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另辟蹊径 (第3/3页)
的老乡,打招呼时他都只是含糊应着,心里只想着贷款的事——万安镇信用社不给批,北苏镇这一趟,说啥也得成。
北苏镇比杨马村热闹不少,镇口立着个写着“北苏镇欢迎您”的木牌,街边的商铺一家挨着一家。
有卖农资的小店,门口堆着化肥袋;有裁缝铺,玻璃窗上贴着新款的连衣裙样式;还有个供销社,门口挤满了买东西的人。
马长河没心思逛,径直往信用社骑去。
北苏镇信用社是栋两层的红砖楼,门口挂着块红底黄字的牌子,写着“北苏镇农村信用合作社”。
进门后,大厅里摆着几张长条桌,靠墙的位置有个柜台,柜台后坐着个大眼姑娘,梳着两条粗辫子,辫子梢还系着红头绳。
她见马长河进来,抬眼扫了一下,开口问道:“老乡,办啥业务?”
“我要贷款。”马长河走到柜台前,把帆布包往柜台上一放,掏出里面的身份证和宅基地证明,一股脑推了过去。
那大眼姑娘拿起文件看了一眼,眉头立刻皱了起来:“你是万安镇杨马村的?咋跑我们北苏镇信用社贷款?你以前是不是在别的信用社办过贷款,没还上啊?”
她说话带着点当地口音,语气里满是警惕——一般村民贷款都会在本镇,跨镇来贷款的,大多是有问题的。
“我没办过贷款!”马长河急忙摆手,语气有些急,“我就是想贷款建蔬菜大棚,万安镇信用社不给批,我没办法,才来你们这儿的。”
大眼姑娘“噗嗤”一声笑了,手里的钢笔在纸上敲了敲:“老乡,不是我泼你冷水,这蔬菜大棚是技术活,育苗、施肥、控温,哪一样不要技术?
万安镇信用社不给你批,估计是怕你赔了还不上钱。我劝你,不如换个项目,比如买点化肥农药,搞点简单的种植,风险还小。”
马长河不服气地梗着脖子,“你咋知道我不懂种蔬菜大棚的技术?”
大眼姑娘笑了,“你要是懂,那万安镇信用社为啥不给你贷款,我可是听说了,万安镇信用社可是帮上百个种植户申报了贷款,批下来的也有几十个了。”
“他们算啥,要不是李哲给他们担保,万安镇信用社会给他们贷款?”马长河不屑道。
“哦?你认识李哲?”一个略带精明的声音从旁边传来。
马长河转头一看,只见个四十来岁的中年男人走了过来,穿着件灰色的中山装,头发梳得一丝不苟,脸上带着笑,眼神却透着股审视的劲儿。
“他得叫我一声姨夫,你说我认识不?”马长河挺直了腰板,打量着对方。“你是哪位?”
“我是北苏镇信用社主任,蒋三海。”中年男人伸出手,笑容更亲切了些,“老乡,快坐,别站着说话。”
马长河连忙起身,“蒋主任,您坐。”他想给蒋三海让位置,却被对方按回了椅子上。
马长河有些受宠若惊,双手放在膝盖上,显得有些拘谨。
“老乡,你既然是李哲的姨夫,又懂大棚技术,咋不找李哲担保贷款呢?”蒋三海拉过一把椅子坐下,目光落在马长河的文件上,语气随意地问道。
马长河讪讪地笑了笑:“之前跟李家闹了点小别扭,从他大棚离职了,现在自己想单干,再找他担保,面子上挂不住。”
他顿了顿,又急忙补充道:“蒋主任,我真懂技术,李哲家那几个大棚,建造的时候我都参与了,夯土墙是我带头建的,挖多深的沟,用啥规格的棚膜,啥时候育苗,啥时候浇水施肥,我门儿清!”
他越说越激动,把自己在大棚里学的那些技术术语一股脑说了出来,从育苗的温度、施肥的比例、到病虫害的防治,说得头头是道。
蒋三海原本还带着点怀疑的眼神,渐渐变得认真起来——这些话可不是随便能编出来的,看来这老乡还真有点本事。
“老乡,你叫啥名字?”蒋三海问道。
“马长河。”
“想贷款多少钱?”
马长河心里咯噔一下,他原本想贷六千,但又怕蒋三海嫌多,咬了咬牙,说道:“贷五千就成,我自己还有点存款,够建一个蔬菜大棚了。”
蒋三海听完,对着柜台后的大眼姑娘招了招手:“小曾,给马老乡申报蔬菜大棚的专项贷款,按流程走。”
马长河一听,眼睛瞬间亮了,激动得差点站起来:“谢谢蒋主任!您放心,我肯定好好干,到时候准时还款!”
“不用客气,老乡。”蒋三海笑了笑,起身倒了杯热水递给马长河,“你再跟我说说李哲大棚的事,我也听听,学学经验。”
他心里打着算盘——万安镇信用社的孙立国靠扶持大棚种植户拿了嘉奖,眼看就要升职,自己要是能在北苏镇也搞起来,说不定也能往上走一步。
马长河接过水杯,心里的石头落了地,话也多了起来。
他从李哲怎么建第一个大棚,说到怎么种反季节蔬菜,再说到蔬菜卖到京城有多受欢迎,说得眉飞色舞。
蒋三海坐在一旁,时不时点头,偶尔问一两个问题,两人聊得热火朝天。
小曾坐在柜台后,手里拿着贷款申请表,看着聊得正欢的两人,小声嘀咕:“这到底还办不办贷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