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章 黄河快递多投必达(求月票) (第2/3页)
是他能在不暴露自身的前提下,做的最后一点努力。
万一,对方能因此提高一丝警惕呢?
两天后的一个夜晚,(巴尔干地区)上空月明星稀。
某废弃农场内,两套“特种环境监测系统”正处于静默待机状态。
操作车内,屏幕上只有微弱的环境噪声信号。
白毅峰的手下负责人,一个代号“夜魇”的中年男人,紧盯着屏幕,耳机里传来各单元准备就绪的汇报。
突然,主控屏幕边缘,一个极其微弱、时断时续的光点一闪而过,系统内置的特定算法立刻将其捕捉,并发出低沉的提示音。
“有情况!方位XXX,高度XXXXX,速度极快!”一名操作员低呼。
“夜魇”精神一振:“启动主动扫描模式,功率开到安全上限!持续跟踪,计算预测轨迹!”
两辆车内气氛瞬间紧绷。
强大的电流涌入天线阵列,无形的电波穿透夜空,指向目标可能出现空域。
屏幕上,那个原本微弱的光点变得清晰了一些,但其信号特征依旧飘忽,仿佛融入了背景噪音中,显示出目标卓越的隐身性能。
“目标确认,符合B2特征!正在进入预测拦截走廊!”
“计算最佳拦截点!装定诸元!”夜魇命令道。
“锁定目标!”夜魇不再犹豫,对着话筒吼道,“发射!”
早已在隐蔽阵位待命多时的S-300防空导弹系统接到了指令。
刹那间,沉闷的轰鸣声打破夜空的寂静,4枚修长的导弹拖着炽烈的尾焰,如同利剑般刺向天际,在夜空中划出数道壮丽而致命的弧线。
高空之中,那架庞大的、造型诡异的B-2轰炸机,正凭借其隐身技术,有恃无恐地飞行。
飞行员刚刚听到警报,还以为是高空飞行的民航,等他反应过来已经晚了。
下方射来的导弹,并非依赖传统的持续雷达照射制导。
它们依据雷达系统提供的初始参数和中途修正信息,结合自身的主动雷达导引头,在最后阶段死死咬住了这个昂贵的“幽灵”。
第一枚导弹在目标附近引爆,破片未能直接命中,但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和碎片云扰乱了B-2的平稳飞行。
紧接着,第二枚、第三枚、第四枚接踵而至!
“FUCK,呼叫总部,呼叫总部,我受到攻击,重复,我受到攻击。”
“在哪,被什么攻击!”
“未知未知,FUCK,我被再次锁定了。”极限规避后的B2上的预警装置再次响起。
第二轮攻击到来,他这次被锁定的死死的,因为4枚导弹堵住了他所有规避的路径。
他只来得及在无线电里喊了一句:“帮我照顾好家人!”
接着夜空中猛然爆开一团巨大而耀眼的火球,如同瞬间点燃的小型太阳,将周围云层映照得一片通红。
沉闷的爆炸声如同滚雷般从高空碾压下来。
破碎的机体、蒙皮、零件化作一场燃烧的金属雨,带着凄厉的呼啸声,四散飘落。
农场内,通过信号的消失,然后是高倍望远镜,“夜魇”和团队成员看到了高空那团毁灭性的火焰。
车内一片寂静,随即爆发出压抑的低呼。
“命中目标!确认击落!”
消息通过保密线路,第一时间传给了已经回到四九城的何雨柱。
“快递已送达,确认对方已接收!”
“销毁快递车,撤离!”
“是。”
“夜魇”带领团队将所有关键设备的核心存储模块物理销毁,并按照预定方案,在移动平台的关键部位安装了炸药。他们最后检查了一遍,确保没有留下任何能暴露身份或来源的物品。
“撤!”
一行人迅速登上等候在农场外的两辆不起眼的厢式货车,融入黎明前夜色,。
“轰轰,轰轰。”身后几声剧烈的爆炸传来,厢式货车开得更快,朝着预定的撤离点驶去。
巴尔干半岛的夜空被一团意外绽放的火球撕裂。
燃烧的残骸如陨星般散落,宣告了一个不可一世神话的破灭。
消息以电波的速度,在震惊与难以置信中,传遍了特定圈层的指挥中心。
北美某空军基地,指挥大厅内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
屏幕上的光点彻底消失,通讯频道里只剩下无意义的电流噪音。
值班军官的脸色在荧光屏映照下惨白如纸,他几乎是机械地重复着呼叫指令,但回应他的只有虚无。
“.确认失去‘幽灵一号’所有信号与遥测数据。”
很快,一个级别极高的紧急调查组被成立,代号“真相回收”。
他们的首要任务,是尽可能回收散布在广阔区域的飞机残骸,并查明击落这架顶级隐身轰炸机的究竟是何方神圣,使用了何种武器。
几乎在同时,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驻欧洲盟军最高司令部内,气氛同样凝重。
参谋军官们对着地图和雷达记录,试图拼凑出事件的全貌。
“根据爆炸方位搜索得到的东西,确认是B2,它是在超高空突然遭遇锁定和攻击。攻击来自地面,但我们的综合防空压制系统在此之前没有探测到任何高强度的防空雷达信号,对方的制导雷达开机时间极短,模式陌生。”
“是什么武器?”
“疑似S300。”
“S300?能确定是谁干的不?”
“这很难,拥有这套设备的势力很多,那边当初流出的不少。”
“不是巴尔干当地的?”
“不可能,他们穷的很,买不起。”
“.”
