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十三章:血战台儿庄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二十三章:血战台儿庄 (第3/3页)

打响,中国军队马队为诱敌深入边打边撤;3月24日,日军逼近台儿庄开始向台儿庄地区大举进攻。

    日军在台儿庄北五里刘家湖村设有炮兵阵地,排列10门大炮,向台儿庄猛轰。91旅183团3营营长高鸿立率领士兵,每人一把大刀,8颗手榴弹,杀入敌人炮兵阵地,砍得敌人无法招架,弃炮而逃。

    3月24日,日军矶谷师团2000多人在飞机、大炮和坦克的配合下,开始向台儿庄大举进攻。

    坚守台儿庄北门的孙仲连186团1营在王震团长和姜常泰营长的指挥下顽强抵抗,并在城北门外与日军展开白刃战,打退日军的多次进攻。1营是新兵,几乎全牺牲在台儿庄北门,王震团长也亲自架起机枪向城外日军扫射。

    当晚,日军200人突破小北门,躲进小北门附近的泰山庙,王震团长亲率将士围攻泰山庙之敌,终将其消灭。24日起,日军反复向台儿庄猛攻,多次攻入庄内。守军第2集团军顽强抗击,与日军展开激烈的争夺战。日军猛攻3天3夜,才冲进城内。

    3月24日,当台儿庄激战开始时,蒋介石即赴徐州视察督导,返回时留下副参谋总长白崇禧、军政部次长林蔚,军令部第一厅厅长刘斐、高级参谋王鸿诏组成参谋团在徐州协助李宗仁指挥作战。

    3月27日,当日军增兵鲁南,战事趋向激烈的时刻,蒋介石亲赴台儿庄南车站会见了池峰城,这使池惊喜有加。

    蒋拉着池的手说:你的长官说你是忠勇精干兼备之人,今天看来此言不虚。池答复:我师绝对战斗到底,与阵地共存亡,以报国家。

    3月27日,得到增援后的日军对台儿庄城发动第3次攻击。日军炮轰台儿庄围墙,北城墙被炸塌,小北门亦被毁,守卫小北门的181团3营官兵牺牲殆尽,300多日军突入城内,惨烈的巷战开始,城内中国守军同日寇展开了激烈的巷战。

    尽管日军占据了全庄的三分之二,但坚守在台儿庄南关一带的中国守军至死不退,死守阵地,目的是为了外线部队完成对日军的反包围,这是李宗仁早已制定好的作战计划,让作战部参谋长文衣谷亲自率领部分兵力死守台儿庄。

    二十四的岁的文衣谷得到近战肉搏日军的第一次机会,十二岁时他亲手杀过山匪,时隔十二年,他终于又拿起圆环大刀猛砍日军白刃战士兵。

    日军士兵都以为自己的拼刺刀技能远高于中国军人,但文衣谷不是一名普通的中国军人,他是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复活,他是中国个人武力值最高的皇帝。

    高大魁梧的文衣谷一刀砍下,日军人马俱碎,他砍人上了头,追着十几名日军士兵在残垣瓦砾中乱砍,麾下的警卫员们怕参谋长有闪失,也跟随追杀日军。

    3月28日,日军攻入台儿庄西北角,谋取西门,企图切断中国守军第31师师部与庄内的联系。该师师长池峰城指挥,以强大炮火压制敌人,并组织数十名敢死队员,与敌肉搏格斗。汤恩伯军团关麟征第52军和王仲廉第85军在外线向枣庄、峄县日军侧背攻击。

