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七章 硅基突围 (第3/3页)
可能都不足五百人,大多在谷歌等外资企业,真属于国内的可能就两三百,展讯就占了一半。
这还是因为展讯有Turn-key业务的盈利托底,又吃进了ADI团队,率先进行了65nm的DPS协处理器设计的尝试,而且还是通过把人员派遣到欧洲分部实现的,真要有所产出,还得在国外委托生产,然后出口到中国售卖。
在国内,根本得不到65nm的设计工具授权,EDA和仿真验证的高性能计算服务器都不对中国出口,连台积电和联电的65nm PDK(工艺设计套件)也禁止向大陆企业提供,中芯国际目前还在自行开发65nmPDK。
展讯还算争气,但自家的奇点是真的难,当初刚建立深圳公司就招了一帮IC设计师,结果到现在也没什么具体产出,只是通过130nm和90nm的设计积累了一些经验,算是有了个200多人的人才基底团队。
相比国内公司,这绝对算先进团队了,但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相比展讯的顺利发展,奇点好像是缺乏基因,投入不少,却举步维艰。
陈学兵觉得是不是因为展讯有美国技术基底的原因,这才有借助美国数据中心培养人才的想法,也属于是病急乱投医了。
“我不管这些了,给我招,没项目就给他们造两个项目,远程授课不行就直接派人到美国来参与这些项目,自家的公司,通过项目培养人才好歹能自己说了算。”
林斌听到这话,笑了起来。
“想听我的意见吗?”
陈学兵眼一瞪:“不听我和你说这些干什么?”
“好吧,其实我做了一份计划,就在卢总那里。”林斌缓缓说道:
“你说的派人到美国参与先进设计学习,确实可行,离岸团队是一定要有的。但你要的是大量培养人才,且需要安全稳定的环境,所以挑到美国的只能是选拔出来的尖子,大部分培养步骤还得在国内进行。”
“国内的培养方式,就是进行65nm工艺的快速商业化。”
陈学兵有点懵了:“65nm,设计都没法参与,还商业化?做梦吧?”
“我没做梦。”林斌轻笑给出答案:“逆向工程,物理拆解。”
“国内的软件实力是做不到逆向65nm的,硬件却可以,用硝酸和浓硫酸开盖去封装,通过钝化层移除,然后逐层抛光,分层成像,把芯片的结构层重建,电路还原。”
“我们通过香港渠道采购一些搭载65nm芯片的手机做这样的物理研究,德州仪器的OMAP芯片就很合适,他们在ARM架构研究上处于领先,65nm也将有好几款问世产品。”
“通过分析芯片的物理结构,再用ARM公版进行自主改造和模块创新,再经过流片验证,几乎就能获得设计经验积累的全过程,还能在人家的正确经验上走,避免重复试错。”
“咱们先靠130nm和90nm设计培养基础人才,通过物理拆解65nm是第二阶段,有了想法的团队,就到海外进行设计,流片,产出,好的产品可以从海外分部委托生产卖回国内,不好的就雪藏,整个IC团队分成三个组,几十个小组,有序进行,形成我们自己的人才培养流水线,这样完成设计团队的培养,资源可以重复利用,人才也可以一批一批的投入进阶,最多三年,我们起码能拥有上千人的有序团队。”
陈学兵听得沉默了好几秒。
“你怎么不早说??”
“你不是不让我参与IC部管理吗?”林斌轻笑反问。
“.”
林斌又笑:“我说了,方案我已经给卢总了,而且过早提出也没用,之前我们没有这么大的手机布局,技术产出也销售不了,我给你算笔账,物理逆向工程要买很多先进进口设备,至少要几千万美金,国外设计部起码要聚集200名国际资深工程师带动设计流程,一年又是五千万美金,流片验证补贴,每年起码3000万美金吧?还要研发自己的EDA工具才能解决根本问题,我的想法是要收购一些非敏感的美国初创EDA公司,加上一些战略专利收购来推进这项工作,如果做得好,五年之内,我们有机会追上65nm之内的EDA自主可控。”
“你要真想办,每年光是芯片设计就要投入三亿美元以上,而且我们最好还要注资本土晶圆厂,获得先进工艺的优先使用权.这些想法,即使早一些告诉你,你也没钱,而且逆向工程的65nm产品都没有,无从下手,公司发展,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方式,咱们现在实力上了台阶,培养人才的方式可以改一改了。”
陈学兵有些心潮澎湃起来。
注资晶圆厂.早就在他计划之内了。
只是他真的没想到,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培养芯片设计。
他不由靠近林斌,拍了拍他胳膊道:“诶,要说就竹筒倒豆子,干脆点,要是咱们公司年盈利数百亿芯片方面还能怎么更上台阶?”
林斌哂笑:“别搞,我就知道你心大,咱都踏实一点,等你有了几十亿美元再说吧,现在我不会和你讨论这个问题的。”
陈学兵脸垮了。
“妈了个巴子,还瞧不起人了!等去了美国!我挣几十亿给你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