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84章苍古治水共筑海堤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484章苍古治水共筑海堤 (第2/3页)

心口发堵的衰败。

    慕容副盟主闻言,眉头拧成个疙瘩,指节无意识地叩着案几:“照这么下去,用不了几十年,怕是连港口的石碑都要沉进海里了。这可如何是好?”他话音刚落,案上的茶盏轻轻晃了晃,像是被他语气里的焦虑震得发颤。

    金尚书指尖在地图上沿着海岸线划了道弧线,墨痕在“沧海”二字上洇开一小团:“得调用上百万劳力,沿着这道线筑起三道河堤。最外一道要能抗住腊月的暴潮,中间那道挡春秋的涨水,最里层护住城镇村落——三道墙垛子立起来,才算给国土安上副铁打的护心甲,至少能保百年安稳。”他说这话时,喉结动了动,像是把“百年”二字嚼出了沉甸甸的分量。

    慕容副盟主倒吸一口凉气,端茶的手顿在半空:“上百万劳力?单是把人凑齐就得惊动半壁江山。不说别的,光是每天的口粮,就得用船装、用车拉,这数字想想都让人头皮发麻。”他放下茶盏时,杯底与案面碰撞的声响都带着几分发虚。

    “更要命的是石料和石膏。”金尚书指尖重重戳在地图上的采石场标记,“最外层河堤得用花岗岩,一块就有几百斤重,得从百里外的山里凿出来,再用船运到海边——这路上磨碎的石头渣子,怕是都能堆成座小山。石膏更别提了,寻常的不行,得用熬煮过的‘凝水膏’,不然经不住海水泡,那玩意儿熬一锅就得耗上三担柴,上百万斤下去,柴山都得秃一片。”

    广安国的宛尚书捻着胡须沉吟半晌,终于开口:“眼下也只能先抽调十万劳力,从最险的那段海岸线动手。就像补衣服,先把撕开的口子缝上几针,等腾出手来再细细缀补。”他指尖在地图上点了点那处标着“危”字的海湾,“这里去年冲垮了三座渔村,再拖下去,怕是连旁边的县城都要遭殃。”

    几位尚书顺着他的指尖看去,只见那处海湾在地图上像道豁开的伤口,边缘的墨迹被反复圈点,早已模糊不清。众人对视一眼,都从彼此眼里看到了凝重。片刻后,不知是谁先点了头,接着便是一片此起彼伏的附和声,案几上的茶烟袅袅升起,在窗棂边凝成淡淡的雾,恍惚间竟像是为这艰难的决定,笼上了层沉甸甸的期许。

    宛尚书指尖在地图上划过连绵的山脉标记,声音里透着底气:“要说原材料,咱们苍古帝国的家底,可经得起折腾。你瞧这横贯东西的昆吾山脉,岩层里藏着的花岗岩,硬得能抗住百年浪涛;南边的云栖岭,石膏矿脉像地下的银河,一镐下去就能带出白花花的凝水膏;就连河运码头堆着的木料,都够搭起半个船队——只要动工,要多少有多少。”他顿了顿,指尖重重敲在地图上的资源点,“现在就派人下去清点,把矿场、林场的管事都叫到都城来,咱们得给这工程备足粮草。”

    话音刚落,嘉宝国尚书忽然笑出声,袍袖一扬,语气轻快:“这有何难?漕运官们常年跟河道、物资打交道,熟门熟路。从各国抽调些老手过来,挑几个能扛事的牵头,管保把物料调度得明明白白。”他说着,还冲宛尚书挤了挤眼,“当年疏通京杭大运河,不就是这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