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听话,给你们官做 (第2/3页)
如果朱珪真这么做,那他就是在玩火。
因为,此举很有可能让安徽提前爆发白莲教大起义!
赵安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却不得不防朱珪在玩火,“党争”这玩意有时候是不讲任何道理,也不讲任何是非的。
前明东林党人不是没有道德高尚之人,不是没有天下称颂的大儒贤士,然而一旦涉及党争,再高尚的人都会做一些令人不耻的事,再如何心怀天下的人也会漠视无数生命逝去。
党争,可谓是士大夫集团永远无法抹去的阴影。
嘉庆杀和珅,本质就是党争。
不过是皇帝亲自下场操刀而已。
不管此事背后是不是朱珪在操盘,赵安也准备借刀杀人。
被关押在凤阳府城的白莲教徒洪宝曾经招供白莲教要推选的领袖“牛八”二字,合起来就是朱字。
要奉朱六太子之后光复明朝。
起义那天便是所谓的“劫莲”降下之日。
赵安懒得去查朱六太子是怎么回事,他只知道朱珪也姓朱。
有点巧。
这个联系明显牵强,说出来都没人信,因为朱珪跟他哥哥朱筠都是乾隆朝名士,以“二朱”并称学界。
如果朱珪兄弟二人是朱明后人,怎么可能身居高位呢。
朱珪又怎么可能被生性多疑、防汉防到疯狂的老太爷指定为辅佐储君的重臣呢。
但赵安也没说朱珪就是“牛八”,只是告诉老太爷白莲教现在皖北闹的很凶,早在去年就开始在安徽全面铺开,而之前不管是安徽灾情还是白莲教活动情况,朱珪都没有如实向朝廷奏报。
属于刻意瞒报。
为什么要瞒报?
为什么“牛八”突然就要现世,为什么大明就要复兴,为什么朱珪突然要在安徽搞团练,为何赵安向他请求调兵到宿州,结果兵却被派到了亳州,为什么灾民之中出现大量有武装的捻子.
赵安不做任何主观认定和个人推测,只如实将发生的事情告诉老太爷。
老太爷怎么看,不关他的事。
哪怕老太爷依旧不怀疑朱珪的忠诚,但朱珪的能力势必要打个对折。
安徽现在这团乱麻溯源的话,可不就是朱珪这个巡抚无能么。
折子发出去后,赵安也没有闲着,接连给两江总督衙门发去两封告急文书,请求总督府调派精兵入驻宿州,同时以所兼的徽庆池太道身份调这几个府州的绿营兵北上。
又命凤阳本地驻防的绿营兵向宿州集结,命令发出后已经有两营三标兵奉命进驻宿州城,兵员1200余人,加上宿州城中的绿营守兵400人,总兵力不到1700人。
知州李文虽然也动员三班壮役进入“战时”状态,能用的壮役也就1000人左右,总共不到三千人的兵力面对几十万灾民无疑杯水车薪。
徐霖部也收到了命令,但最快也得六七天才能赶到宿州,而且只能来一千人,因为必须要留一半兵力确保粮道通畅。
故李文一再请求赵安下令关闭城门,然而赵安并没有采纳李文的意见,仍是命人每日准时于城外几座赈灾营放粮施粥,确保灾民有一口活命粥入肚。
真放任不管那就是激化矛盾,彻底将灾民推给白莲教。
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灾民潮,一拨又一拨快马拿着赵安的亲笔信、批示、条子飞奔各地。
只为一样东西——粮食!
同时赵安也命李文这个知州派出大量差役混入灾民群体,追踪谣言传播源头以及监控灾民内部的“组织”倾向。
为了确保灾民不被白莲教“争取”去,赵安推行“大队法”,即将同一个地区的灾民编成大队,下面再设中队、小队,任命灾民中德高望重者、辈份较高者担任大小队长,并给予大队长直接同官府面对面接触的待遇。
即小队有事找大队,大队有事找知州,知州有事找藩台。
又于各处赈灾营广贴告示,鼓励灾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