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34章 黄河快递多投必达(求月票)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434章 黄河快递多投必达(求月票) (第3/3页)



    老范紧紧盯着他的眼睛,试图从中找出哪怕一丝一毫的破绽:“他们说,爆炸发生前两天,接到过一个很奇怪的匿名电话,内容就是提醒他们注意可能到来的袭击。打电话的人,很快挂了电话,真不是你?”

    何雨柱闻言,嗤笑一声,摇了摇头,转身往书房走去:“真是越说越离谱了。我整天忙公司的事都忙不过来,哪有闲心管万里之外的闲事。还匿名电话”

    “可那几天你正好不在四九城。”

    “我在香江,你可以去查。”何雨柱道。

    “真不是你?”

    “我都不知道你说的是啥,什么袭击,什么爆炸的,你成功的引起了我的兴趣,跟我详细说说?”

    “额”这直接把老范给问住了,这属于机密情报,他怎么详细说。

    书房里安静了片刻,老范最终叹了口气:“是我想多了,行了,这事就当我没问过。”

    “没事别瞎想,你总往我这跑,不是让别人什么事都往我这猜么?以后我还过不过日子了?”

    “好吧,我尽量不过来。”老范汗颜。

    等老范走后,小满过来问了句:“你又在外面折腾啥了?”

    “没有啊,我不是一直在你的监视之下么?”何雨柱开了个玩笑。

    “去去去,谁乐意监视你啊,你以为我是闭路啊。”小满捶了他一下。

    虽然那件事被北美遮的很严实,可是还是漏了出来,还附带了各种猜测,其中一部分猜测B2的目标就是某大国的大使馆。

    然后老方和老赵登门探讨国际局势。

    “柱子,你说那边原本的轰炸目标,是不是我们的大使馆?”

    “方叔,小道消息也能信?”

    “哼,小道消息未必就不可信,人家言之有物啊!”老赵道。

    “呵呵,你二位是不是太闲了,跑我这来研究这个?”

    “就你见识广,不找你找谁?”老方道。

    “我是做生意的。”何雨柱正色道。

    “行行行,那你这个生意人从生意的角度帮我们分析分析,总行了吧?”

    “好吧,那我们就说说对手的狼子野心。”

    “快快,我们洗耳恭听!”老方催促。

    何雨柱端起茶杯,吹了吹浮沫,啜饮一口,才不紧不慢地开口:“方叔,赵叔,既然要从生意角度讲,咱们就先看本钱。谁的本钱最厚?谁掌握着印钞机,谁的航母舰队遍布各大洋,谁的核心技术领先别人一代甚至两代?答案很明显。”

    他放下茶杯,手指在红木桌面上轻轻点了点。

    “这样一个玩家,坐在牌桌顶端,它会想什么?首先,它要维持这个位置。任何可能挑战这个位置的,或者仅仅是不那么听话、想按自己规矩玩牌的,都会被视为需要管理的对象。”

    老方和老赵对视一眼,微微颔首。

    “怎么管理?”何雨柱继续道,“明面上的条约、规则,是一层。但规则解释权在强者手里。如果规则内解决不了,或者觉得不够快、不够彻底,就会用其他手段。经济制裁是常见的一种,掐断你的资金流、技术链,让你发展不起来。金融手段更隐蔽,历次金融风暴二位都见识过了,那是能直接洗劫一个国家几十年积累的。”

    他顿了顿,“如果经济和金融手段还觉得不够,或者遇到了硬骨头,那就会考虑展示肌肉,甚至直接动用武力。地点选择很有讲究,要能起到最大的威慑效果,又不能直接引发与同等体量对手的正面冲突。所以,会选择那些战略位置重要、又与某些大国关系密切,但自身实力又不足以抗衡的地区下手。”

    “你的意思是,”老方沉吟道,“他们选那个地方动手,是算准了能打到七寸,又不会立刻引来全面反击?”

