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77 从零开始的赛道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277 从零开始的赛道 (第2/3页)

北的上帝视角,就相当于没有维特尔的对比目标,自然无法第一时间定义快慢。

    不过按照他多年的赛事经验,一条完全没人跑过的5.6KM全新赛道,并且布局比较复杂跟危险,能跑进1分30秒出头的成绩,应该算得上优秀标准。

    “北,训练的如何?”

    看到陈向北一圈跑完,奥德托忍不住开口询问了一句。

    陈向北完全没意识到奥德托站在自己身后,突然听到声音差点吓一跳。

    面对奥德托的询问,陈向北摘下耳机用着略显沮丧的语气回道:“很慢。”

    “很慢?”

    奥德托疑惑不解,这个“慢”的标注从何而来?

    “嗯,这条赛道很多弯道,我都没有跑出过最佳走线。”

    “可能我新赛道适应能力,并没有自己认为的那么好。”

    陈向北深知弱小跟无知不是生存障碍,傲慢才是的道理。

    从始至终,年少轻狂都是他的假象,内心却始终保持着谦虚跟好学的心态。

    但F1中国大奖赛的冠军,依然不可避免让陈向北有些信心膨胀,认为自己的天赋跟操控水平,已经不输于那些历史级GOTA车手。

    毕竟什么舒马赫、阿隆索、汉密尔顿,通通被自己斩于马下!

    哪怕就是开挂,你也得有基础不是?

    当面对韩国这条真正从零开始的赛道,没有了上辈子开挂的经验跟基础,陈向北就发现想要掌控的难度,远超自己的预料。

    就算自己提前做了准备,想方设法把赛车模拟器给运输过来,依旧无法抹平跟维特尔之间的圈速差距。

    说实话,对于维特尔实力的评价标准,至少在陈向北心中是不如目前同时代的舒马赫、汉密尔顿、阿隆索等人。

    原因就在于维特尔太挑车!

    适应能力同样是一名车手硬实力的体现,维特尔离开了红牛车队的赛车,表现可谓是出现了断崖式下跌,职业生涯末期成绩更是拉胯到让人质疑的程度。

    以至于“水瓦”的绰号经久不息。

    同样是职业生涯末期开养车生,拉胯到惨不忍睹的莱科宁,却从来没有人质疑他巅峰时期的实力。

    区别就在于莱科宁能开迈凯轮单挑舒马赫,开法拉利战胜阿隆索,他的两个世界亚军跟一个世界冠军,含金量高到毋庸置疑的程度。

    如果自己连适应能力偏弱的维特尔都不如,那超级天才的认知可能就要打折扣了。

    “1分37秒770还不够好吗,你的理想圈速是多少?”

    “1分35秒。”

    “为什么有这个标准?”

    奥德托反问一句。

    既然没人跑过的赛道,就意味着不存在硬性指标。

    偏偏陈向北的语气,好像很执着1分35秒,那他怎么得出来这个判断。

    对此陈向北没有回答,他也无法回答。

    总不可能说历史上维特尔的杆位,就是跑出来1分35秒出头吧?

    陈向北只能转而说道:“车队设备已经组装完毕了吗?”

    “嗯,目前还差赛道布线,不过今天才周二时间很充足,明天就能全部完成。”

    “设备组装完成,就可以用中央电脑模拟理想圈,我认为灵岩赛道的最快圈速就在1分35秒左右。”

    每条赛道除了车手的最快单圈,还有用电脑模拟出来的理想圈。

    当初在铃鹿赛车学院的时候,陈向北的圈速比照对象,就是中枢电脑跑出来的理想圈成绩。

    既然无法解释维特尔的成绩,那就只能用电脑理想圈来当说辞了。

    “好,我让水谷翔先行模拟理想圈。”

    奥德托点了点头,就转身招呼数据工程师水谷翔,先用电脑去跑理想圈,再来对照陈向北的圈速成绩。

    短短十来分钟,软件模拟的数据就出来了,中央电脑跑灵岩赛道的理想圈速为1分34秒331。

    正常情况下,电脑理想圈比车手现场圈快个1秒左右,属于合理范围之内。

    不过随着车手熟练度增加,以及出现某些超水平发挥的情况下,现场圈会逐渐接近理想圈成绩,最夸张的时候会拉近到0.5秒以内。

    比如说后世维斯塔潘在25赛季的蒙扎赛道,就跑出了无限接近于理想圈的杆位成绩,还打破了F1历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