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另辟蹊径 (第2/3页)
18到 35岁之间,每周倒休两天,每天工作八小时,加班有加班费,工资跟厂里以前一样。”
台下又乱了,有人喊:“私人厂子能靠谱吗?”
“这时候说得好,加完班不给钱咋办?”
谢厂长赶紧跳上木箱:“都安静!李老板是马厂长和我信任的朋友,信誉没问题,大家放心!”
等安静下来,李哲继续说:“第一阶段只招 40人,实习期一个月,想应聘的去谢厂长和李振国主管那儿报名。”
话音刚落,台下就分成了两拨。
不想干的人凑在一边,嘀咕着:“私人厂子太累,还没福利,我才不去”;
而张师傅那样家庭负担重的,还有些想找稳定工作的年轻工人,赶紧往谢厂长和李振国那边挤,连之前摇摆不定的人,也跟着凑过去看热闹。
“别挤!一个个来!”谢厂长扯着嗓子喊,可人群还是乱哄哄的。
马厂长和其他副厂长赶紧过来帮忙,指挥着工人排成两队,一队找谢厂长报名,一队找李振国。
符合条件的,谢厂长就掏出笔记本记下名字;年龄超了或者没技术的,李振国就客气地摆摆手:“不好意思,不符合条件。”
这边招工忙着,李哲跟着马厂长去了财务室。
财务室里摆着一张旧办公桌,抽屉里塞满了账本。
马厂长让会计拿出收据,李哲从包里掏出 3000块现金,递了过去。
会计点完钱,开了收据,马厂长笑着说:“李老板,中午别走了,我请您吃顿便饭,咱们好好聊聊。”
李哲爽快地答应了。
下午,招工结束了。
李振国和谢厂长组织着新招的工人打扫厂区,有的拿着扫帚扫地上的废料,有的跟着李振国去检查生产线。
李振国蹲在 X01生产线旁,用扳手敲了敲齿轮,对旁边的工人说:“这齿轮有点松,得紧一紧,不然会影响生产。”
谢厂长则在一旁安排人清洗杀菌设备,嘴里念叨着:“一定要洗干净,别影响罐头质量。”
整个厂区里,新员工都忙着自己的活,虽然累,但脸上都带着点期待——时隔大半年,厂子终于要复工了。
……
5月 15日,上午。
杨马村的土路上还留着昨夜露水打湿的痕迹,踩上去软乎乎的。
马长河家的砖瓦房在村里算气派的——青灰色瓦片码得整整齐齐,墙根下还砌着两排红砖,门框上去年春节贴的“福”字虽褪了色,边角却被仔细捋平。
东屋里,窗台上的暖水瓶印着“劳动最光荣”的红字,桌角摆着个掉瓷的搪瓷盆,里面泡着半盆玉米面。
马长河盯着媳妇王慧兰圆滚滚的肚子,眼角的褶子都笑开了,粗糙的手掌轻轻贴上去,像是摸着什么稀世珍宝:“真好,等我儿子出来,保准是个八斤重的大胖小子,嘿嘿!”
王慧兰挺着肚子靠在铺着碎花布的炕头上,伸手拽了拽丈夫的袖口,声音压得低低的:“你小声点,也不怕被人听到。”
她四十岁的年纪,眼角已经有了细纹,说话时总忍不住摸肚子,那动作里藏着期待,也藏着几分不安。
“对对对,小声点。”马长河家三个女儿了,按理说不能生了,所以才让媳妇一直躲在家,不敢出门。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窗外,眉头突然皱起来:“这老大也太不晓事了!让她早点来伺候你,这都快九点了还没来。”
“招娣成婚了,婆家也有一摊子事,许是耽搁了。”王慧兰叹了口气,手指绞着衣角,“孩子们大了,有自己的主意,你别总跟孩子置气。”
“主意?她男人葛青山那叫有主意?”马长河猛地拍了下桌子,搪瓷盆都震得晃了晃,“我当初怎么跟他说的?我说你把李哲大棚的活辞了,回村跟我一起建大棚,保准比给人打工强!
他当时点头哈腰应得好好的,转头就变卦了,还接着在李哲那儿干!这不是把我这老丈人当傻子耍吗?”
王慧兰看着丈夫气红的脸,没再说话。
她知道,丈夫是既羡慕李哲的本事,又拉不下脸去求人家——因为她高龄怀孕的事,大哥和姐姐都有些怨丈夫,吵得差点断了来往,后来马长河从李家辞了工,更是闹得不太愉快。
正说着,院门口传来自行车“叮铃”的响声。
马长河探头一看,见大女儿马招娣推着辆二八大杠进了院,车后座还绑着个布包。他立刻起身,抓起炕边的帆布包,掀开印着“农业学大寨”的门帘就往外走。
“爹,您这是要去哪?我娘快生了,您不在家守着?”马招娣放下自行车,看着父亲火急火燎的样子,满脸诧异。
她穿着件浅蓝色的的确良衬衫,头发扎成马尾,额头上还沾着细汗,显然是急着赶路。
“不用你管!”马长河撂下一句话,脚一蹬就跨上了自行车,车把一拐,尘土飞扬地出了村。
马招娣站在原地,看着父亲的背影,无奈地摇了摇头,转身进了屋。
马长河骑着自行车往北苏镇赶,乡间小路两旁的麦子已经泛黄,风一吹,麦浪翻滚,带着股子麦香。
路上遇到几个扛着锄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