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百六十八章 保尔森之路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三百六十八章 保尔森之路 (第1/3页)

    从英国出发,已是23号上午。

    按照国内的春假时间,再过一天休假便结束了,陈学兵搭上了国内的返工潮,前往美国。

    人马兵分三路,陆晓春回国到上海办ARM中国股权变更事宜。

    这次带他出来是有原因的:他是上海人,熟门熟路,而且,他还得去上海老东家博时基金要账。

    2月28号,重钢就要登录A股了。

    公告已发,上市开盘价定在5.5元,当初陈学兵帮博时买入6000万股,买价1.95元,陈学兵要按照开盘价拿12%的利润。

    这笔2.13亿的利润里,有2556万是陈学兵的。

    按照当初和陆晓春的约定,陈学兵分8个点,拿1700万,陆晓春分4个点,拿850万。

    陆总是发了,打算用这钱在上海买套小别墅,陈学兵也奖励了一下自己,吩咐陆晓春挑完上海的房子再去趟BJ,用这钱帮自己订一辆劳斯莱斯。

    陆总年后买房又买车。

    陈总却要苦哈哈地奔赴纽约赚钱。

    林斌则带着两名随行工程师赶往硅谷,到数据中心开展工作。

    林斌出发时,问陈学兵多久到数据中心,陈学兵沉吟了一下,说一周之内。

    除开行程需要花费时间,陈学兵给了自己大约五天。

    ARM谈判,也才用了四天而已。

    纽约要办的事,并不简单。

    华尔街是一个数千家金融机构组成的庞大产业。

    但驱动这一切的,却是一个非常小的群体。

    投资银行。

    这样的机构在国内名称笼统置换为“券商”,但是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实际业务要比券商宽泛得多。

    “券商”,指的只是上市和承销股票、提供股市交易渠道的那部分业务,经纪人属性较强,监管是比较严的。

    而华尔街投行的业务五花八门:IPO承销、债券发行、并购咨询、做市、衍生品交易、大宗经纪服务、私募股权、财富管理、基金代销。

    他们的投资和盈利重心,是根据市场周期变化的,推出的产品复杂程度超出想象,有的解释了经济学,有的重新定义了经济学,有的甚至重新定义了法律。

    ——在这里,政商之间存在旋转门,政客与商人的身份是灵活的,所以一切便都是灵活的。

    目前华尔街上的大型投资银行大约有十余家。

    陈学兵刚落地纽约,便带着后藤美树来到了在亚洲最负盛名的高盛——全球市场部——北美衍生品投资部。

    北美衍生品,在高盛这样的顶级投行里本来应该只是一个小业务,却在寸土寸金的华尔街一号楼纽约梅隆银行大厦里拥有一个独立于总部的办公室,直接向高盛全球市场部联席主管报告工作。

    陈学兵刚至办公室门口的走廊区,便被墙上挂着的几幅硕大艺术品吸引,接待他们的负责人马克见陈学兵感兴趣,简单介绍了三幅,都是艺术拍卖会上耗资数百万美元买来的藏品。

    进入椭圆形的办公室内,近7米的挑高,阳光透过高大的双层玻璃窗洒入,照耀着深色橡木书桌,墙上的壁炉轻微作响,恰到好处的温暖,沙发都若有温度,像是一个富豪的客厅。

    这一切显示着:一般的客户,是来不了这里的。

    陈学兵能来,是受高盛中国区一位负责人艾琳·张的推荐,这个艾琳·张,是联想柳总的好友。

    当然,还取决于陈学兵的资金体量。

    马克亲自泡来两杯咖啡,便客气地问道:“陈先生,艾琳说你们有一笔1.1亿美元的闲置资金想用于投资,我想问问,这笔资金入境了吗?”

    陈学兵推了推鼻翼上专门用于装斯文的无框眼镜,笑道:“当然,我们是一家开曼公司,资金在芝加哥交易所,这笔资金过去一年收益不菲,不过期货市场波动天大,我想进行一笔更稳定的投资。”

    他的美元资金池,在过去几个月经历了美豆的两次暴涨,远期合约从702.5美分涨到1070美分,涨幅51.9%,虽然中间也经历了一次下跌,没有吃到最大的行情,但也在三倍杠杆下从4300万美元来到了1.1亿,柳传、郭光倡、卢志强跟着捞了一笔,除开陈学兵的30%抽成,居然还赚了一倍多,获利1050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