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35章 这年头还有特务?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435章 这年头还有特务? (第2/3页)

部所需的技术参数和资金支持,要人给人,要钱给钱。北斗的‘心脏’和‘血液’,必须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

    顾元亨立刻领会:“明白,老板。我这就去办,同时会把您的意思转达给怀总。”

    压力很快传导至华高科和其关联的研发体系。

    陆书怡刚刚应付完各军工单位的催货,又不得不面对来自北斗项目的紧急需求。

    “陆总,这是北斗联合实验室刚发来的紧急技术协助请求清单。”助理将一份新的文件放在她桌上,“主要是关于导航信号抗干扰模块的芯片设计迭代,以及几种特种封装材料的替代方案验证。那边说,原定的进口料渠道可能随时中断。”

    陆书怡揉了揉眉心,感觉太阳穴突突直跳。她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纳入‘X项目’优先级处理。通知芯片设计部和材料所,成立北斗专项保障组,与怀总那边的人对接,需求直接对口,流程一切从简。还是那句话,遇到解决不了的技术瓶颈,直接报给我,我去协调资源。”

    华高科内部刚刚因为军工任务而绷紧的弦,此刻又被北斗项目拧得更紧了。实验室和厂房的灯光,彻夜长明。

    而在更高的层面,相关的协调机制也已启动。

    由主管部门牵头,多次召开专项会议,协调中科院、各大军工集团旗下的材料研究所、有实力的高校实验室,集中力量对北斗系统受制于人的“卡脖子”环节进行攻关。

    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战役。

    一方面,要利用尚存的国际渠道窗口期,尽可能多地储备关键物资;另一方面,要争分夺秒地实现技术突破和国产化替代。

    何雨柱也没有闲着。

    他通过白毅峰在北美的网络,以及半岛泰山集团,不断地小批量买入限制品类。

    这时候可没有什么电子产品追踪,芯片追踪,所以东西流向哪里,还真查不到。

    当然,这东西何雨柱也没挣什么钱,只是加了点运费和风险费,毕竟真出了问题,实操的人总要有补偿和用来救人的钱吧。

    北斗系统首批区域组网卫星的相继成功发射,标志着系统初步具备了区域导航定位能力。

    消息在内部传达时,怀星瀚和北斗团队的成员们只是短暂地松了口气,随即投入了更繁重的工作——地面应用段的建设。

    在西昌和BJ的实验室里,工程师们开始攻关首批民用级北斗信号接收机和授时模块的样机。

    与军用的高精度、高可靠性要求不同,民用产品需要在成本、功耗和体积上找到平衡。

    “怀总,这是根据卫星下行信号特性设计的首款民用双模(北斗/GPS)接收芯片的架构图。”一位年轻工程师在投影幕布上展示着设计,“我们采用了软件无线电的思想,用一套硬件架构兼容两种信号体制,这样可以显著降低终端成本和开发难度。”

    怀星瀚戴着老花镜,仔细审视着图纸上的每一个模块:“思路是对的。但要考虑清楚,两种系统的信号强度、编码方式、频点都有差异,射频前端和基带处理如何优化?功耗控制是关键,尤其是便携设备。”

    “我们正在做联合仿真。射频部分计划采用.”工程师详细解释着技术细节。

    与此同时,在四九城,何雨柱的书房里,他正与刚刚从特区赶回来的何耀宗谈话。

    “爸,您上次提到的,关于基于位置服务的电子地图,我们内部讨论了几次,觉得市场前景很大,但技术门槛和资金投入也非常高。”何耀宗递上一份初步的市场分析报告,“尤其是地图数据采集,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实地测绘,或者购买昂贵的国外数据授权,而且更新维护是个无底洞。”

    何雨柱没有立刻看报告,他走到窗前,看着院子里积年的青砖:“地图是未来数字世界的底图。GPS现在一家独大,它的民用标准、电子地图格式,几乎成了事实上的全球标准。如果我们现在不跟进,等市场被完全占领,再想插进去就难了。”

    “可是,我们现在”

    “国外有现成的啊,不用实景的,用放大的地图就可以的。”

    “啊?”

    “诶,你小子光弄通讯就不关注别的,你让陈胜帮你去在北美那边问问,克莱斯勒的导航地图。”

    “哦,哦!”

