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60章 听话,给你们官做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60章 听话,给你们官做 (第1/3页)

    赵安没有选择回凤阳,也没有前往最近的绿营驻地,而是义无反顾进了宿州城。

    将自己直接置于烈火之上,漩涡之中。

    这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智慧。

    责任是对灾民的,勇气是对白莲教的,智慧是对老太爷的。

    所谓富贵险中求的道理。

    如果赵安选择回到凤阳观望,宿州真的爆发白莲起义的话,其在老太爷眼里肯定是要丢大分的。

    要知道遏必隆刀不光是让赵安用来清理安徽的贪官污吏,更是老太爷的一种“放权”和信任。

    权力给了,结果安徽还是闹出大乱子来,那这就是赵安的责任了。

    而起义一旦发生就逼的赵安不得不镇压,如此一来,死亡人数就会急剧增加。

    兵祸的可怕从来都不在天灾之下。

    活着的灾民已经够可怜了,几乎家家都有亲人死于这场大灾,好不容易撑到现在再摊上一场无枉兵祸,真就是一根救命稻草都不给,让灾民彻底没活路了。

    故唯有亲临一线,动用一切手段避免起义爆发,将损失降到最低,才是赵安的首选。

    现在宿州面临的军事压力比救灾压力更大,因为不仅亳州、蒙城方向有大量灾民向宿州迁移,本州境内灾民也蠢蠢欲动。

    种种情报显示,灾民往宿州的突然聚集同白莲教脱不开关系。

    驻守在宿州西边袁家集的一支绿营汛兵就向州城告急,说发现大股捻子已越过肥水东进,这些捻子人少时为灾民,人多时就为匪,骨干皆是亡命徒。

    目前进入宿州境内的捻子虽未与官军冲突,但明显有人接应,加之“劫莲将至、大明复兴”的谣言在宿州境内大量传播,民谣更是公然把大清称为“鞑子帮”,号召灾民团结起来推翻大清。

    这就让宿州知州李文愁的睡不着觉,担心灾民马上就要造反,便恳请暂署布政使的赵安关闭城门,不要再继续给灾民放粮施粥,集中所有力量确保州城不失。同时赶紧报请巡抚、总督向宿州火速调兵,以防万一。

    在赵安看来,所谓“捻子”就是白莲教在安徽的一种军事组织形式,或者说是白莲教与皖北地方力量相结合的一种起义军雏形。

    对于“捻子”,赵安再熟悉不过,因为再过几十年皖北的“捻子”就会发展为“捻军”——一支从太平军手中接过抗清大旗的强大汉人地方武装集团。

    这支汉人武装集团也是淮海创业园区最后的辉煌。

    捻军不仅全歼了清廷最后一支骑兵僧格林沁集团,其西路军甚至从陕西渡过黄河天险一直打到了京师卢沟桥,惊的清廷差点又要搬家。

    因此,说实话,“捻子”的突然出现令得赵安有些紧张。

    僧格林沁的骑兵都对付不了捻子,他拿什么对付?

    印象中捻军可是一支半机动部队,拥有大量代步的骡马。

    而他手中的能够节制的清军五十匹马都凑不出来,武器装备差,战斗力更差,披甲率不足百分之一。

    地方民团都不如。

    然而仔细梳理前世历史却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白莲大起义并未波及安徽,且是在嘉庆元年于湖北爆发,这说明白莲教在安徽的活动是被镇压了的,或者说白莲教在安徽地区的活动没有取得预期效果,这才转而在官府力量更为薄弱的湖北、四川、河南三省交界起事。

    之前得到的相关情报也表明白莲教于皖北活动猖獗,但一直是分散的,除了几起与官军冲突事件,白莲教并未组织教众攻城掠地,更未有计划的组织灾民向某一区域转进。

    看起来,白莲教的整体行事也是颇为低调的,估计是不想过早暴露。

    因此亳州、蒙城方向突然向宿州涌来大量灾民,且有大量白莲教组织的“捻子”活跃其中,而这些地区的官府和驻军也没有向赵安这个暂署藩台通报,加之赵安向朱珪请求的抚标兵被派往亳州,这就令得赵安有理由怀疑朱珪是在借刀杀人,想利用白莲教除掉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