    “可以这么理解。”何雨柱点点头,“这是一种极限施压,也是一种测试。测试你的反应能力,测试你的底线,测试你盟友的可靠性。就像在市场上,大庄家突然砸盘,看跟风的小散能承受多久,也看其他大户会不会出手接盘。”

    “如果测试结果不理想,比如对方判断你无力或不敢做出强硬反应,那下次是不是会发生在家门口?”老赵脸色凝重地接话。

    “没错。”何雨柱语气依旧平静,但眼神锐利,“生意场上,退一步往往不是海阔天空,而是让对方看清你的虚实,进而得寸进尺。国家之间,某种程度上比生意场更残酷。他们用的不是货币,而是鲜血和人命来计价。”

    他拿起茶壶,给两位老人的杯子续上水。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他们有没有可能原本就存了试探甚至直接打击的心思?从行为逻辑和战略利益上看,可能性不低。那架飞机去那里,不是观光旅游。至于最终炸弹落在哪里我们也只是猜测,谁让他出‘事故’了呢。”

    老方沉默片刻,重重呼出一口气:“听你这么一掰扯,这分明是处心积虑要对付我们了!”

    “狼子野心,从来都不是一句空话。”何雨柱道,“它藏在每一次经济扼杀、每一次技术封锁、每一次抵近侦察、每一次‘意外’军事行动的后面。我们要做的是看清楚这盘棋的规则和对手的套路,然后,努力让自己变得更硬气,硬气到对方不敢轻易来碰,就算来了,也要崩掉它几颗牙,或者像几十年前一样把他打到服软。”

    “这才像你何雨柱说的话。”老方欣慰的点点头,随后又摇摇头道:“可惜你跑去当了个什么商人。”

    “是啊!”老赵赞同道。

    “这话可不能乱说,还有,我当商人怎么了,不照样做事情。”何雨柱冲俩老头眨眨眼。

    “对,什么都是你说的对。”老方道。

    “哈哈哈哈,这话我认同。”老赵大笑。

    国内高层也有反应,事实上他们也分析出来了,所以强军势在必行,总装把压力给到了下属单位。

    然后又传导到了华高科等黄河下属公司。

    华高科总部大楼。

    陆书怡的办公室电话和她的两部手机几乎就没停过,桌上的文件堆得比她人都高。

    她刚挂断一个来自航天某院的催货电话,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门外又响起了急促的敲门声。

    “进!”她的声音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疲惫。

    推门进来的是电子科技实验室的负责人,姓吴,一位平时极其注重仪容的中年教授,此刻领带歪斜,眼底布满血丝。

    “陆总,真顶不住了!”吴教授将一份清单拍在陆书怡桌上,手指都在微微发抖,“这是今天上午接到的,海军、空军、航天二院、三院.都要我们在原定基础上,把下一代高速数据交换模块的交付时间提前至少三个月!这怎么可能?我们的流片排期都排到明年了!还有材料所那边,特种复合材料的样品性能测试刚做到第二轮,他们就要小批量试产,这不符合科学规律!”

    他话音刚落,精工部门的负责人也脸色铁青地跟了进来,连门都没敲。

    “陆总,您得给个准话!西飞那边催综合射频系统的结构件,要求零下五十度到零上七十度循环冲击下形变误差不能超过千分之三!这指标实验室都勉强,量产怎么控?还有,重工那边转过来的新型指挥车底盘改装要求,涉及传动和液压,我们的老师傅看了直摇头,说这得重新设计,不是修修改改就能成的!”

