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赏双眼花翎 (第3/3页)
他福家所用!
示恩示好把人拉过来最好,拉不过来也无所谓,反正他同和珅也是一体的。
不可谓不用心。
然而,此议一出,一旁一直沉默的军机大臣董诰眉头立刻皱了起来,这位董中堂素来讲究朝廷体统,重视官员出身正途。
在其看来赵安是以“幸进”闻名,虽然现在有清名,办事也有力,但毕竟是和珅一党提拔的人,属于“奸小”之列,若因赵安一时军功就予以抬旗殊恩,无异于鼓励钻营、败坏官场风气。
当即不顾和珅、福长安如何看他,出列躬身道:“皇上,臣以为福大人此议不妥。”
“噢?”
老太爷看向董诰,“哪里不妥?”
“皇上!”
董诰声音清朗,态度不卑不亢,“抬旗之恩,非比寻常。向来赏予勋旧世家、累世功勋之臣,或后妃母族,以示殊宠。赵有禄虽有微功,然起身不正,骤登高位已惹朝野侧目,若再予抬旗,恐天下士人寒心,以为朝廷重功利而轻名节,开幸进之门,伤敦本务实之风
且其功在平一隅之民乱,较之边疆大将决胜千里、斩将搴旗之功犹有未逮,望皇上慎之!”
董诰一番话让阁内气氛顿时有些凝滞。
福长安暗骂董诰捣蛋却不敢直接反驳,只因董诰所言确实占着道理和体统。
和珅瞥了眼董诰,没吱声,因为他不好在老太爷面前旗帜鲜明支持福长安的提议。
老太爷则沉吟不语,缓缓捻着手里的佛珠。他何尝不知道董诰说的是对的,但他用人自有其一套逻辑,那赵有禄出身再差,只要能办事,敢办事,这就够了。
真要以出身资格用人,这大清朝很多事就推不动,办不下去。
譬如议罪银的事,譬如内务府的事。
这些事让身正的官员来做,怎么做?
所以在老太爷看来董诰说的再对也不对,但直接驳斥董诰又未免让这老臣心寒。
这时,一直站在老太爷榻边轻声指挥内侍添茶倒水的和珅,微微弯下腰带着谦恭笑容开口道:“主子,奴才倒有个愚见。”
老太爷视线转向和珅:“讲。”
和珅笑道:“董大人所言老成谋国句句在理,抬旗之恩确不宜轻授。不过福大人爱才心切亦是出于公心,赵有禄此番不仅是平乱有功,赈灾救灾也有大功,故而主子应当厚赏。奴才想着,这赏赐之道未必只在官阶、籍贯上打转儿,或许可以在别处议议。”
说到这,和珅竟然顿住了。
“说下去啊,你和珅什么时候学会跟朕打哑迷了?”
老太爷含笑微抬右手作势要敲和珅额头的样子。
“奴才哪敢跟主子打哑迷,”
和珅一边将额头朝老太爷手上靠近,一边笑道:“奴才的意思是赵有禄已是从二品大员,官阶确不宜再升。抬旗之恩又关乎八旗体制,皇上亦可暂搁。然则我朝赏功之法,除了官爵,尚有殊荣,譬如花翎。”
“花翎”,尤其是双眼花翎,乃是皇帝特恩赏赐给有功勋大臣的极高荣誉,非等闲人臣可得,代表皇帝的极度青睐和恩宠。
“赵有禄平定教乱,救灾有方,其功虽不如边疆大捷,然于腹心之地消弭大患亦可谓殊勋,皇上何不特恩赏戴双眼花翎?如此,既不违体制,又远超常规升官之赏,足显皇恩浩荡,令其感恩戴德,亦可使天下文武皆知皇上赏功绝不吝惜!”
和珅说完,暖阁内众人神色各异。
“妙!”
福长安心中暗赞和珅这个主意好,双眼花翎可是许多一二品大员梦寐以求而不得的荣耀,赏给赵有禄比升半级实职,甚至比抬旗更能彰显圣眷。
而且正如和珅所说花翎是荣誉,那些清流言官就算想反对,也很难找到直接攻击的借口。
谁让赵有禄真的有功呢。
不过,他提议的抬旗却变成和珅的赐花翎,主子真要准了,那赵有禄肯定对和珅感恩戴德,对他福中堂怕是没有多少感激之心了。
这让四福儿眉头微皱。
董诰这边也是无奈,赏戴花翎虽然荣耀,但确实不涉及官阶提升和身份变更,他若再强行反对,就显得过于苛责和不近人情了。
刚才反对福长安,这会再反对和珅,也是不智的事。
最终,董诰张了张嘴,还是没有再出声。
“和珅所言,颇合朕意。”
老太爷看了看和珅,又看了看董诰和福长安,缓缓点头,“赵有禄此次功劳不小,恩赏双眼花翎,以示优渥。其余议功、抚恤事宜,就按方才所议,着兵部、吏部、户部尽快办理。”
“嗻!”
和珅带头应道。
“另外,”
老太爷仿佛想起什么,又补充道:“告诉赵有禄,朕赏他双眼花翎是让他继续好好给朕办差,把安徽给朕治理好了,要是出了岔子,朕能赏出去的东西也能收回来,要他好自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