    3月29日,日军濑谷支队再以兵力支援,并占领了台儿庄东半部。

    31日,国军守军将进入台儿庄地区的濑谷支队完全包围。这时,坂本支队由临沂转向台儿庄驰援,到达向城、爱曲地区,侧击中方第20军团。

    中方第20 军团即命第52军和刚到的第75军围攻坂本支队。激战数日,给予日军以重创,使其救援濑谷支队的计划落空。

    矶谷师团濑谷支队见救援无望,决定以死相拼,一个个杀红了眼。国民党军队虽以5倍的兵力围攻,并付出极大的伤亡代价,但难以将敌人消灭,战争一时呈胶着状态。

    4月3日,李宗仁下达总攻击令。

    第20军团汤恩伯部之第52军、第85军、第75军在台儿庄附近向敌展开猛烈攻势。日军拼力争夺,占领大部分街市。国军又展开街垒巷战,逐次反击,肃清敌人,夺回被日军占领的街市。

    台儿庄包围圈里的巷战完全变成近距离白刃肉搏战,双方士兵尸体堆积成一座座小山,尸臭熏天。

    1938年4月3日,台儿庄全庄三分之二已为敌有。我军仍据守南关一隅,死拼不退。日军电台宣称已将台儿庄全部占领。

    但台儿庄外围全是中国军队,李宗仁在狭窄巷战地域内外夹击日本孤军的战略意图基本实现,促使火炮飞机明显优势的日军无法发挥重型武器装备特长。内有白刃巷战,外有大军围歼。

    国军守卫台儿庄内街巷的第31师师长池峰城,部队损失殆尽,深觉如此死守下去,必至全军覆没。向孙连仲总司令请示,可否转移阵地,暂时退至运河南岸。孙连仲与李宗仁参谋长通电话请示,得到了参谋长严令死守,绝不许后撤的答复。

    于是,孙连仲直接电话李宗仁:“李长官,是否让池峰城部暂时撤退到运河南岸,已经战死殆尽!”

    李宗仁此刻心如铁石,对孙连仲说:“敌我在台儿庄已血战一周,胜利就在眼前,最终胜负取决于最后5分钟,不许后退半步,我将亲赴台儿庄前线,以身作则,宁死不退!”

    孙连仲知道了李宗仁态度坚决,便说:“我军绝对服从命令,战至最后一人为止。”

    孙连仲总司令挂断电话后,赶在台儿庄内亲自督战,向死守最后一点的池峰城师长说:“士兵打完了,你师长就去填,你填过了,我司令就去填,填完最后一人为止,绝不后退!”

    第二天黎明之后,汤恩伯军团在濑谷支队后出现,台儿庄内的矶谷师团陷入重围。

    4日,中国空军以27架飞机对台儿庄东北、西北日军阵地进行轰炸。当晚,日军濑谷支队力战不支,炸掉不易搬动的物资,向峄县溃逃。

    4月6日,李宗仁亲自赶到台儿庄东门附近,亲自指挥部队进行全线反击,为表示与广大中国士兵共存亡绝不后退的决心,骑马巡查的李宗仁命令警卫员抬着一口黑漆棺材在后跟随,如果当场战死,警卫员当场就把李的尸体装入棺材。

    4月7日凌晨1时,中国军队吹响了总攻的号角,以孙连仲第2集团军为主组成的左翼兵团和以汤恩伯第20军团为主组成的右翼兵团在台儿庄及其附近地区大举反攻。

    一直防守遭攻的孙连仲部,听到中方总攻号角,神情振奋,命令一下,杀声震天。双方便展开了巷战、肉搏战,一时间,台儿庄城内枪林弹雨,血流成河,尸横遍野。

    第31师师长池峰城竟然奇迹般活下来了。

    日军头一次遭到了国民党军队的如此顽强进攻,很快便溃不成军。台儿庄北面,枪炮声渐密,汤恩伯军团已向敌人开火。

    矶谷师团司令官矶谷廉介知道主力已陷入外围中国军队的包围圈,开始动摇,下令部队全线撤退。此时华北日军第10师团已成强弩之末,弹药汽油也用完,机动车多被击毁,全军丧魂落魄,狼狈逃窜。

