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零三章 买卖鱼的摊子支到了洪水边上 (第1/3页)
陈前进犁的是本队的地,这一块麦地面积不大,也就三十亩,大马力拖拉机的翻转犁来回转了几趟子,地就犁完了。
以往犁完地,地主都要认真检查一下,看看有没有被压在泥土下面的生垄子,结果今天犁完,地主匆匆在陈前进递过来的本子上签了字,然后骑着自行车匆匆忙忙的跑掉。
啥情况?失火了吗?
陈前进有点不明白,不过他也不管那么多,犁一亩地,他能分到一块钱——今天半上午就是三十块钱到手。
多好!
是的,李家过来的这些帮工每个人拿的工资是不一样的。像陈前进先前跟着开东方红七十五,也拿提成。现在能开大马力拖拉机,拿的更多。
而李俊峰拿的就更多了。
李俊贤略少一点儿,他算是这些帮工里拿的第三多的,这一个麦季,开收割机也能拿个上千块。
现在收割机割麦一亩地收割费是两块五到三块,他割一亩地能拿五毛。
再加上先前干的活,这大半个忙年,能拿个小两千块钱。
而且三个人不光赚钱,还学到了技术,别提多开心了,积极性也足。
剩下的一台大马力拖拉机,由李俊海和另外一个人轮着开,不过得等到有活才轮到他们。这个也要看运气。
即使如此,他们也是抢着来的。平时干活积极性很高,在家里没农活的时候其实也不闲着,扫地、干菜地里的活,一个个都抢着来,就是要表现。
竞争很激烈啊。
但是一个个算一算年底能拿到的钱,就算再辛苦也都是笑着的。
即使拿的最少的,自己算一算,也很开心——不比去南方打工差。毕竟平时吃的很好,天天有肉,白面馒头、大米饭管饱,到南方打工哪有这生活待遇?
陈前进是这些人中惟一一个不姓李的,但李家人并没有因此而排斥他,他还是唯三直接开机械的,说明李家人认努力。
所以其他人才会觉得公平,才有更大的积极性。
他们私底下也在说,明年老家那边来的人可能更多。因为李家这边活太多了,地也在不停的开垦着。
李俊峰和李家这边这一支最亲近,知道的也最多,他私下里含糊的说过,今年秋里可能李家还要开垦几百亩的荒地——当然是在棉花今年秋里丰收的前提下。
陈前进想着要不要把自己的堂哥也叫过来——堂哥陈富军也是农民,老实巴交的,头胎生了女儿,超生生了儿子,家里被罚得空空荡荡,快活不起了。
陈前进自己有两个姐,一个嫁给了李安国,另外一个在老家成的家。老家的那个姐夫就不提了,但堂哥的话,他还是想拉一把的。
开着大马力拖拉机回到李家,把拖拉机停在路边熄火,拔走钥匙锁好门,陈前进进院子的时候看到李俊贤已经在洗脸了。
“咦,你回来怪早哩。”陈前进问了一句,“割完了?”
“割完了,钱都收回来了。”李俊贤把自己洗脸的水倒掉,把盆给陈前进,他过去压水让陈前进接,一边接一边说道:
“回来听三奶奶说小龙叔他们逮鱼去了,你要不要去?”
“逮鱼?三大妈,哪里逮鱼?”陈前进一边接水一边问杜春芳。
他和李俊贤虽然年纪差不多,但不是一辈人。
“去东大沟了。”回话的是梁月梅,杜春芳正在掰刀豆的筋。刀豆也就是城里人常说的豆角,两边有筋,她习惯性的把两边角一掰,就带着长长的筋下来了。
在老家的时候,掰完筋后直接把刀豆掰成小段炒着就行了。
但在这里,掰完后梁月梅要斜切成丝,然后和青辣子、西红柿炒上,拌面比较好吃。
当然,肉是肯定要加的,李家不缺肉。
杜春芳耳朵背,没听到,梁月梅自然而然的就接了话头:
“这两天发洪水,把东大沟上面三个水库都冲掉了,可能闸门没及时提起来——洪水里说是有鱼比较多,你小龙哥他们带着人开着面包车过去了。”
董晓娟带着娃也过来帮忙做饭,今天是拉条子,她现在也能把面拉的挺细的了。
怪不得先前那个地主匆匆忙忙的就离开了,看样子应该也去东大沟逮鱼或看热闹去了吧?
“那吃饭咋整?”李俊贤问道。看看时间,再过半个小时就差不多到饭点了。
“他们把拉网拿走了,如果到时不回来,那你们就过去替换他们回来吃饭。”梁月梅说,“拉条子不好带过去。”
米饭是回来吃还是带过去吃都行,拉条子最好是现做现吃。哪怕到三四十年后外卖流行的时候,拌面这种饭外带的话,都不怎么对味儿了。
这一点陈前进他们也深有体会。拉条子拉好后,下锅里捞出来过凉水,刚炒出来的菜拌着吃那味儿就非常的对,如果干活完了回来,把凉过的面热汤里淘一下再吃,味道就没以前那么好了。
当然也是有条件了才会挑一下,以前白面都不能经常吃到,来这里能天天吃大米白面,还挑啥?
所以吃过饭之后,看李龙他们还不回来,陈前进和李俊贤两个就开着李建国的嘎斯车,匆匆往东大沟而去。
这时候东大沟的西边堤上面已经多了不少的人,其中有些人面孔还非常的陌生,显然不是本队的。
不过在水里逮鱼的基本上都是四队的,有些人像后世视频里抄潮头鱼一样,在浅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