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2章乱世谋策心系苍生 (第2/3页)
亲眼见过赈灾银被层层克扣的景象——本该发给农户的棉衣,到了手里只剩薄薄一层单布,里子塞的不是棉絮,竟是芦花。那时他揣着账本想去揭发,却被上司指着鼻子骂“不识时务”,最后只能看着那些印着“赈灾专用”的箱子,被马车拉进了官老爷的后院。
“可话说回来,”说书人话锋一转,声音里添了些暖意,“这世上总有些骨头硬的。前阵子北边旱得地裂,有个姓秦的县令,把自己的官服当了,换了粮食分给百姓。他光着膀子在田埂上挖渠,晒得脊背脱了三层皮,硬生生引着河水灌了千亩地。百姓们凑了些碎银想给他赎官服,他说‘官服穿不穿不要紧,咱得让地里长出粮食来’。”
烛火映着他眼里的光,像落了星子:“就像老槐树,哪怕树干被虫蛀空了,只要根还扎在土里,开春照样抽出新枝。可若少了那束照路的光——那光不是金銮殿上的龙椅,是心里的那点念想,是‘我是官,就得护着百姓’的实在——再粗的树,也熬不过寒冬。”
窗外的风卷着落叶掠过窗纸,像谁在轻轻叹息。老秀才呷了口茶,茶梗沉在杯底,像那些埋在心底的往事。他想起那位秦县令后来因“擅自动用官粮”被罢了官,却在离县那天,百姓们排了十里地送他,有人捧着新做的布鞋,有人揣着刚摘的瓜果,哭着说“秦大人走了,咱的地可怎么办”。那一刻,他忽然懂了,有些东西,比乌纱帽金贵多了。
“秋双国那两位国主,”说书人又拿起醒木,却没落下,“当年修河道时,亲自带着工匠在工地上啃干粮,夜里就睡在草棚里。有回暴雨冲垮了堤坝,国主跳进水里带头堵缺口,手下的人谁敢偷懒?那河道修得结实,到如今还护着两岸的庄稼。可后来呢?他们的儿子坐在暖阁里听着小曲,把治水的银子拿去修了行宫,不到十年,好好的河道就堵得像个烂泥塘。”
烛火渐渐暗了下去,说书人拿起火折子吹亮,火星子在昏暗中跳了跳,像极了那些忽明忽暗的希望。“这历史啊,就像个筛子,漏下去的是渣滓,剩下的那些硬骨头,才撑着天呢。”他把醒木往桌上一放,声音朗朗,“今儿就到这儿——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人群渐渐散去,老秀才却坐着没动。他摸出怀里的半块干粮,是早上路过粥棚时,一个老农塞给他的,说“先生识字,多吃点有力气给咱写状子”。干粮带着麦香,嚼在嘴里,竟有些微甜。
暮春的风卷着海棠花瓣,撞在雕花窗棂上簌簌作响。云逸指尖摩挲着青瓷酒杯,杯沿凝着一层细汗,映得他眼底的光愈发沉静。他刚从南方治水工地赶回来,靴底还沾着两寸厚的泥,混着青草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