    陆书怡看着面前两位几乎要暴走的核心骨干,深吸了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

    她拿起内线电话:“周磊,伍阳,立刻到我办公室来。另外,通知所有在家的‘X项目’小组负责人,半小时后第一会议室开紧急会议。”

    半小时后,第一会议室内烟雾缭绕,气氛凝重得能滴出水来。

    周磊先开口,语气沉重:“情况大家都清楚了。不是某一个单位,是几乎所有和我们有合作的重点单位,都在加码、催进度。压力是自上而下传导的,据说上面发了狠话,要抢时间。”

    伍阳接着补充,他调出一张投影,上面是密密麻麻的项目名称和进度条:“我们初步梳理了一下,目前直接关联‘强军’任务的重大项目有十七个,涉及航电、雷达、材料、动力、指挥系统等多个方面。几乎所有项目的节点都被要求提前,短则三个月,长则半年。而我们的人力、设备、特别是高水平的工程实现人员,已经拉到极限了。”

    一位负责软件算法的女工程师忍不住插话:“硬件还能靠加班加点,咬咬牙或许能挤出来。但软件和算法的稳定性测试周期没法压缩啊!尤其是涉及飞行控制和火控的代码,少一次极端情况下的模拟测试,都可能埋下致命隐患。我们不能拿战士的生命和安全去赌!”

    “赌?谁想赌?”材料所的负责人叹了口气,“可你看看这要求,”他指着清单上一行,“舰载机着舰挂钩区的特种合金,抗疲劳次数要求比现有标准提高了百分之五十!我们知道这很重要,但材料研发有客观规律,不是靠堆人堆钱就能立刻突破的。”

    会议室里陷入了短暂的沉默,只有空调的出风声嗡嗡作响。

    陆书怡环视众人,缓缓开口:“抱怨和诉苦解决不了问题。上面的压力,源于外部的压力,这我们都懂。现在的问题是,华高科能不能顶住?怎么顶住?”

    她顿了顿,继续说道:“人力方面,我会再向董事会和上级打报告,请求协调,看能否从其他研究机构临时借调,或者紧急扩招一批有经验的工程师。设备瓶颈,周磊你负责梳理,列出最急需的、国内确实解决不了的,打报告,我亲自去找董事长批外汇采购。”

    “那研发周期呢?”吴教授追问,“很多测试没法省。”

    “能并联的并联,能模拟的优先用超算模拟,实在省不了的”陆书怡咬了咬牙,“就打报告申请延长,我来负责解释。但是,前提是我们要把能做的工作做到百分之一百二十,让上面看到我们确实尽力了,确实碰到了无法逾越的技术壁垒,而不是效率问题。”

    她看向伍阳:“老伍,你负责和各个催货单位对接,把我们的困难、我们的进度、我们需要的支持,形成详细的、量化的报告,直接报给我。我去跟他们扯皮,你们专心搞技术。”

    会议在压抑的气氛中结束。每个人离开时,肩膀都仿佛又沉了几分。

    陆书怡回到办公室,看着窗外渐渐亮起的灯火,拿起电话,拨通了何雨柱的号码。

    “爸,”她的声音带着掩饰不住的沙哑,“压力太大了,各个单位都在拼命催,我们的产能和研发周期,真的快到极限了。”

    电话那头,何雨柱沉默了几秒,然后平静地问:“具体哪几块最要命?”

    “高端芯片的流片渠道和周期,特种材料的稳定批量制备工艺,还有高水平系统集成和测试工程师,缺口太大。现有的骨干已经连轴转了小半年,再这样下去,我怕会出问题,无论是人还是项目质量。”

    “知道了。”何雨柱的声音依旧沉稳,“芯片和材料,我来想办法找替代渠道或者施加压力催货。人的问题还是要从体系内解决,外面的人不合适,不过你可以列一个最急需的岗位和数量清单,注明要求,我让北美那边帮忙去挖一挖人,看能不能挖一些回来。

    “好。””

    挂了电话,陆书怡长长舒了口气。

    虽然问题依旧如山,但背后有何雨柱这座靠山,她感觉心定了不少。

    她坐回办公桌前,打开电脑,开始起草那份注定会很长的、关于华高科当前面临的困境与所需支持的详细报告。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