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同心 (第1/3页)
临近中午,日头往上爬了爬,万安镇街上没几个人影。偶尔有辆自行车“叮铃铃”过,铃声飘老远就散了。
一辆白色伏尔加开进镇政府大院,车轮碾着水泥地,“吱呀”一声停在高大的梧桐树下,树影正好罩住大半个车身。
镇长办公室在东头,红砖墙配着木头门窗,漆皮掉了些,看着就有股老味儿。
李哲先下的车,手一扯就解开了衬衣领口的扣子,年轻脸上透着股利索劲儿。
金百万跟在后面,大肚子将深蓝色衬衫绷得紧紧的,他掏出自带的手绢擦了擦汗,嘴里嘟囔:“这才刚进六月就这么热,等入了伏,还不得把人烤化了?”
李哲听了笑:“过几天我打算给四合院装空调,您要不也装一台?”
“我倒想啊!”金百万把手绢揣回兜里,扯了扯衬衫下摆,“可你嫂子舍不得,说那玩意儿费电又费钱。算了,等今年多赚点,明年再说吧。”
俩人有一搭没一搭说着,往东边镇长办公室走。
敲了两下门,里面传来陈镇长的声音:“进!”
推开门,陈镇长正坐在办公桌后看文件,见他们来,赶紧放下笔,起身迎接。
“李哲、百万来了?快坐快坐!”陈镇长声音洪亮,花白的短头发梳得整整齐齐,没一根乱的。
他弯腰从桌下拎出俩搪瓷杯,倒上刚沏的茉莉花茶,热气慢悠悠飘向屋顶,茶香飘逸。
李哲和金百万刚坐下,陈镇长就从办公桌最底下的抽屉里,抽出份迭得方方正正的文件,递到李哲跟前:“前阵子你说要拍蔬菜大棚的电影,审批许可证下来了。”
李哲赶紧双手接过来,指尖碰着糙糙的纸,小心翼翼展开,上面写着“《大棚爱情故事》拍摄资格审批许可证”,落款那儿盖着红公章,印油还透着点亮。
他眼睛一下亮了,脸上的笑藏都藏不住,抬头冲陈镇长说:“太谢谢您了!这可真是帮了我们大忙了!”
陈镇长笑着摆手,指了指墙角那个半人高的木箱子:“别急着谢,那是我从区文化局借的拍摄器材,你们先看看能用不,差啥再跟我说。”
李哲立马站起来,快步走到箱子旁,金百万也凑了过去,俩人一起掀开箱盖——里面铺着软布,一台银灰色的长江牌 16mm摄影机摆在中间,旁边摆得整整齐齐的有三脚架、外接麦克风,还有几卷用牛皮纸包着的胶片。
李哲伸手摸了摸摄影机机身,转头问陈镇长:“陈镇长,这些器材咋算钱?我们好提前准备。”
“钱的事儿你甭急。”陈镇长端起自己的搪瓷杯喝了口茶,“我跟区文化局的刘局长打过招呼了,先让你们用着,等下次还器材的时候,你们再跟局里商量租赁费。
我这老粗也不懂这些机器的行情,就不瞎掺和了。”
“没问题,还是您想的周到!”李哲把器材轻轻放回箱子,心里盘算开了。
之前跟白云笙聊拍摄的时候就说过,蔬菜大棚季节性强,得按时间段拍关键时候。
六月挖地基,得拍村民挥着铁锹干活的样子;
七月建大棚,得抓着框架搭起来的瞬间;
八月育苗,要给嫩绿的菜苗拍特写;
九月移栽,得拍大家小心搬苗的劲儿;
十月盖棚,要拍遮盖棚膜和草帘子的过程;
十一月结果,就重点拍挂满枝蔓的果蔬……
拍电影这方面白云笙是专业的,下次让他去跟区文化局谈,他有京城电视台摄像师的身份,事儿肯定能办得顺顺当当。
之后,李哲和金百万一起搬器材。
李哲扛着电影机主机,金百万拎着三脚架和麦克风,陈镇长也过来搭手,帮着把箱子抬到伏尔加的后备箱里。
盖上车盖,李哲拍了拍手上的灰,对陈镇长说:“陈镇长,好些日子没见了,中午我在镇上定了包间,咱一起聚聚。”
陈镇长笑着摆手:“李老板,跟我还这么客气干啥?都是熟人了。”
“不是客气。”李哲往前凑了一步,语气挺实在,“您也知道,我们租了万安镇罐头厂的两条生产线,已经生产出了第一批罐头,正打算跟您汇报一下工作呢。”
说着不由分说拉开了车门,把陈镇长往车里让,陈镇长推辞了两下,还是坐进去了。
轿车没一会儿就开到镇西边的一家餐馆,馆子门脸不大,木头招牌上写着“家乡味”三个红漆字,字掉了点皮,门口挂着两串红灯笼。
一进门,饭菜香就飘过来了,靠墙的桌子上摆着几坛腌菜,墙角的炉上还炖着东西,咕嘟咕嘟冒热气,闻着是肉味儿。
服务员领着三人进了包间,里面摆着张圆桌,墙上贴了几张年画,有胖娃娃抱鱼的,透着股家常的亲切劲儿。
坐下没一会儿,李哲从包里掏出两瓶汾酒,金百万赶紧接过去,拧开瓶盖,酒香一下就散开,他给三人的酒杯都倒满。
很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