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半天发掘一座墓 (第1/3页)
钻杆拔出地面,拆开钎管,近五米的土层一览无余。
最上一层是近三十公分的淤泥,夹杂着绿草、树叶,之后是近一米厚的熟土层和间歇层。再往下又是两米多的生土层。
土质为粉砂质黄土,夹杂少许碎石,一看就是山洪冲涮沉积而成。按道理,一直到史前时期的地质层之前,都应该是这种土层。
但怪的是,到三米五左右,突然出现夹杂着白、黑斑点的红土,足足有半米厚。
而且极硬,像石头一样,拇指大小的一块,竟然用力都掰不开?
仔细再看:白的是石灰,黑的是砖渣,红的是黄质黏土混合了黑质陶土的混合土。
这难道不是三合土?
孙嘉木又拨拉了几下,拨拉到最底层的时候,他怔了一下,然后就彻底不动了。
王齐志往前凑一凑:拳头大的钎管,裹着一根长约半米的圆石棍,中间有分层,不多不少,刚好七层。巧的是,每层都一样厚,加缝近七公分。
捡起来轻轻一掰,石层分开,分成七块圆形的石饼。仔细一瞅,王齐志瞳孔微缩:每块石饼的正面,都印着一只梅花鹿的鹿头。
鹿头,梅花鹿角,昂首……王齐志越看越是熟悉。
不出意外,这鹿嘴里应该还叼着一根草,全称奔鹿衔草砖,只有一个地方会用:墓墙或墓顶!
而且只盛行于唐以后,元以前,在这中间,不正好就是宋与金?
加上上层的三合土,这底下要不是墓室,王齐志敢把这几块砖啃着吃了。
再看孙嘉木,盯着几块鹿纹砖,跟冻住了一样。
王齐志暗暗叹了一口气:震住了吧?
别以为孙嘉木是从京城来的,还是文物局的处长,如果放在一块对比一下,见识即便比他高,也高不出太多。
当初找张安世家族墓的时候,王齐志不照样被惊的一愣一愣?轮到孙嘉木,即便好一点,也好不到哪儿去。
反过来再想:偌大的山坡,别说标识,连树都不多见几棵。但林思成说底下有墓,底下就有墓?
他说墓顶离地表大概三米五左右,就是三米五。他说墓顶厚一米,就是一米,甚至误差不超过十公分?
他说这是宋金时期的墓,这就是宋金时期的墓?
给人的感觉就像是,林思成有透视眼一样……
愕然好久,孙嘉木满脸怪异:“风水?”
林思成点头:“风水!”
孙嘉木怎么想都想不通:“不是……风水有这么神奇?”
林思成顿了一下:要说神奇吧,说穿了也就那样,无非是按图索骥,顺藤摸瓜。
当然,前提是你要懂得够多,且能融汇贯通,举一反三。
要说普通,这玩意还真挺有用,至少给盗墓贼找墓,一找一个准。如果学到林思成这种程度,那好了,保你一辈子衣食无忧:不是几辈子都花不完,就是一辈子都是国家管饭……
林思成想了想:“晋时,郭璞著《葬经》和《青囊经》,奠定风水葬学理论。唐时,杨筠松著《撼龙经》与《疑龙经》,自此龙脉葬学理论体系彻底成形……”
“而不管是郭学,还是杨学,皆以星、山、水为核心。即“高处寻星峰,平地观水势”,何为星?日观日月,夜观九星(北斗加弼、辅)。何为峰,山……”
林思成指了指龙门山,又环指着山前的平坡:“像眼前这种地形,其实并不复杂,稍懂点风水学都能看的出来:两侧山势渐伏,如蝉翼轻覆,再结合星相,在《青囊经》中将这种地形称之为蝉翼砂,主藏风。在砂前结穴,中吉……”
林思成一转身,又指了指坡前的峡沟:“平地隐微水路,分流汇合如虾须,《撼龙经》中称之为虾须水,主聚气。水前结穴,同样为中吉……而凡结穴,穴前即为缓坡,如毯延展,故名毯唇,又为中吉……”
“三中为一上,本该是处上吉的龙穴。但可惜,山上土质疏松,草稀树少,但遇大雨必发山洪,一发山洪,山体必然崩裂滑坡。在风水中,这种地形称之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