还是兵力,都会变得更加左支右绌。
但…所谓祸兮福所倚,一旦大汉能顶住夺下东三郡后增加的压力,那么这些压力,将来就会压到曹魏与孙权头顶。
而刘禅与丞相既然决定以赵云、邓芝统兵去收复东三郡,就是做好了顶住这些压力的准备。
唯一的变数,就是没想到孙权竟会在襄阳都不能奈何的情况下,直接以诸葛瑾、步骘去取东三郡。
须知,东三郡的出入口,一条在襄阳以北,一条在当阳。
一旦孙吴大军在襄阳前线顶不住曹军压力,败军南走,再被曹魏一路追到当阳以南。
那么诸葛瑾与步骘所统几万大军,就彻底被堵在东三郡回不去了。
刘禅将手中急报递给傅佥、关兴、姜维诸将传视。
“大汉夺下关中,还于旧都,孙权作为大汉盟友,竟然连个庆贺的使者都未遣来,反而直接遣丞相之侄与赵车骑相商东三郡之事,着实有些失礼过甚了。”麋威嗤笑一下,神色愠怒中又略有些不屑。
刘禅也轻笑一下。
正如麋威所言,自他亲征以来,每有好消息便向孙权通报。
孙权却从来没有遣使相贺。
现在更是急赤白脸,劝大汉莫要染指三郡。
确实有些不体面了。
刘禅甚至能够想象到孙权气急败坏的样子。
虽然他从来没见过孙权,但总能将代入电视剧里的紫髯形象。
不过…不体面归不体面,孙权现在连装都懒得装了,其欲拿捏大汉的意味,可谓昭然若揭。
怎么说……还是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认为自己可以从实力的角度出发同大汉谈话。
这也不算稀奇,自夷陵得胜,昭烈崩殂之后,孙权对大汉一直有种居高临下的俯视之态,就与曹魏先前根本不认为大汉能够对其产生什么威胁一般。
丞相与费祎、董允等人很快也收到了消息,聚到刘禅身周,从姜维手中取过那封急报看了起来。
待看到其大兄诸葛瑾被安排到西城郡攻城,丞相眉头微微皱起,瞬间明白了孙权究竟是何打算。
费祎有些忐忑:“西城在东三郡最西,毗邻汉中,难道说上庸、房陵二郡已经被孙权攻下了?”
由不得费祎不忐忑,假使房陵、上庸二郡已被孙权攻下,那么西城太守申仪这个在汉魏间反复横跳的墙头草,十有八九会望风降吴。
如此一来,大汉原本十拿九稳的西城就要飞了。
董允也有些愕然,道:
“若然,大汉非但少了一条攻打曹魏的路线,还须得设重兵于汉中防备孙权。”
董允言罢,诸将皆凛然颔首。
大汉根基在益州,前线在关中。
汉中地处益州、关中之间,一旦将来大汉与伪魏战至关键时刻,汉中遇袭,粮道被阻,归路被绝,那么关公失荆州故事就有可能上演。
而为了防止这种事情发生,汉中就不得不布置数倍于此时的兵力,这对于大汉来说,是一种不愿承受却又不得不付出的代价。
孙权有过前科的。
然而,一旦有东三郡在手,情势就大不一样了。
西城距江陵一千余里,完全可以作为汉吴之间的战略缓冲地带。
孙权纵使背盟败约,也没有办法悬军深入一千余里,直接威胁到汉中腹心之地。
丞相忽然摇了摇头:
“料想吾大兄与步子山统吴军数万直至西城,乃是吴侯惑敌之策。
“吴军应还未能夺下房陵、上庸二郡。”
丞相言罢,费祎、董允及诸将虽不解为何丞相有此猜度,但也都尽皆松了一气。
而松了一气的同时,又不免有些惊奇诧异。
费祎神色略显疑惑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