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7章 放眼未来 (第2/3页)
从津门回四九城的路上,小满看着窗外飞速后退的田野,忍不住又问:“柱子哥,我还是没完全明白。你费这么大劲,就为了那个破败的玩具厂?就算你想做点新东西,咱们旗下那么多厂子,哪个不比它强?随便划拉一个车间出来,设备、工人不都是现成的?”
何雨柱靠在座椅上,闭目养神,闻言嘴角微微扯动了一下:“现成的有现成的好,但也有现成的包袱。那个厂子,就像一张白纸,没那么多盘根错节的人际关系,没有固化的思想,没有僵化的生产流程,最重要的是投资也不大,随便折腾。”
他睁开眼,看向小满:“而且,我要做的,不是普通的玩具。”
“不是玩具是什么?遥控车、遥控飞机,不就是小孩子玩的高级货么?”小满不解。
“现在是玩具,”何雨柱目光投向远处,仿佛看到了未来,“将来,它们可以是眼睛,是手臂,是能飞到人上不去的地方,看到人看不到的东西的工具。你想想,要是救援队能有种小飞机,能先飞到塌了的楼里看看情况;要是部队侦察兵,不用冒险靠近,就能用个小车看清敌人阵地的情况,这还能叫玩具吗?”
小满愣住了,仔细琢磨着丈夫的话,渐渐品出点不一样的味道来。
“你是说像电影里那种无人驾驶的机器?”
“嗯,概念差不多,但路要一步一步走。”何雨柱重新闭上眼睛,“先从最基础的、民用的玩具做起。把遥控稳定性、小型动力这些基础打牢。以后再说别的。”
小满这回彻底明白了,她点点头:“怪不得你非要单独弄个厂子。不过你这个思路不应该直接给华高科么?”
“你觉得他们有工夫搞这个,这东西现在这个阶段对他们来说还不如玩具。”何雨柱失笑。
“那倒是,他们是搞真家伙的。”
“呵呵,真家伙.”
“算了,不问了,听你的语气,将来可能有事了不得的东西。”
“或许吧。”何雨柱给了个莫能两可的回答。
几天后,由李成儒牵头,集团人力资源、财务、法务、技术部门组成的联合工作组进驻了津门翔飞玩具厂。
第一件事,就是召开全厂职工大会。
消息传开,在家待岗的工人们怀着忐忑和期待的心情,从四面八方赶回厂里。
空旷的厂区难得地有了些人气,三三两两聚在厂区大院,议论纷纷。
“听说新东家是黄河集团!那可是大公司!”
“大公司是好,可咱们这破厂,人家看得上吗?会不会直接把地皮卖了,把咱们都打发了?”
“唉,难说啊,这年头,工作不好找。”
“.”
大会就在大院举行,厂子里没有礼堂,也没有那么大的会议室,临时搭建的主席台上,刘建明厂长坐在第一排,更是坐立难安。
李成儒代表集团上台,没有多余的客套,开门见山:“各位工友,大家好。我是黄河集团津门分公司的负责人李成儒。集团已经正式完成对翔飞厂的收购。今天这个会,就是要告诉大家,厂子,不会卖!而且,集团将投入资金和技术,对工厂进行全面的升级改造!”
台下瞬间安静下来,随即爆发出低低的议论声和不敢置信的吸气声。
李成儒抬手压了压,继续道:“新的工厂,将更名为‘黄河精模科技有限公司’。主营业务,不再是过去的低端遥控玩具,而是转向高精度、高附加值的动态比例模型。”
“那是什么?”
“对啊,我们不做玩具了么?”
“.”
李成儒环视台下,压了压手,下面安静了一些,然后继续道:“我们还是做玩具,不过是高端玩具,我们需要的是有技术、有责任心、愿意学习新知识的员工!集团决定,对所有在册员工,进行统一的技能考核和面试。通过考核者,将根据新的岗位设置,竞聘上岗!集团会组织全面的技能培训,确保大家能跟上新的生产要求!”
“竞聘上岗?”工人们面面相觑,这个词在当时还比较新鲜。
“对,竞聘上岗!”李成儒语气肯定,“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这是黄河集团的规矩。当然,对于无法适应新岗位要求的工友,集团也会按照法律规定,给予合理的补偿和安置,并尽力协助大家寻找新的工作机会。”
这话一出,台下反应各异。
有技术、年轻些的摩拳擦掌,看到了希望;年纪大、技术单一的则面露忧色。
刘建明脸色白了白,他知道,自己这个厂长的位置,恐怕是坐到头了。
果然,李成儒接下来宣布:“原厂管理层,也需要重新竞聘。集团会派遣新的管理团队和技术骨干入驻,带领大家一起把新公司做起来!”
