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权衡利弊 (第2/3页)
你可知晓?”
张方平的身体微微前倾,语气陡然加重:“此策成败,全系于‘信’之一字!然‘信’如琉璃宝瓶,美则美矣,却也最是易碎!”
张方平伸出两根手指,如同两柄悬在空中的利剑,直指要害。
“其一,‘实值’之危!你言‘优增其值’,中枢定价。此价,如何定?定低了,商人无利可图,不肯运输;定高了,朝廷负担加重,与昔日虚估何异?且路途远近、风险高低,如何精确定立?此间分寸,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一旦定价失当,要么商贾裹足不前,要么朝廷再蹈‘入中法’覆辙,背负巨亏。”
“其二,‘储备’之虚!你言需公示储备金,安商贾之心。然,用陈茶支付,本质上是将存量之财提前贴现使用,而若公示之储备,仅为应付‘河北粮草’一时之需,后续朝廷为解他处燃眉,挪用此储备金中绢帛、现钱,甚至调用本该用于兑付茶引的陈茶怎么办?”
“一旦储备名存实亡,或被挪用,或被损耗,届时商贾无货可兑,或兑付大打折扣,朝廷无法取信于人,顷刻之间引券顿成废纸!届时,非但河北粮草断绝,整个东南茶盐贸易,乃至天下商路,都将为之震动!”
“甚至再往后,庙堂诸公是否会为了政绩而层层加码?今日为了河北军需,可以放大五倍,明日为了西北战事,为了赈灾,为了修河是否就会放大十倍、二十倍?终有一日,国库空虚,引券成废纸,物价飞腾,民怨沸腾。其祸,恐不亚于一场天下大乱!”
张方平一针见血地挑破了两个足以致命的脓疮,定价的精确与信用的绝对可靠。
这恰恰是无解的问题。
因为这背后的根本问题,是人性。
虽然陆北顾这个方法更复杂更难以出现问题,但官吏商人是贪婪的,依旧迟早有一天这个方法会如“入中法”一般被其玩坏,而“储备金”放大信用这种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