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9章云逸临责王都日常 (第3/3页)
看,眼里闪着对王都街景的好奇。
这一行人刚拐过街角,就像一丛骤然挺立于繁花中的青竹,瞬间攫住了整条街的目光。往来行人不自觉放慢脚步,连挑着货担的商贩都顿了顿——这些少年身上没有寻常年轻人的跳脱,也不见初入王都的局促,脊背挺得笔直,袖口挽得齐整,走在喧嚣里,竟透着股静气。那是在云家老宅的晨露里练过剑,在祠堂的家训前站过桩,才养出的沉稳,混着未脱的青涩,反倒成了最打眼的风景。
街边的茶楼上,有人指着他们笑:“看,定是云家的小子们,这气派,跟他们家那位宗主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风之国王都的这条主街,此刻正被潮水般的年轻人填满。他们或背着书箧,或揣着卷轴,脸上带着赶考般的急切,往街尾的书院区涌去。王都的书院当真多如繁星——街东头的“明志学宫”飞檐上雕着衔珠的瑞兽,门楣上“格物致知”四个大字被晨露洗得发亮;街西的“崇文书院”则爬满了青藤,门口的老槐树下,总坐着几位捋须讲学的先生,引得围听的少年频频点头。
江鹤当年就读的“聚贤书院”就藏在巷弄深处,此刻正有穿月白长衫的学子抱着书册出来,与云家小辈们擦肩而过时,还彼此拱手行礼。江鹤的妻子文氏,此刻正站在自家绸缎庄的二楼窗前,看着这热闹景象,指尖无意识摩挲着窗棂上的雕花。她娘家文家的产业,确实如枝繁叶茂的古槐——从街头的胭脂铺,到巷尾的粮行,甚至码头的货栈,都能看到文家的名号。当年她在聚贤书院与江鹤同窗,一个精于商策,一个善算账目,先生总笑他们:“你二人合璧,将来定能盘活半个王都的生意。”如今想来,倒真应了这话。
文氏望着云家小辈们远去的背影,忽然想起昨日江鹤还念叨:“该请云逸家的小子们来铺子里坐坐,让他们瞧瞧账本上的学问,可比死记硬背有意思多了。”她忍不住弯了弯唇,转身叫丫鬟:“去备些新出的桂花糕,等下送到云家别院去——就说,欢迎新来的弟弟们尝尝王都的味道。”
文氏家族的茶铺开在临水河街,乌木招牌上“文记茶行”四个字被常年的茶气熏得发亮,推门便是满室兰雪茶香。后院的晾茶架上,新采的碧螺春正舒展着蜷曲的嫩芽,阳光透过竹帘筛下斑驳的光,照得茶叶上的白毫像撒了层碎银。文氏的布庄则藏在巷尾,雕花木门后,几匹蜀锦在晨光里流淌着水纹般的光泽,掌柜的正用象牙尺量着一匹苏绣,丝线在布面上绣出的牡丹,花瓣边缘泛着自然的晕染,像是刚从枝头折下般鲜活——这是文家独到的“活水染法”,用晨露调和染料,染出的布匹总带着几分湿润的灵气,在北地的绸缎行里独树一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