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百三十五章 昆仑&大数据&互联网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三百三十五章 昆仑&大数据&互联网 (第1/3页)

    “云数据中心?”

    电子政务资源中心的刘主任终于开口,他身体微微前倾,语气带着探究和一丝怀疑:“陈总,据我所知,华为,中兴,都已经有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你说的是要建一个专门的中心?”

    “没错,一个立足深圳、服务深港、辐射全国乃至亚太的超级云数据中心集群。”

    陈学兵的声音不高,却不容置疑:

    “互联网企业,乃至通信企业目前的数据中心,只是企业信息化基础物理设施,强调的是稳定性与通用性,做数据集中存储和基础服务的支撑。”

    “而大数据中心,是专门针对海量、高速、多样化数据的专用设施,强调并行化计算和高效处理能力,能够做数据的高级分析和价值挖掘。”

    “从规模上来说,数据中心规模可大可小,小型设施可能仅需几个服务器机架,技术栈以通用硬件CPU服务器和传统存储为主,而大数据中心的起始规模就很大,起码要数千机架,上万台服务器。”

    “大数据技术,目前在全世界都是先进的概念,一旦在深圳发展起来,将是深圳拥抱未来数字经济的关键基础设施。”

    刘主任还是不太理解:“搞这个大数据.计算什么?”

    陈学兵咧嘴笑了。

    “智能智能,喊了几十年了,什么是智能?像你们现在的政务中心,仅仅储存一下数据,保证数据安全,关键时候拿出来看看,写个政府报告,就能叫智能吗?”

    “不,能把数据进行分析,甚至做出判断,才叫智能。”

    “我举个例子,医疗。”

    “一个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就医以后,他的病例录入云数据医疗系统,系统后台立马会把这份病例归并进它的同类项,什么药物的供给需要增加了,该地区哪类疾病增长比较快,是否存在加速感染的风险,达到什么级别以后需要向该地区医疗部门、医院进行预警,等等等等,只要是专业人士认为需要随时了解的信息,它都可以实时分析,实时提醒。”

    两个主任听到这里,互看了一眼,都从对方的眼神里看到了些许惊讶。

    这么牛B吗?

    那卫生系统得省去多少人啊?

    陈学兵话还没完:“还有更多的应用可能,比如我做的智能手机,如果得到普及,软件应用接入以后,还能实时记录该患者去了什么地方,有过哪些就医记录,有朝一日如果发生系统性传染风险,可以立马从地区系统甚至是全国医疗系统后台接入这些数据,实施实时管控。”

    惊讶,变成了震惊。

    “这有可能实现吗?”高主任不禁问出口。

    “什么叫有可能?这个项目我已经投了。”陈学兵轻笑,“合肥正在接入一个医疗挂号网,有八家医院正在试点,患者可以通过网络挂号医院,节省排队时间,医院的就诊记录也会接入一套医疗系统,这背后就是数万患者的病例数据,我只需要把数据接过来,建立分析模型,一个小型试点就已经完成了,这个系统软件下一步开发出手机应用,我说的功能就可以初步实现,这根本不难。”

    “难的是背后所需要的庞大服务器支撑。”

    “目前国际前沿的x86服务器单机性能是四核CPU/16GB内存,而且每台是数万的天价,机械硬盘单盘容量也仅500GB-1TB,造价非常高,想达到这样的计算效果,还要优化终端系统的分布式计算框架,从基建方面,也需要市政供电和骨干网接入方面予以配合。”

    “按照政府的说法,这至少是一个五年计划,而且下一个五年,十年,还需要持续的投入。”

    “正好,前海的填海工程也还在进行之中,我们可以一边等填海,一边搞双边立项,一边等待更好的服务器。”

    这是一项又急又缓的数据工程。

    服务器性能,是会逐年提升的。

    正如大数据的需求一样。

    建得越晚,成本越低。

    但研发要早啊。

    他的昆仑系统,目前功能集中于设备端,数据处理依赖终端性能,对数据中心需求较低。

    软件下载,Email、地图等基础云服务开始集成,才算初步触发了后端服务器的需求。

    但是等到数据量激增,碎片化生态增多,用户行为会催生海量的请求,架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