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这就是差距 (第2/3页)
庄总随时打电话……”
庄子敬后知后觉:林思成竟然不是假客气?
看来这书对他真的挺有用……
他一脸喜色,不住点头:他放着西京不待,挖空心思的接近林思成,不就等这一句么?
又待了一小会,喝了半杯茶,林思成告辞,兄妹俩把他们送出别墅。
看着两辆车出了小区,庄子敬猛的拍了一下手掌:功夫不负有心人!
说着,他又拿出手机,拨着号码:“爸,搭上线了……对,他挺满意……”
“你放心,我不急,等再熟悉一些再说……”
庄依站在一边,脑海中回荡着关帝签上的四句谒语……
为什么就这么巧?
……
林思成安安静静的坐在副驾上,手里抱着那只盒子。
叶安宁一心两用,时不时的瞄一眼。
后座上,赵修能和王齐志暗暗狐疑。
如果只听庄子敬讲,这就是一本烧琉璃,做陶瓦,刻砖雕的民艺典籍。就民国普通的刻本,印的还不怎么好。
但他们了解林思成:这东西如果一般,林思成不会那么重视,还那么客气。
其它不说,按市场行情,今天庄子敬怎么也得给林思成付个三五万的鉴定费。
林思成倒好,不但不要,还要给庄子敬倒给钱?
但说实话,让他们看,这书别说三五万,卖一千都够呛……
王齐志琢磨着,又瞄了一眼:“林思成,这什么书?”
“老师,这是紫禁城的营造法式!”
果不然?
只看京师、天宫这四个字就知道,这书和故宫有关。
赵修能努力回忆着,“我记得清代编纂过官式建筑法典,好像叫什么则列……”
“是《工部工程则列》,依据明代《工部厂库须知》重新编订,但刻印的时候,把有关‘紫禁城法式’的部分全删了……”
“当时只是怕流入民间,宫内的文渊阁、景阳宫、毓庆宫都有收藏。但民国时偷的偷,丢的丢,烧的烧,基本全佚失了……”
林思成拍了拍盒子:“这顶多也就有三四分之一……”
三个人怔愣的一下。
造个寝墓都会把工匠全杀光的年代,当然不可能让皇城的建造数据流入民间,删掉很正常。
但民国时全部佚失,这代表着什么?
意味着这书里的工艺技术,十之八九已经失传了……
王齐志往前一凑:“意思是这书里的技术,全失传了?”
“老师,还不是不太清楚!”林思成摇摇头,“有机会的话,得到故宫和国家图家图书馆问一问才知道!”
其实他比谁都清楚:其中的大部分都失传了。直到2022,故宫翻修造作办,才从地下挖出相关文献。
再算算,十四年的时间,够他研究好几个来回。
当然,先不着急,所谓贪多嚼不烂,先把瓷器修复搞明白了再说。
林思成轻描淡写,王齐志和赵修能只是狐疑了一下,再没追问。
反倒是对于今天的这顿饭,两人隐约觉得不大对劲。
“师弟,我怎么感觉这个庄子敬,是故意想落你人情?”
“确实有点,总觉得有大事要求你?”王齐志深有同感,“但干珠宝首饰的,虽然和文玩搭点边,但搭的也有限,他能求你做什么?”
赵修能琢磨了一下,突发奇想:“总不能是盯上了杨志高的那批货,就被公安局扣走那批假和田玉?”
“全是青海玉和危料,弄回去不等于砸招牌?”林思成不以为意,“与其琢磨那个,还不如叫我去趟公盘……”
但刚说了半句,林思成“咦”的一声。
王齐志和赵修能也反应过来:林思成不但会鉴玉,还会鉴翡翠……
破案了,八成就是想请他去缅甸走一趟。
但说实话,缅北那一块,从二战以后就没安生过。
书已经拿了回来,说出去的话不至于反悔,但那地方能不去还是别去的好。
说直白点:像他这样的,怎么也算是‘高精尖’人才。而那边的翡翠矿基本全是军阀开采,一个搞不好,就是“来的时候好好的,回不去了”……
胡乱猜忖了一阵,又说了一下明天去乡宁县的事情。回了酒店,林思成又把赵伯恒叫到房间。
“明天你先把瓷土样本送到运城。中午歇一歇,然后把这本书送到西京,交给李贞。记住,别声张……”
赵大猛拍胸口:“师父放心,我爹我都不讲!”
“哪至于防你爹?”林思成不由失笑,“但以后咱们到京城能不能站稳脚跟,就看能不能把这书里的技术研究透……”
赵大猛点头:“师父,我明白!”
……
晨雾渐淡,朝霞氤氲。
天光初透,黑色的岩石上泌出露水。一群灰斑鸠落在电线上,咕咕咕咕咕。
广播里唱起了歌,工头拿着点名册,站在广场上。工人陆续走出宿舍,准备上工。
林思成站在固镇矿山的山顶,举目眺望。
山不高,时起时伏,连绵不绝。矿区完全露天,像是一个巨大的漏斗,一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