大会结束后,工作组立刻紧锣密鼓地开始了人员筛选和安置工作。
考核分为理论笔试和实际操作,内容涉及基本的机械识图、电工基础、设备操作安全等。同时,面试环节则着重考察员工的学习意愿和态度。
过程公开透明,但也残酷。
最终,两百一十七名在册员工中,有一百零三人通过考核,获得了进入新公司的资格。
其中包括几名经验丰富、动手能力强的老钳工、电工和注塑机操作工。
其余人员,则按照方案,领取了补偿金,部分人被推荐到集团在津门的其他工厂面试。
原厂长刘建明自知能力与新公司的要求差距甚大,主动选择了拿补偿离开。
管理层几乎全部换血。李成儒从津门分公司抽调了一名踏实肯干、有项目管理经验的副经理暂代厂长职责,负责初期的改造和团队整合。
同时,集团总部开始物色具有精密制造或电子背景的资深管理人员,来担任“黄河精模”的正式负责人。
厂房改造同步启动。
破旧的办公楼被重新粉刷,线路检修更新。
最大的主车间被规划为未来的核心生产区,老旧无用的设备被淘汰变卖,腾出空间。
何雨柱让房地产公司那边出了平面图,要求划分出精密加工区、电子装配区、调试区以及一个独立的研发实验室。
最重要的,是研发团队的组建。
何雨柱给新公司的指示很明确:不惜代价,招揽人才。目标是无线电控制、微型机械结构、轻型材料以及图像信号传输方面的专业人才。
招聘信息通过集团渠道发布出去,门槛不低:要求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有实际项目经验者优先,待遇在行业内极具竞争力。
起初并不顺利。
九十年代末,这类人才大多集中在研究所、高校或者南方一些新兴的电子企业,对一个位于北方的、名不见经传的“模型公司”兴趣不大。
何雨柱得知情况后,直接给何耀宗和陈胜都去了电话。
不久,几名来自黄河通讯研发部门、对射频电路和嵌入式系统有研究的年轻工程师,被内部调动到了津门。
同时,NeoComm在欧美等地也物色到两名在当地从事小型化天线和微电机控制的华裔工程师,表示愿意回国发展,正在接洽中。
就在“黄河精模”于津门悄然起步,黄河通讯那边却是遇到了小小的麻烦。
黄河通讯的会议室里,气氛有些凝重。
何雨柱坐在主位,听着何耀宗和几位高管的汇报。
“董事长,这是上个月的市场简报。”何耀宗将一份文件推到何雨柱面前,“程控交换机市场,国内那几个老对手,比如华为、中兴,价格战打得越来越凶。他们利用本土成本优势和政策支持,在一些中低端项目和农村市场,对我们的份额挤压得很厉害。我们的技术优势还在,但成本压力越来越大。”
何雨柱翻看着简报,上面清晰地显示着市场份额和利润率的细微下滑。
他并不意外,这是产业发展的必然阶段。
“意料之中。”何雨柱放下简报,“我们不能总靠着技术壁垒吃老本。降本增效,优化供应链,该做的必须做。另外,我们的下一代交换机研发不能停,要向更高容量、更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守住高端市场和特定领域(如军方、金融)的优势。”
他看向何耀宗:“耀宗,你要清楚,交换机是黄河通讯的根基和现金流,这块阵地不能丢。但同时,眼光要放远。通讯公司这边关于移动网络,尤其是未来3G技术的预研,进展如何?”
何耀宗点点头,示意旁边一位负责研发的副总回答。
“董事长,”研发副总推了推眼镜,“我们实验室一直在跟踪国际3G标准(主要是WCDMA和CDMA2000)的制定。目前还处于标准博弈和技术积累阶段。我们联合华高科电子实验室,在核心网元架构和部分基带算法上做了一些前期研究,也尝试和几所高校建立了联合实验室。但坦白说,投入巨大,而且标准未定,风险很高。最关键的是部分核心元器件,依然严重依赖进口。”
“还要进口?电子公司那边干什么吃的?”何雨柱转头看向何耀宗。
“董事长,我们只有一部分专利,还有产能不够。”
“解决方案呢?”何雨柱道。
何耀宗面对父亲的询问,并不意外,既然提出来了,肯定是有准备的,不然那就等着挨骂吧。
他沉稳地回答:“董事长,,解决方案我们已经在推进了。主要是两手准备:第一,我们加大了与国内几家有潜力的半导体设计和封装厂的合作深度,不仅是订单合作,还进行了联合技术攻关,针对我们通讯设备需要的特定芯片进行定制化开发,虽然初期成本高,但长远看能逐步降低对外依赖。第二,我们通过香江和特区的贸易公司,建立了一个更复杂、更多元化的国际采购网络,分散风险,避免被单一渠道卡脖子。另外,华高科电子实验室那边,也在加速相关专用芯片的设计和流片进度。”
何雨柱听完,脸色稍霁,点了点头:“思路是对的。核心技术必须掌握,供应链必须安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