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百三十五章 昆仑&大数据&互联网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三百三十五章 昆仑&大数据&互联网 (第2/3页)

和算力都需要天量的提升。

    现目前在美国做数据中心足以支撑全球发展,但未来的大数据中心和相应的研发,他肯定要放在国内。

    相关研发,必须要有一个实实在在的大数据中心作为起步的支撑。

    大数据,算力,这是一条复杂的科技线,里面既有硬件,也有软件,还需要天然条件配合,前世的东数西算,就是因为西部一些区域达到了充沛的电力和常年凉爽的天气等条件。

    按理说,贵州贵阳是建造大数据中心的绝佳之地,气温均匀,年均气温15度,只需要自然通风就可以大幅度冷却服务器,地质稳定,水电资源丰富,地价还便宜。

    但前海也有它独一无二的优势。

    跨境数据流动特权。

    不止是因为这一世领导的许可,而是前一世它本就是港澳服务业枢纽,甚至可以适用香港法律。

    它现在还只是片滩涂,但它的行政规划会在几年内便迎来巨大的改变,未来两种制度,两种法系,三种货币,被称为“特区中的特区”。

    未来的粤港澳大湾区,前海就是核心,直至他重生之前,还是国家发展计划的核心区域,发展目标是通过城际轻轨和跨海大桥把整个大湾区连在一起,消除物理屏障,形成一个超级大城,就像广州佛山一般。

    若照此规划,前海就是大湾区里的中央CBD。

    而在这一世,他已经拿到了入场的先决条件,甚至还有一丝主导权。

    大数据中心不是只有一个,未来要建许多个,这里,可以作为第一个。

    深圳前海和后海深圳湾都大有可为。

    前海开发好了,三十年以后他都有一口饭吃。

    后海开发好了,他立马就能办个满汉全席。

    不过路要一步步走,饭要一口口吃,先从有优势的地方下手。

    两位主任不知他心中的汹涌蓝图,听到他的一番话,看他全是钢铁侠的既视感。

    这个掌握了未来科技的托尼斯塔克,好像随手一挥就是高清无码的全息影像。

    他们已经初步感觉到,自己二人坐在这里与他谈话,级别好像是有点低了。

    因为他们根本没法决策,只能质疑。

    “那”刘主任想了半天,抓住了盲点:“这个大数据中心,要很多钱吧?就你一个人开发?谁来用?”

    陈学兵悠悠笑道:“刘主任,你记得我刚才说的是什么产业中心吗?”

    俩人迟钝了一下。

    高主任先反应了过来:“云数据。”

    “对。”陈学兵的手指在桌面上点了点,“云,时而是散开的,时而聚在一起,硬件整合的大数据中心,是物理底座,最大的那片云,其他的数据是一朵朵分散的云,随时可以通过网络专线端口接过来,在这里分析,处理,储存,大家共用,当然,想共用的人得给我付费,这个价格不菲。”

    云服务中心,不是谁都建得起的。

    技术支持上,也要很多年的积淀。

    像前世的阿里云,一直在搞云基础设施扩建,做全球化布局,形成了规模效应,财报显示这个板块每年的利润率徘徊在10%左右。

    早年没有竞争对手,利润还要更高。

    前海如果建造直连海外的内陆大数据中心,服务客群当然是跨国互联网企业,收费也要昂贵得多,回本会更快。

    而且做这样的数据中心,带来的人才和技术积累是不可想象的,对他的昆仑系统发展更是具有不可替代性,所以前世阿里想进军手机系统,只是因为安卓的生态优势和手机系统的复杂性而退却了。

    以他这一世的先手优势,完全可以把两件事情完美结合,相互技术调用,做出最强的用户体验。

    从上次跟马云和吴光正吃饭之后,他就得到了一些灵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也是经过了长时间的深思熟虑,之后他跟领导提出深港战略时说话才能毫不磕绊。

    他不止有对港战略,还有对深战略。

    本来今天是不准备讲的,打算写到方案里,但刚好来了个信息中心主任,他便提了起来:

    “深圳做这个项目,不仅能吸引互联网企业来此布局香港,还能第一批完成「智慧城市」的建设。”

    “整个计划,分为三个部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