随后“真相回收”小组抵达,一番调查取证过后。
“报告指挥中心,已抵达疑似发射阵地。发现车辆残骸,经过人为破坏和爆破处理,现场清理得很干净。重复,现场已被清理。”
带队的的人报告道。
“采集所有可能存在的痕迹样本,土壤、弹片残留、车辙模具,扩大搜索范围,寻找目击者!”
“是。”
几天后,在欧洲某个城市的阴暗小巷里,一场无声的猎杀已经开始。
‘秃鹫’,白毅峰手下负责东欧情报网络的一个小头目,刚从一个安全屋出来,准备撤离,因为“真相回收”小组那帮家伙闻着味找过来了。
他习惯性地绕了几个圈子,确认没有尾巴,才走向停在街角的旧车。
就在他拉开车门的瞬间,一股巨大的力量从侧面撞来,将他狠狠掼在车门上。
冰冷的枪口顶住了他的太阳穴。
“别动,‘秃鹫’先生。或者,你更喜欢你的本名,伊万·彼得洛维奇?”一个低沉的声音用带着口音的英语在他耳边响起。
‘秃鹫’心中一沉,对方知道他的代号和真名,显然是有备而来。
“你们是谁?”他试图挣扎,但双臂立刻被反剪,铐上了冰冷的手铐。
“带他走。”另一个声音说道。
两人动作娴熟,准备将‘秃鹫’塞进另一辆突然驶来的黑色轿车。
他们隶属于“真相回收”组的附属行动队,通过追踪资金流向和几个被锁定的外围通讯节点,摸到了‘秃鹫’这条线。
然而,就在车门即将关上的刹那,街角另一侧传来急促的刹车声。
一辆摩托车猛地冲来,车手单手举着一把安装了消音器的手枪。
“噗!噗!”
两声轻微的枪响。正准备上车的两名行动队员身体一震,额头上绽开血花,一声未吭地倒下。
摩托车手打开头盔面罩,露出一张冷峻的面孔,是“夜魇”团队负责外围警戒的‘猫头鹰’。
他按照应急预案,在关键人员可能暴露的区域潜伏策应。
“快上车!”‘猫头鹰’对愣住的‘秃鹫’喊道,同时调转车头,枪口警惕地指向四周。
‘秃鹫’反应过来,连滚爬爬地冲向自己的车。
就在这时,黑色轿车后窗降下,一支冲锋枪伸出。
“哒哒哒哒——!”
子弹泼洒而来,打在‘秃鹫’的车身上火星四溅。
‘猫头鹰’猛地拧动油门,摩托车引擎咆哮着冲向黑色轿车,在接近的瞬间,他单手将一个圆筒状物体抛向轿车底盘。
“轰!”
剧烈的爆炸将轿车掀翻,火光冲天。
‘猫头鹰’驾车冲到‘秃鹫’旁边:“换车!他们不止这一批人!”
两人丢弃了明显暴露的车辆,钻进旁边一条更狭窄的巷道,那里有事先准备好的另一辆车。
类似的场景在随后几天内,于欧洲数个城市接连上演。
“真相回收”组凭借强大的情报能力和技术手段,像梳子一样梳理着与事件可能相关的所有线索,不断缩小包围圈。
而白毅峰布下的网络,则在巨大的压力下艰难地运转,断尾求生,与追捕者进行着血腥而无声的对抗。
双方在阴暗的角落里交火,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攻防,都用上了最专业也最冷酷的手段。
不断有人消失,不断有安全屋被捣毁,也不断有追捕者在看似必胜的行动中遭遇意想不到的反击,损失惨重。
这场发生在阴影下的战争,其激烈程度丝毫不亚于一场局部的军事冲突,只是不为普通民众所知。
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硝烟与血腥味,信任变得奢侈,每一步都如同在刀尖上行走。
直到一周后,大部分有价值的线索似乎都断了,或者指向了无法进一步追查的迷雾。
“真相回收”组的进展陷入了停滞,尽管他们确信对手也付出了惨重代价,但最关键的问题——谁主导了这次攻击,以及那套神秘雷达系统的来源——依旧没有答案。
而在世界的另一端,何雨柱平静地听着白毅峰略显沙哑的汇报,内容言简意赅,损失列在最后。
“知道了,活下来的人,有功,赏。其他人的抚恤,加倍。”何雨柱沉默片刻,补充道,“最近在那边不要布子了。”
“是,老板。”
几天后的一个下午,老范的车再次悄无声息地停在了南锣鼓巷口。
他独自一人走进九十五号院,何雨柱正在院里给几盆兰花浇水。
老范没急着开口,背着手,看似随意地踱到何雨柱身边,也低头端详着那几株长势喜人的兰草。
“这兰草养得不错,比我们大院那些精神。”老范语气平常。
何雨柱没抬头,继续用喷壶细细地洒着水:“闲来无事,瞎摆弄。你可是稀客,这段时间不是该忙得脚不沾地么?”
“再忙,也得喘口气。”老范顿了顿,声音压低了些,目光却锐利地扫过何雨柱的侧脸,“前两天,那边.有人通过特殊渠道,拐弯抹角地问过来一件事。”
何雨柱手上的动作没停,水流均匀地洒在翠绿的叶片上:“哦?想问什么?”
“问我们,五月七号之前,有没有给贝尔格莱德发过什么.预警信息。”老范语速很慢,每个字都咬得很清晰。
何雨柱这才微微直起身,将喷壶放在一旁的石台上,拿起搭在旁边的布巾擦了擦手,脸上露出恰到好处的疑惑:“预警?预警什么?谁问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