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回暖 (第2/3页)
不犹豫直接连击。
一个水泥,一个新式纺织机。
这下好了,官员暂且不论,经商的那群人恨不得把殷灵毓捧起来。
当然,这绝非因信仰或敬重,而是赤裸裸的利益驱动。
明代商人最头疼的就是道路泥泞,漕运淤塞,导致货物运输效率低下,他们就得因为损耗,因为无法早日送达而损失白花花的银子。
水泥能快速修路,筑堤,加固码头,能大幅缩短运输时间,减少损耗,还能修房子,有那商人听说了这种好东西,一天跑了十几趟认识的大人们,宁可自掏腰包,也想赶紧用上,最终得知水泥只掌握在朝廷手里,才消停下来。
而在明代,江南纺织业已是经济支柱之一,传统织机效率低下,国师拿出的新式纺织机能提高纺纱织布速度,直接意味着利润的翻倍。
在利益的引诱下,这些人开始整齐划一开始变成了朝廷和官府的乖宝宝,积极行善,约束家人,生怕惹怒了朝廷,拿不到这些东西,便宜了自己的竞争对手。
毕竟这些都在朝廷手里。
张居正第一次体验到了相对顺利的土地清查。
明代土地兼并严重,豪强地主隐匿田产,逃避赋税,导致朝廷财政吃紧,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和土地清丈,但常遭地方豪强抵制,原本许多地主与商人勾结,共同如隐瞒田产,贿赂官员,但水泥和纺织机带来的暴利,使商人群体开始更倾向于与朝廷合作,而非与地主抱团。
商人愿意配合土地清丈,甚至主动举报地主隐田,以换取水泥的优先采购权。
至于纺织机,朝廷不卖,朝廷只合作发放,优先义商,毕竟纺织机比起水泥,改进都在明面上,更容易被模仿,与其搞得乌烟瘴气,还不如抓住时机,多往朝廷这边划拉支持者。
而地方官员对于新政的执行阻力也减小了许多,过去清丈常遭地方豪强武力阻挠,如今商人阶层因利益,纷纷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