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章 先活下来 (第1/3页)
这些天,张苍会留在渭南,建设渭南大营。
司马欣也被留了下来,帮着张苍主持这里的事。
渭南郡的郡丞叔孙通此刻就在村口,给要离开关中的夫子们分发文书。
陈平跟着一队人来到叔孙通的面前,他接过对方递来的文书,问道:“我现在可以去陇西了?”
叔孙通抚须道:“怎么?不愿意去?”
陈平注意到周围众人的脸色,又忙道:“愿意。”
他不敢说不愿意,尤其是面对周遭众人的目光,这些可都是愿意为了公子扶苏去赴死的人。
陈平接过文书之后,就跟着这队人们一起离开了。
叔孙通办完眼前的事,就走回了村子里。
村内很忙碌,按照张苍的安排要在这里建设三座巨大的作坊,一个作坊用来铸造兵械,另一个作坊用来织造衣裳,还有一个作坊用来做各种木工。
村子里虽说忙成了一团,但在渭南数十万人口的人力下,众人都觉得没什么事是他们办不成的。
今年,一群十岁上下的孩子正在暗渠中避暑,要是在往年,叔孙通也会进入清凉的暗渠中,与这些孩子坐在一起,有时给这些孩子们讲一讲故事。
公子留在敬业县的书很多,听说那些书都是公子让人从咸阳的高泉宫送来的。
从老秦人的故事到各种有意思的典故,公子扶苏总能将列国的事迹,讲述成一个个很有意思的故事。
而当公子东巡回来了之后,大概是去了越国旧地,公子听闻了夫差与越王勾践的故事。
后来,公子就写了越王勾践这个故事。
在以前,叔孙通也听说越王勾践的事迹,但却没有听过如公子所写那般,将越王勾践的故事写得这般动人。
在叔孙通的认知中,夫差应该没有像公子所写的那般自大,勾践是不是真的卧薪尝胆,都是不可知的。
但是真是假都不重要,只要这个故事足够动人,它就会被传入每个人的心中。
叔孙通又见到了司马欣,在渭南郡刚刚成立的时候,与章邯谈论过司马欣。
郡守与郡臣讨论一个自己地界内的县令,这很正常。
叔孙通觉得司马欣确实是一个对大秦忠心的人,而且其人还是老秦人出身的官吏,人都有缺点,司马欣的缺点就是其人办事太过认真,这种人活着会很累,而且在他手底下做事的人也会很累。
在司马欣的眼中,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因此其人也容易得罪人。
也好在,他是一个县令,他若是在咸阳为官,多半不会在渭南郡这样自在,这么一想,叔孙通又觉得司马欣往后应该接着留在这渭南。
渭南郡还建设了几个大饭堂,粮食多数都运往这里。
饭堂还在建设,不过这里已有不少人在用饭了,当各家都不用自己做饭之后,人们也就不需要做饭的时间,提高生产的效率。
叔孙通端着一碗面,坐在司马欣的面前吃着。
司马欣吃着一张饼,喝着一碗羊肉汤。
叔孙通道:“这么晚才用饭?”
司马欣叹道:“公子建设渭南大营却不设兵马,若往后战事结束了,这些作坊这个大饭堂,会一直闲置吗?”
未等叔孙通说话,司马欣又有些忧心的自语道:“也可以作为仓库。”
叔孙通吃了一口面,又道:“往后可以建设大作坊。”
“大作坊?”
“就是几百上千人一起劳作的大作坊。”叔孙通叹道:“渭南用这么少的土地,养活了这么多的人,一年两年也就罢了,人口会越来越多。”
司马欣颔首。
按照关中各县的规模,渭南的人口的确有这样的窘境。
叔孙通咽下口中的面,又道:“渭南的人以后会过得很累,不过也应该会是最富裕的一个郡。”
言至此处,叔孙通有些惆怅道:“以后再看吧。”
渭南的建设都由公子扶苏说了算,公子说渭南会成为什么样,那渭南就是什么样的,现在渭南的一切织造与建设都是为了军中所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