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八章 保尔森之路 (第2/3页)
三个月居然能海外市场捞出1.5倍,柳总已对陈学兵惊为天人,得知陈学兵要进入下一笔更赚钱的投资,自然是不遗余力地给他介绍了高盛的关系。
马克得知是一笔合法来源的资金,无需过多周折的手续,笑容便更加深切,竖起大拇指道:“明智之举。”
投资银行是尊重客户隐私的,马克仅询问了资金来源这一点,便安排人拿来了三份投资方案。
方案的包装册是颇有仪式感的金色围边,似乎象征着这是稳赚不赔的方案。
陈学兵拿起来看了看,一份科技可转债,一份石油挂钩票据,一份房地产CDO组合。
前两份投资方案很快被他放回桌上,他的眼光仅在最后一份方案上驻留了几分钟。
他今天来,就是准备做空美国房地产资产包的。
也就是CDS(信用违约互换)合约。
现在的美国房地产贷款,已经被打包成大量的资产包债券,卖给一些想赚差价的投资人。
CDS,是一份针对债务违约的保险合同,本意是让投资人买了那些债券以后,如果担心债券有违约的风险,就再买一份CDS来对冲,如果债务违约,CDS合约就会赔钱给买家。
这实际上成了一个做空工具,单向买入CDS的人,就是看空房地产。
而高盛此时给他的,是一份CDO(债务担保证券)合约,是种一篮子债务打包成的金融产品(比如1000个房贷捆一起卖),跟CDS是反向,属于做多合约,信用评级是AA。
他要买的,不是这个。
但也不是单纯的CDS合约,而是一份经过精心挑选的、最烂、最可能违约的房贷组合CDS。
这并不是常规产品,因为有人要买CDS,就得有人买对应的CDO,这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对赌盘。
这样的产品,在市场上本是没有的。
但在这次正在发酵的次贷危机历史上,有一个叫保尔森的基金经理找高盛做出了这么一份组合CDS。
保尔森在这个赌局里是买方,他挑选了一堆房贷组合,定期支付“保费”给这个产品,如果那些房贷真的违约了,他就能获得巨额赔付,就像保险理赔。
高盛负责包装这份产品,为保尔森找到愿意担任卖方的投资人,这些投资人收取保尔森的“保费”,而后承担风险:如果房贷违约了,他们就要赔钱给保尔森。
这是一次高盛为了赚中介费精心谋划的诈骗,他们把保尔森的房贷组合美化了,向投资人表示这是个投资组合,甚至暗示它是经过精心挑选、风险可控的优质资产。
最关键的是,高盛没有告诉投资人这个“垃圾组合”是由谁选的,投资人以为是中立的第三方公平挑选的,高盛刻意隐瞒了保尔森这个极度看空、专门挑选垃圾房贷的人深度参与并主导了资产选择。
当然,高盛其实也不是真的想帮保尔森赚钱,他们也认为房地产会涨,保尔森的钱会打水漂,白给那些投资人,作假只是为了尽快把产品卖出去,赚一份中介费而已。
这个局在次贷完全爆发之前就开始赚钱了,给保尔森的20亿美元翻了8倍,赚了150亿美元。
次贷危机的做空机会大多在2008,几家超大投行因为CDO产品相继破产。
而保尔森的CDS组合,是2008之前最大的前置做空机会。
陈学兵其实也能凭借自己的眼光找高盛制作这样一份CDS组合,但不能保证比保尔森更专业,更重要的是这其中有诈骗风险,高盛事后是被告了的,判罚了5亿多美元,保尔森虽然最后没被判为恶意,没有赔款,但保尔森是华尔街的基金经理,他却是个中国投资人,如果自己来做这么一份合约,法院最后对他的判罚难料。
只能跟风上船。
而且要装作不知情的跟风,是高盛“主动”给他推荐了一份来自保尔森的投资组合,这样在面对法庭的时候,才能推卸掉一切责任。
要完成这件事,还挺有难度的,首先他都不知道保尔森的合约到底是高盛的哪个部门在负责,其次高盛既然专门“包装”了产品,具体合约不会给一般的客户去看,可能不好参与,所以他请了柳总专门给他推荐到这个可能性最大的“北美衍生品投资部”,这个部门就是负责本土房地产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