    几天后,何雨柱的书房里,何耀宗再次坐在了父亲对面,脸上带着兴奋和一丝恍然。

    “爸,我问过陈胜叔了。”何耀宗语速很快,“北美那边,车载导航确实已经发展了一段时间,主要是基于CD-ROM存储地图数据,配合GPS接收机。克莱斯勒等高端车型已有选配。他们的地图数据供应商,比如NavTech,积累了大量的数字化道路网络信息。”

    何雨柱点点头,示意他继续。

    “陈胜叔已经通过我们在北美的投资公司,接触了NavTech和一些规模较小的地图数据公司。初步反馈是,他们对于授权其北美乃至全球地图数据给一家香江背景的公司,用于亚洲市场开发,态度是开放的,当然,价格不菲。而且他们的数据格式和标准,完全是围绕GPS建立的。”

    “这不正好么?”何雨柱手指敲了敲桌面,“我们第一步,就是‘拿来主义’。买下他们现有数据在亚太区的使用和改造授权。利用他们的底子,快速搭建我们自己的电子地图数据库雏形。”

    “但是爸,”何耀宗提出疑虑,“他们的数据细节程度、尤其是对国内城市道路的覆盖,肯定非常粗糙,甚至有很多错误和缺失。完全依赖他们的数据,在国内恐怕寸步难行。”

    “谁说要完全依赖了?”何雨柱看了儿子一眼,“买他们的数据,是买一个骨架,一个现成的数据结构和处理经验。更重要的是,学习他们如何将纸质地图数字化,如何建立拓扑关系,如何进行数据更新维护的整套流程。这东西,我们自己从头摸索,要花太多时间。”

    他站起身,走到墙上的巨幅中国地图前:“骨架有了,血肉要我们自己填。立刻在黄河通讯旗下,成立一个独立的‘数字地图事业部’。做三件事:”

    “第一,组织技术团队,消化、吸收买来的国外地图数据标准和处理工具,在此基础上,开发我们自己的地图数据编译和编辑平台。”

    “第二,启动‘扫街’计划。招募人员,配发GPS接收机和简单的测绘工具,从四九城、上海、花城这几个核心城市开始,进行实地路网采集和兴趣点(POI)标注,修正和丰富进口数据。同时,与各地的测绘院、城建部门接触,看能否获取官方的、更新更准确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作为补充,哪怕需要付出代价。”

    “第三,也是关键,”何雨柱转过身,目光锐利,“这个事业部,要同步研发支持北斗卫星信号的接收模块。我们的电子地图,不能只绑在GPS一棵树上。要做出能同时接收GPS和北斗信号的双模芯片和板卡,确保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提供定位服务。”

    何耀宗迅速记录着,思路逐渐清晰:“我明白了。利用国外的数据和技术起步,快速搭建平台,同时依靠我们自己的力量填充国内数据,并且底层硬件上兼容北斗和GPS,两条腿走路。”

    “对。”何雨柱坐回椅子上,“这件事,前期投入会很大,见效慢,甚至可能长期亏损。但它关系到未来交通、物流、城市规划乃至个人出行的方方面面,是真正的战略基础设施。你要把它当成一项长期投资来做,不要计较一时的得失。”

    “爸,我懂它的分量。”何耀宗郑重地点点头,“就像您当初布局通讯网络一样。我回去就抽调精干力量,先把架子搭起来。技术团队可以从通讯研发部门划拨,实地采集团队可以参照救援队的模式,招募一些能吃苦、熟悉当地地形的年轻人进行培训。”

    “嗯,具体操作你把握。”何雨柱挥挥手,“遇到解决不了的困难,再来找我。记住,速度要快,但数据质量是生命线,宁可慢一点,也要保证准确性。”

    随着何耀宗领命而去,黄河集团这艘商业巨轮,又一个崭新的、着眼于未来的事业部开始悄然运转。

    数字地图事业部的成立初期,第一批由二十多名年轻小伙组成的实地采集团队,经过简短培训,配发了昂贵的GPS接收机、手持式终端(PDA的早期形态,笨重且功能有限)、纸质地图和记录表格,被派往四九城的各个城区。

    最初的几天还算顺利。小伙子们穿着印有“黄河通讯”字样的工装,两人一组,主要任务是沿着主干道记录道路名称、走向、交叉口,以及沿街显著的单位、商铺。

    但问题很快出现了。

    九九年那会儿,普通老百姓对“地图采集”根本没概念。

    看见有人拿着没见过的电子设备,对着街面、店铺比比划划,还时不时在本子上记录,难免引起猜疑。

    一天,在东城区一条繁华的商业街上,小组长老张和新人小王正忙着。

    老张操作GPS记录轨迹,小王则负责用PDA上的简陋软件标注路边一家老字号饭庄的位置。

    “哎,你们俩,干嘛的?”一个穿着白色跨栏背心、摇着蒲扇的大爷踱步过来,皱着眉头上下打量他们,目光主要落在老张手里那个带着小天线的GPS设备上。

    老张赶紧陪着笑:“大爷,我们是黄河通讯的,在做电子地图数据采集。”

    “电子地图?啥玩意儿?”大爷没听懂,蒲扇指向小王手里的PDA,“那黑疙瘩是照相机?你们拍什么呢?是不是对面商场派来摸底的?”旁边几个纳凉、下棋的老头老太太也围拢过来,眼神里充满了审视。

    小王年轻,有点紧张,忙解释:“不是拍照,我们就是记录位置,做导航用的”

    “导航?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