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49章 对倭刀宝具—钢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249章 对倭刀宝具—钢筋 (第2/3页)



    隆庆皇帝看完了这份奏疏,压制住内心的不快,向司礼监三人问道:

    “内廷怎么看?”

    李芳开口说道:

    “苏翰林是谋国之言,但琉球局势是否如通政司说的那么紧迫,海疆是否有倭寇潜伏,这事情还要外廷议一议。”

    李芳是老狐狸。

    他自然知道,皇帝是不愿意掏这笔钱的。

    和苏泽前面的奏疏不同,这笔钱属于砸进去看不到水花的。

    以前隆庆皇帝乖乖掏钱,是因为这些钱砸进去都是能看到的。

    灵济宫大会、上元灯会、武监,这都是功劳摆在这里,日后都要写进史书的。

    可海疆谍报?

    情报工作可能几年花钱都没有结果,但是这些人又要养着,占用大量的经费。

    李芳自然看出了皇帝不愿意掏钱,但是他也不想要得罪苏泽,所以干脆扔给外廷商议。

    如果外廷真的铁板一块,那压力自然就给到皇帝身上,如果外廷自己都不能统一意见,那就顺水推舟不了了之。

    冯保身为东厂的厂公,他的态度更偏向苏泽一点,但是他也有自己的想法。

    冯保说道:

    “陛下,仆臣以为我东厂锦衣卫在地方上自有耳目,不如拨出一笔银子给这些锦衣卫沿海哨所,说不定能省钱办大事。”

    明初的锦衣卫,确实是有监视地方的功能的。

    但是大明卫所都在不断堕落,锦衣卫地方哨所早就已经失能。

    冯保作为东厂厂公,管辖锦衣卫,想要将侦缉的权利掌握在东厂手里,而不是外朝文官的通政邮递司手里。

    而且冯保还进一步想,虽然名义上是“备倭”,但只要有了经费,那除了备倭之外,也可以增加其他的功能,比如搜集地方上的民情和官员情报,这样一来,又能进一步加强东厂和锦衣卫的权力。

    最后皇帝看向执掌内承运库的陈洪。

    陈洪的态度就很坚决了,“陛下,此例不可开,万万不可从内帑支银!”

    这句话也提醒了隆庆皇帝,九边备边银也是这样,原本只是在国防预算不够的时候,外廷向皇帝“拆借”的银子。

    但是到了现在,备边银已经成了固定支出。

    在先帝朝东南抗倭的时候,内帑都差不多掏空了用来抗倭。

    一句“此例断不可开”,让隆庆皇帝坚定了决心,他对着李芳说道:

    “将苏泽的奏疏发往外廷公议。”

    李芳接过了苏泽的奏疏,以他对外朝大臣的了解,发往外朝公议,差不多就等于是驳回苏泽这份奏疏了。

    ——

    “少主,真要硬闯吗?”

    趴在水晶宫博览会的展馆前,一名倭国武士对着趴在他身边,一副汉人读书人打扮岛津义弘说道。

    岛津义弘,是萨摩岛津家主岛津贵久的次子。

    作为家族次子,岛津义弘没有家族继承权,他的兄长岛津义久能征善战,得到包括他父亲在内,岛津家的一致认可。

    所以岛津义弘从成年以后,作为家族战将,为岛津家也立下了不少功劳。

    不过自从去年开始,他父亲岛津贵久一统萨摩后,萨摩地区暂时没有了战事。

    于是岛津义弘就主动远离家族权力核心,开始四处游历。

    去年他随着商船来到了莱州港,在见识到了莱州港口的繁华后,岛津义弘就起了游历大明的心思。

    岛津义弘命令手下都和他一样学着大明人蓄发,又向大明商人学习汉语,接着混过了市舶司的盘查,领着手下混入了大明腹地。

    他们有时候扮作朝鲜商人,有时候扮作琉球商人,又靠着金钱开道,竟然就混进了京师。

    岛津义弘在京师大开眼界,但是最让他震惊的,是东胜卫大捷的消息。

    萨摩在倭国最南端,也是最早和外国交流的地区,岛津家也是倭国最早开始使用火器的大名。

    岛津义弘自己也是火器的狂热爱好者,他在萨摩的时候,就设置过“火器馆”,专门研究西洋火器。

    当听说大明军队利用棱堡和火器,击败了十几万蒙古人后,岛津义弘就对大明的军事技术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元初对马岛之战中,倭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