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开门,自由贸易! (第3/3页)
了,就差把“差分机”给造出来了。
西方的工匠、车床、火器等,都是大明迫切所需的,这一部分是民间贸易所不能及的。东西方自由贸易,还是以大明卖货、西方输入银子为主,所以需要更深入的合作。
由于皇帝对西洋人的高看,导致原本只是朝廷边缘人的西学派变得炙手可热。士大夫鄙视商人,但谁都知道商人有钱,其中最最有钱的还要数大海商。
皇帝最高指示要跟这群番鬼做生意,可以预见的一个庞大市场即将崛起,这可都是白花花的银子啊,参一手话语权都能飙升不少,过一手满嘴油花!
至于传统朝贡国,双方都处一个文化圈,几百上千年的交情,双方知根知底,能够合作的项目就比较少了。
比如暹罗的大象,大明也就看个乐呵,喂养大象太费粮食了,不可能作为双方大规模贸易的商品的;香料等物也不是必需品,这部分让民间去做好了,朝廷要是做,很可能会弄砸,搞得又要用发霉胡椒来发俸禄了。
当然,也不是完全没有可交易的东西,东南亚的粮食、木材对大明来说还是很有用的,日本的特色火器,大明也可以考虑引进。
日本浪人混成了郑芝龙等海盗的中坚力量,朱由检也考虑过雇佣日本人来帮忙打仗。毕竟日本的物资更加匮乏,在没有天灾的情况下都能将人饿死,他们的人命更加的不值钱。但思虑再三,还是没敢提出来。
现在与日本恢复邦交关系就已经受到了不少非议了,明人将日本视为“祸源”,认为其“谲诈多端”。
大明抗倭持续了上百年,日本人就是倭寇、倭奴,是残忍狡诈、嗜杀的代名词,日本这个国家以及日本人,在大明社会舆论环境里已经没有容身之地了。
如果其他将士知道自己在与倭寇并肩作战,那士气都不知道会低落成什么样。相比之下,洋人倒是没有受到明显的排斥,要不然也不会有西学派的存在了。
早在万历年间,大明就有不少传教士到访了,像徐光启现在手下就有德国籍耶稣会传教士汤若望和意大利籍耶稣会传教士龙华民。只是受限于大明“非科举不能入仕”的规则,他们还混不到正式编制。
徐光启倒是向皇帝举荐过他们,但朱由检并没有同意给他们开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