    李宗仁命令部队猛追,敌兵遗尸遍野,各种辎重到处皆是,矶谷廉介本人率残部拼命突围。

    激战4天,国军重创日军濑谷支队、坂本支队,其余日军残部于4月7日向峄城、枣庄撤退。

    此至,1938年4月8日,台儿庄战役结束。

    29万中国军队对攻5万日军,中方伤亡5万,日方伤亡2万。

    中方虽然伤亡大于日方,但这是侵华日军一个2.5万人的师团第一次主动狼狈撤退逃跑,这是南京大屠杀刚过去4个月的一场及时大胜仗。

    从1894年甲午战争以来,中日交战,都是中国军队战败,都是中方主动撤退逃跑。从1840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对外御敌很少打胜仗,表现极其差劲。

    但这次,战死过万人的日军矶谷师团主动撤退逃跑,意味中国军队在台儿庄无可争议打了胜仗。

    中国军队至1894甲午战争至1938年台儿庄战役,整整44年,第一次打跑日军过万人的部队。

    至此,台儿庄大捷诞生。

    谁说中国人不会打仗?

    谁说中国对外御敌很差劲?

    南京大屠杀刚过去4个月,战死过万人的日军矶谷师团在台儿庄被中国军队打得落荒逃跑,成功推翻世界对当今中国的质疑。

    李宗仁一战成名,享誉海内外,功高震主。

    美国加州的刘秀在报纸上惊喜发现:中国人还是会打仗,中国对外御敌也不差。

    南京大屠杀过后,准备回国抗日的刘秀暂时取消计划,就留在美国赚钱购买飞机捐送给中国抗日事业。

    武汉汉口的刘悟透第一次落泪:南京大屠杀后,中国还有救!

    这年4月10日,探亲回家的八路军战士一碗饭在牛角镇举行盛况空前的婚礼,正巧碰到台儿庄大捷。

    双喜临门,一碗饭的哥哥,淬火兵工厂的总经理一板凳在牛角镇集市大街上,大办180桌佳肴酒宴,免礼邀请各方来宾共同庆祝,武汉的刘悟透也赶回来参加。

    酒足饭饱喜笑颜开的乡亲们在热烈庆祝这罕见的双喜临门。

    整个牛角镇集市大街张灯结彩,敲锣打鼓,鞭炮礼花齐放,戏班唱戏,猴子耍杂技,武师表演南拳北腿。今天,牛角镇集市大街上所有店铺都贴满喜字剪纸,所有居民都歇业,学生放假,工厂停工,都在无忧无虑尽情享受这难得可贵的美好一天。

    洞房花烛夜后的第三天,一碗饭准备回到八路军115师的抗日前线。

    八路军战士都没有参加李宗仁指挥的台儿庄战役,温柔乡里的一碗饭深感愧疚,他盛大婚礼的幸福,是台儿庄浴血奋战死伤殆尽国军战士们给予的。

    作为一名中国军人,保家卫国是不可推卸的天职。

    国家!国家!没用国,那来的家?

    八路军115师要在陇海线正面阻击华北日军板垣师团,得到紧急通知的一碗饭要上前线去了。

    一碗饭的新娘子卓玛是牛角镇小学的一名语文老师,貌美知性。

    新婚二人在瓦罐码头惜别。

    隽永芳华一相送,不知何时才能再相见。

    朝朝暮暮的三日厮守,割舍不了的牵挂,肝肠寸断。

    风花雪月,关山寤寐,是人去楼空的惆怅,落笔纸墨,千丝万缕,寄情于字间。

    蝴蝶双飞,松涛轻语。

    魂牵梦绕,似水年华的忧伤,策马绝尘而去。

    在夕阳下的瓦罐码头,晚霞映红了哭河日落的地平线,杳无音信十一年,才回家探亲的一碗饭又登上帆船,又要离开赶赴抗日前线。

    十一年也太长!

    这一别,不知道又是多少年?

    母亲、哥哥、姑妈一袋米、姑丈刘悟透,都噙泪挥手送别。

    新娘子卓玛在哭,不是在瓦罐码头,而是在忠贞不渝的誓言里,独守一生的空房等待,直到他回来。

    或许,她要用一辈子去爱他。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