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0章:党争如同水火 (第1/3页)
“并非。”
“父亲是否忘了西北还有一个武成王世子赵斌。”
谢宁是杨家女婿,与杨家同气共修,又怎么可能会背离杨惑,并且他是西北节度使廖吉昌的学生,新帝之所以会放手,让武成王世子赵斌回到西北,绝对是在铁板一块的西北政局之下,安插了一枚自己的棋子。
高林甫很快反应过来,眼中闪过赞许,“不愧是我儿,看事情就是这般透彻。”
赵斌乃武成王二子。
自幼长在西北,虽然进京之后饱受皇恩,成功夺取世子之位。
但这世间的事,若都按常理论断,那便没有那些意外了。
南疆土地多山岭,可以大面积耕种的土地极为稀少,三十万兵力已经足够足够抵得上一个州府的人口,要想把这一帮精力充沛,不喝酒不逛窑子,浑身刺挠的老兵油子安顿好,就得卸掉他们浑身的力气。
让他们没劲儿再出去嘚瑟折腾。
经过谢宁之手,制定的军屯策略,主要以开垦荒林为主,一开始景隆皇帝看见开垦荒地的时候,眉宇打开就已经十分满足,但看到后面梯田二字,彻底惊艳。
梯田作为现代云贵川等地,惯用的山林耕地方法,同样适用于南疆地区。
当然谢宁也给出了一系列的灌溉方法,例如水车,水渠等等……
这一份政策一出,完全可以照搬到大宴各地,届时部队与地方农耕能实现完美的融合,朝廷也将节省大量的银两,景隆皇帝简直再满意不过。
果然不让他闹腾,不放谢宁回西北。
绝对正确。
纵观大宴,能拿出像这样的一种安民军屯的政策,不会有第二个人有这样的能力和眼光。
这样一份出处详尽的政策策划,既然不会原样送到曹白熊眼前,至于如何删减,那就不是谢宁能管的了。
高林甫,高云杰,看到这一份政策策划的时候,不亚于当初第一次听见丝绸通商时,对谢宁的才学,聪明的震惊。
世间竟然有这样聪明的人。
谢宁的这一份,改善贫困地区农耕的方法,几乎令高识檐彻夜无眠。
晨光熹微,乌云遮蔽太阳,仅有一丝丝光线照在高诗岩的身上,他眼底拉满血丝看向窗外,心想:天既生我高识檐,又何必再生谢宁?
谢大学士一份治军军屯。
再一次震惊朝野。
不管是三年之前的丝绸通商,还是去年的从龙之功,谢宁虽然在朝中举足轻重,这一项军屯计划若得以实施,无论是世家党派攻讦,还是寒门反水。
谢宁在大宴朝廷之上,除了谋反几乎再没有什么能轻易扳倒他。
圣祖祭辰大典当晚,谢宁并未参与曹百熊的庆宫宴。
科举之后李成勇走了,席凯走了、张斌走了、就连吴俊源也离开京城将近半年。
谢宁独自坐在酒肆。
周洪一并未上前打扰,而是与谢小树坐在雅间外面等着。
长夜微澜。
阴了半宿的漆黑星空,月亮终于从幕布一角现身出来。
谢宁独自喝了两壶酒,觉得毫无意趣,扔下一角银子起身离开。
周洪一与一种随从,遥遥跟着,知道主子如今心情不好,都不敢擅自上前搭话。
近两年因为丝绸通商,京城附近富起了一小批倒卖生丝的商人,经济带动民生,大宴都城已经很少有流民涌入,市井之间一派繁荣景象。
走到夜市巷尾,谢宁停下脚步。
两年之前就是在这里,高识檐将梁颖一箭射杀,也是在这里吴俊源射瞎了高诗岩的一只眼睛。
谢宁没心情,沉湎悲伤。
但不断崩塌的现实,总让他处于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不论是朝局,还是世人。
好像穿越这几年,将他曾经根植于骨血的三观,与思想全部重塑一遍,他一个对封建王朝、政治没有道德鄙夷的现代人。
从冷眼旁观再到深陷其中无法脱身。
一切的一切都让他压抑到无比愤怒。
灵魂里面都生出一种对权柄无力的痛恨。
“卖花啦,卖花啦!”
“新鲜的鸡蛋花看一看!”
“老爷买一处鸡蛋花回去给夫人吗?”
撕扯生疼的神经,被卖花女一下子叫停,谢宁回过头就见一个十岁不到的小丫头,挎着个小篮子向路人兜售,她那点儿早已蔫吧的鸡蛋花儿。
倏地一抹熟悉的身影闯进视线。
谢宁浑身僵住。
他差不多都要揉揉自己的眼睛,来确认自己看到的到底是不是真的?
不一会儿,另一道俏皮的少年出现在视线里。
吴大用嬉皮笑脸地道:“你这花儿也忒蔫吧了!拿回家烧火都嫌潮湿,能卖出去钱吗?”
卖花小丫头被他吓了一跳。
面前这俩人一个长得像煞神,一个说话像二流子。
总之没一个好人。
小丫头撑足了勇气,怒瞪他们俩一眼,“不、不买拉倒,谁也不是非要卖给你,呸,臭流氓!”
小丫头骂完就跑。
徒留下无措的父子二人,面面相觑。
不远处的谢宁扑哧一笑。
吴俊源此时回过头来,粗犷的脸上漾出笑意,“我寻思你明天早上还发现不了呢,原来你眼神好使啊。”
谢宁:“……”
谢宁无语地定睛看了他片刻。
蓦地笑了。
笑得眼里都泛着光亮。
原来一个人孤独太久,就连屁话都觉得亲切。
“你怎么回来了?不是说要到乡下去当教书先生?”谢宁嘲讽两句,举起拳头照着吴俊源胸膛狠砸了两下,“死东西,我还以为……”
“还以为什么……?”
吴俊源坏笑着看他眼底泛上一丝愧疚。
红山房那一天过后看,吴俊源的心神都已经碎掉了,他不知道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摆脱这种日日纠缠的痛苦和折磨,虽然出走京城一圈,想起那日来仍旧痛得锥心彻骨。
但这世间总还有他极度在意留恋的东西。
“我大哥月底进京来。”
“吴将军也进京?”
谢宁十分诧异。
他在朝中只听闻陈述中不日进京,却半点没有听到吴世英也会进京的风声。
“陛下紧急召他?”
吴俊源点头,“大宴惯例武将三年进京述职,我大哥,已经许多年没有来京城述职过了,这一回新帝刚刚登基,便召我大哥来京,恐怕事情有所不妙。”
当然不妙。
曹百熊以南疆三十万雄兵和大渝的战事对皇帝相胁迫。
陈宿中被迫进京后,要面对两方抉择,摆正屁股,若有行差踏错,京城一行便是他的死期。
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