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一十四章 收购站改商贸行,能行? (第1/3页)
乡党委会的时候,副乡长把几份土地承包合同意向书拿出来讨论研究。
“都是四队的?”乡长纳闷,“还都是大块地?那边那么多可开垦的荒地吗?”
“咋可能?”副乡长笑着说道,“都是盐碱地,也不知道咋了,四队这帮人现在都瞄着盐碱地呢,钱多的烧手吗?”
“关于这件事情,我知道一些。”已经已经乡副书记的姜至瑜停下手头的笔,说道:
“今年四队那边种了不少的棉花。李龙,就是咱们乡里那个被表彰为国家级民族团结先进个人的李龙,他们家种了一百亩的棉花。”
“一百亩?咱们乡里其他地方没有种棉花的吧?”书记问道。
“没有,他们这算头一茬。对了,他那一百亩棉花里,有三四十亩地是去年开垦的盐碱地。他前几年请了一位农学院的教授过来进行测土改良土壤,调整土壤的盐碱度……”
“知道知道,那个罗教授嘛,带几个大学生,好像至瑜同志当时你还给做了报导。”书记笑着说道。
“对,就是那次。从那时候开始,四队那边就大片的开垦荒地。不光李家,还有个王家。王家开垦的主要是非盐碱地,用来种麦子的。李家开垦的地,今年大部分种了棉花,少部分种了甜菜……”
“这样啊。那棉花产量怎么样?”乡长挺感兴趣,“我知道北五岔和六户地那边种棉花的比较多,据说还不错。”
“他们队上种棉花的有差不多十家吧,我简单的了解了一下,亩产都在一百五十公斤往上,据说李龙去年去过六户地,又去农学院那边请教了教授,所以他们队里种棉花的科学管理方面搞得不错。”
“棉花现在什么价格?”因为本乡基本上没怎么种棉花,所以书记并不清楚棉花的价格,开口问道。
“两块左右,等级好的还能往上涨一些,等级低的就一块七八的样子。”姜至瑜很清楚,“亩产毛收入差不多在三四百块钱左右。”
“很高了啊!县棉麻公司收这个棉花是吧?”书记顿时就来了兴趣。
“是的,棉麻公司收的。而且价格比较稳定。”
“那咱们是不是可以推广一下,对了,咱们乡里的农广校老师有没有懂种棉花的?可以让那些初中毕业的学生去农广校里学习一下,哪怕短期三个月、半年学习也行啊,科学种田,按老办法是没办法再提高产量的。”说这话的是乡长,既然已经有人探索出来本乡能种棉花,那必须要推广一下了。
“那这些合同批不批啊?”副乡长提起了最初的议程,“四队给这些地定的地价都比较低啊。”
“盐碱地,能有多高?其他队上的盐碱地都没人开吧?”姜至瑜必然是要帮着四队的,不看僧面看佛面呢。
“批吧。能开出盐碱地,能种出东西是人家的本事。”乡长笑笑说,“也就是四队了,一下子就能批出几百上千亩的荒地来,换其他地方,根本不可能。”
“也是,也就他们那里地多了。”书记也笑着说,“地方不错,就是有点偏。”
是的,现在四队那边的确是有点偏,环城路还没修,算是乡里往东一支最远的地方。
三不靠。
乡里很快就将这些申请开荒的合同批了下来。
而乡农技推广学校也多了一项任务,关于棉花种植的科学管理和病虫害防治。
四队,李龙正和大哥商量着明年种地的结构。
现在还没闲下来,需要犁地、播种的地块还不少。虽然往乡里申请开荒的文件才发上去,其实队里这些人已经开始开荒了。
毕竟这个时候开荒几乎没有不批的——农民主动要求开垦盐碱地种植,乡里肯定会同意的,这是大家的认知。
不过开荒这样的事情,陈前进、李俊峰去就可以了,李建国难得闲下来。
“新开的两百八十亩肯定种棉花,”李建国说道,“不过因为要交公粮,不光交麦子还要交油葵、苞米,剩下的地还得把这些种上。”
“我的意思是,剩下的地干脆都种成麦子算了。”李龙说道。“咱家有康麦因,省事。至于交公粮的油葵、苞米,问别人家买一些就行了,大不了交钱。”
“那……多麻烦……”李建国虽然经历很多,但终究还是没摆脱小农思想,总感觉自己家里需要的东西,最好自己家里种,花钱买的这种思维还没建立起来。
哪里麻烦了,省事的很。
“大哥,咱们种地现在差不多就机械化了,机械化有个好处,就是种和收非常的方便。你看麦子,今年播下去,明年浇水、洒化肥,收的时候康麦因一遍过,剩下的就是犁地了。”
李建国笑着点头,李龙说的没错,在北疆种的这些庄稼来说,麦子是最简单的。
“棉花呢,偏偏又是最麻烦的。明年咱们这二百八十亩盐碱地要都种棉花,就算咱们家人多也不一定能忙得过来,再种油葵、苞米,那真就忙得团团转了,还不如就种两样,麦子和棉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