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一十四章 收购站改商贸行,能行? (第2/3页)
这样至少忙的时候差不多,中间还能休息。另外就是咱们家这么多机器,收麦、犁地的时候总得有人开吧,种的品种多了,到时干活就会冲突。
咱家也不是没钱,交油葵、苞米那些,花钱就行了,自己吃也是。队里有种的,买一些就行了。”
大嫂梁月梅也同意这种种地的模式,李建国想想,也就同意了。
不过棉花的规模还是要扩大,不光这两百八十亩盐碱地,还有今年一些种其他东西的地也要种。另外就是今年种了棉花的大部分地要种成麦子,算轮茬吧。
十一月下雪之前,李家又对盐碱地进行了一次漫灌,水量很足,直接把盐碱地泡了一遍,能看着那些碱毛融化到了水里,然后被水流带走,冲进了排碱沟里,李龙还是挺开心的。
土壤里的碱太多了,但能冲掉一点是一点吧。
至少表面的盐碱会少不少,明年在种完的时候,再进行一些针对性的施肥,应该会有不错的出苗率吧。
就算出不好,继续补种就行了。
后世许多人过来承包土地都是几百上千亩的,机械化种植,出苗率不好的话,宁肯重播也不会补种。
现在地少,人多,补种反倒是比较经济且有效的手段。
事情商量好之后,李龙就回县里办他的大事了。
收购站已经无法涵盖自己的业务了,李龙要去工商局把自己名下的这个收购站搞成商贸公司,主要业务包括收购各种药材、皮货等,出售汽车、农资等等。
这时候工商业执照还没分那么细,李龙还真就给申请到了。
商贸公司名字叫腾蛟,是李龙当时还在翻《七剑下天山》的时候随意想到的,这是一把剑的名字,书里写着系在一个黄金佛像腰间。
眼下人们起名都是宏远、宏图、大发之类的,李龙给自己商贸公司起名这么另类,也让工商局的工作人员十分好奇了一下。
然后听李龙解释了意思之后就笑了,李龙在想对方是不是觉得自己本身初中都没毕业,还硬充什么文化人?
他倒无所谓,反正这玩意儿也就是个名儿。
成立公司之后,他最近又把农资出售的活拿了起来。主要是这两年种地有好收成,化肥用的多、机械化种植,不少种田大户尝到了甜头得到了好处,自然就大力购买化肥。
县里农资公司也多了几家,但像李龙这种有人脉的还真不多。
快到冬天了,现在来卖东西的少了。毕竟现在官面上已经开始宣传保护野生动物,冬天的皮子收的少了,那还能干什么?
二道贩子这边就开始转行,有些人甚至打起了李龙汽车的主意,帮着李龙寻找汽车的买主,顺便赚一点佣金。
李龙的汽车就这样卖出了三台。
还不错。
当然,更多的还是转行从李龙这里拉走化肥、农药和薄膜,转卖给不方便过来的农民。
李龙通过顾博远那边和农资生产商联系上了,进价相对便宜,而且李龙的名气不小,人家也乐意给他直接送货上门。
所以虽然即将进入冬天,但收购站这边还挺热闹的,不时有人过来拉一车化肥农药离开。
李龙在十月底接收了一卡车从红光皮革厂运过来的皮货。红光皮革厂那边效率很高,合同签好之后就投入了生产,这头一批两百件皮大衣和一百件皮马甲到货,让李龙也松了一口气。
因为刘高楼要过来了。
刘高楼来之前就给李龙说,这趟走的时候希望能够拉走一批皮货,李龙自然没意见。
拉走的都是钱呐。
十月二十二号,刘高楼带着车队过来,这趟过来的不光有刘高楼,还有顾博远,这倒让李龙有些意外。
顾博远回来之前没和李龙打电话,算是突然袭击一样。
顾博远在县里留了一天,和女儿顾晓霞、外孙明明昊昊见了面,聊了聊之后,就回队上去了。
他给李龙说,现在正好处于秋冬换季的时候,伊犁那边的收购站目前算淡季,可能到冬天才会更热闹一些,所以他趁这个机会回来一趟,休息两天。
李龙自然没意见,他听顾博远说在那边那个叫朱万江的当掌柜搞得不错,便也放心了。
顾博远回到四队引起了小小的轰动,毕竟大家都知道他到伊犁那边做生意去了,现在突然回来,有些人就好奇他在那边怎么样了。
不过看着他开着汽车,大包小包的往家里搬东西,大部分人还是能猜出来在那边过得挺好的。
第二天顾博远就去李家,找李建国喝酒。
“我给你说,那边的气候是比咱们这边好。你看啊,种的瓜果什么的比较多,红枣、桑椹啥的都不用压枝子,特别是杏子,第二年照结。”酒桌上,顾博远聊着伊犁那边的风景,“特别是苹果,品种多,也好吃……”
他给李建国他们来了几箱苹果,都是自己开车拉回来的。
还有马肉马肠子,也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