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61章 最后的活人机会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161章 最后的活人机会 (第3/3页)

失去大多数号召力。

    而刘虞所说的‘代汉者当涂高’,这句箴言原本不是箴言。

    这原本是汉武帝说的话,但断句不是这么断的……原文是:“汉有六七之厄,法应再受命,宗室子孙谁当应此者?六七或数十代汉者,当涂高也。”

    汉武帝刘彻是第五代汉皇帝,他的意思是,在自己之后,第六第七代皇帝必然会遇到困难,但那时候自然会有出众的子孙后代,从险峻环境中临危受命力挽狂澜。

    “涂(途)高”是形容,指代从大道中途凸显而出的高俊之才。

    而“代”并不是替代,而是指世代。

    但王莽篡位时,便把武帝的话意思篡改了一番,用作了箴言,说成了:“汉有六七(十三)之厄,代汉者当涂高也。”

    这是名门的典型操作方式,也就是曲解字意外加断章取义,把汉武的话曲解成六加七等于十三,说是十三个皇帝之后,大汉就应该被取而代之——当时西汉皇帝确实传了十三个。

    高俊之才当然是以名望而论的,论名望自然没有人比王莽更高,毕竟王莽都被称为圣贤了。

    王莽篡汉后,光武帝刘秀反王莽时,也把这句话拿出来用作了箴言,但光武帝是用的汉武原话,也就是大汉宗室中会有出众的子弟力挽狂澜。这‘涂高’就相当于代表刘秀了。

    “代汉者当涂高”,其实本来是正常的世间规律,汉武帝是个明白人,知道王朝不可能永恒存在,他只是希望子孙后代争气一点。

    但问题在于,这句话被王莽用作了箴言,王莽篡位成功了;

    光武用这句话为箴言,光武复汉也成功了……

    两个成功案例在前,这句箴言,在这时候就已经不仅仅只是现代人认为的迷信了,这真就成了一种天命象征。

    若是论及现在的‘涂高’,那当然是袁家人。

    (注:曹丕接受禅让时也用了与王莽完全相同的箴言,一个字都没改。到献帝时东汉也刚好是传了十三个皇帝。)

    ……

    其实刘备和刘虞传播的并不是谣言。

    京中确实有两头共身的连体婴儿出生,刚出生便惊动了整个雒阳。

    汝南也确实有奇花异草出现,不仅有龙蛇鸟兽形状的花木,还有双龙缠象形状的树,而且这些奇花异草就出现于汝阳县——当然,但凡去花木市场看看就知道,这玩意都是人造的……

    畸形连体婴儿本来是正常现象,但如果有人故意传播推动,那就会显得很有指向性。

    袁隗是现任司徒,是目前的袁家宗长。

    前司空袁逢是袁隗的亲哥哥,几年前已死,其嫡长子袁基继承了宣文侯爵位,眼下任职太仆。

    而嫡次子袁术目前也在雒阳,并再度任职折冲校尉,兼领虎贲中郎(不是中郎将)。

    袁基和袁术也与袁家上一辈一样,一文一武,父辈三公,子辈九卿。

    那两头共身的连体婴,便像是袁隗和袁逢两兄弟,也像是袁基和袁术两兄弟,共用袁家这个身躯。

    那奇花异草就不用说了,王莽当初就搞过同样的异像,而且是与王莽那时候完全一样的东西——这是刘备让冥卒们弄出来的。

    左沅的情报网目前只能撒到冀州,但京畿三辅各郡,很早就安排了冥卒打探消息。

    张百骑目前叫‘白骑’,一直在河南各郡游走管理冥卒。

    这些冥卒其实仍是段颎的部曲,并不直属于刘备,但张白骑向来都是听刘备指挥的,段颎从来没给他们安排过任务。

    传播箴言和异像这种事,冥卒其实很容易干——这活儿并不需要与其他人打交道,冥卒本就是两三人一组行动的,在人多的地方故意聊聊天就行。

    大声密谋一直都是传谣言的最佳方式,每去一个地方就刻意聊聊天,只要聊天的内容足够有意思,很快就会有人自动传播。

    这年头资讯少,一个小见闻就能让人津津乐道。

    更何况箴言和异像本就是人们最喜欢吹的,两个脑袋的活婴儿,长成龙蛇云象形状的花草树木,即便是现代人也会吹很久。

    关键是,这些都是事实,不是谣言。

    不出意外的话,这些奇闻会改变很多人对袁家的态度,四世三公的名门如果不想被视为王莽二代,那就必须自我约束,至少必须表现出一点‘忠君’的样子。

    用小事改变大势,并不仅仅只有袁家会做。

    刘备的工作还在继续,转移部分黄巾老弱,安置于甘陵地界,这是个费时费力的大活儿。

    而且,就像张梁所说的一样,大多数黄巾,其实是不愿离开张角的,就连张角亲自下令都不愿离去。

    有人要殉道,有人要求死,有人要坚决抵抗,有人要匹夫一怒,都可以理解。

    刘备也不强求,只放开界桥,接收张梁张宝二人送过来的人。

    甘陵离广宗太近,逃民无数,很多豪族也暂时迁居避祸了,整个甘陵国西边靠着清河的地方全都算是无主之地,安置黄巾绰绰有余。

    刘备甚至一把火烧掉了甘陵官廨里原本的土地凭证,并传令东部地区各家豪族‘提供军粮以讨黄巾’。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