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5章 惊醒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5章 惊醒 (第3/3页)

 怕是只有六百里加急和八百里加急,才能比得上他们的速度。

    这是无数人眼中翻身回京的机会!

    身在外省的人慢了一步,京中的官员们则在此圣旨下发的当天,无数拜帖便堆满了内阁五位大学士的门庭。

    内阁五人自然知道,这都是来跑官的,想要知道自己有没有希望进步,尤其是杨士奇和胡濙所担任尚书的户部和兵部,四个侍郎都来问此事。

    甚至就连李显穆的吏部,两个侍郎也都送上了拜帖。

    其中主要原因便是此次吏部虽然不参与改制,也就是不分权,主要是吏部没什么可分的。

    吏部的职责非常简单,经过千年以来的演化,科举等事项早在唐朝就移交给了礼部。

    而后又一次次削减权力,到了如今,吏部掌全国文官铨选、考课、爵勋之政。

    武官的则归兵部。

    大学士、吏部尚书由廷推或奉特旨,其他内外百官皆由吏部会同其他高级官员推选或自行推选。

    主责就是推举官员,其他职责基本上消失,再怎么也分不出来,再改制也只是白白浪费人力物力,白白折腾,所以才不参与。

    但不参与归不参与,等到诸部分完后,吏部尚书会跟随其他诸部,直接降级为从二品。

    左右侍郎比较焦虑的是,吏部会不会也只留下一个侍郎呢?

    毕竟其他诸部都如此,难道还独独让吏部特殊吗?

    在计划之中,吏部的确是特殊,毕竟如此多的事务,交给一个侍郎,那自然不合适。

    是以李显穆给出了明确的答案,“朝廷改制的目的,是为了让各部门的职责明确,而不是为了单纯的规整,日后若是某一部的事务不能完成,自然会额外增添。

    吏部既然不动,那短时间内就不会动。”

    这算是给二人吃了个定心丹,离开了李显穆的府邸。

    事实上李显穆曾经是想过要拆分吏部的。

    毕竟谁都能看得出来,经过这一次拆分,没有拆分的吏部,根据官场相对论,权力、地位比其他部门更大了。

    所以他生出了将吏部拆分成两个的心思,分别负责一部分省份的官员考选。

    但最终担心由此酿成更大规模的地域官僚集团对抗,还是放弃了这个想法。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古今中外,地域集团永远都是政治斗争中的主力之一。

    如今大明朝堂上的主流集团,虽然是因为理学和心学的意识形态不同而对立起来的。

    但在两大集团内部,依旧有地域集团的影子。

    甚至杨士奇之所以能隐隐和李显穆稍微抗衡一点,也是因为他背后有一整个江西派的支持。

    江西人杰地灵,在曾经的江南三省中,是最佼佼者,历次殿试之中,一甲、二甲人数都很多,这些人入仕后,自然能更快的走向高位。

    形成了极其深厚的力量。

    这算是从李祺时期就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

    当初江西派就隐隐和李祺对抗过,只是没有正大光明的对抗。

    后来李显穆收服浙东,再加上李显穆践踏江南,最后王艮去浙东传播心学,最后收拢了包括浙西的整个浙江,于谦甚至成为了心学正统派的继承人,当初最反对李祺的地区,如今却成了心学的大本营之一。

    江西曾经有意借着王艮靠拢,但却由于历史原因失了先手,于是不得不转向对抗,毕竟让江西屈居于浙江之下,他们是万万不能接受的。

    最终这些人都聚拢在了杨士奇麾下,江西学术氛围浓厚,对心学的研究自然不弱,成果斐然,所以很多江西学子本身也在心学和理学之中摇摆,这种态度也正是杨士奇对李显穆的态度。

    大部分时间合作,但彻底合作却不可能。

    而这,仅仅是大明地域政治中微不足道的一环,其他各种明争暗斗,可谓是层出不穷。

    纵然是李显穆,也不敢在这种情况之下,再火上浇油。

    如果真的让党争成了朝廷的主流,那就全完了!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