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中老学校跳舞飘(一) (第2/3页)
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们穿着各自的传统服饰,展示着自己国家的特色美食、手工艺品等。中老舞蹈社团的表演被安排在晚上的主舞台上。
当夜幕降临,舞台上的灯光亮起。林悦和苏帕带领着社团成员们走上舞台。他们身着融合了中老两国元素的服装,既有着汉服的飘逸,又有着老挝传统服饰的艳丽。音乐响起,他们开始翩翩起舞。舞蹈一开始,是一段优美的老挝传统舞蹈,舞者们的身体随着节奏摆动,仿佛在讲述着古老的故事。接着,音乐节奏发生变化,林悦带领着大家跳起了中国古典舞,长袖飘飘,舞姿婀娜。最后,两种舞蹈风格相互交织,达到了高潮。台下的观众们被他们的精彩表演所折服,掌声和欢呼声不断。
表演结束后,校长走上舞台,对中老舞蹈社团的表演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这个表演完美地诠释了中老两国文化的融合,希望大家能够继续保持这种文化交流的热情,让中老友谊在我们的校园里绽放更加绚烂的花朵。”
这次表演让中老舞蹈社团名声大噪,吸引了更多学生的加入。社团的规模不断扩大,他们不仅在学校里表演,还受邀参加了老挝当地的一些文化活动,成为了中老文化交流的一张亮丽名片。
随着社团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由于成员们的舞蹈基础参差不齐,在排练一些高难度动作时,总会遇到困难。有些老挝学生对中国古典舞的技巧掌握得不够熟练,而中国学生在研究老挝传统舞蹈的节奏时也会出现偏差。
面对这些问题,林悦和苏帕并没有放弃。他们组织成员们进行额外的训练,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训练计划。对于舞蹈基础薄弱的成员,他们耐心地从最基本的动作教起,一遍又一遍地示范。在训练过程中,大家相互鼓励,共同进步。
除了舞蹈技巧上的问题,社团还面临着资金短缺的困境。购买舞蹈服装、道具以及租用排练场地都需要费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社团成员们一起想办法。他们向学校申请资金支持,同时也积极参加一些商业演出,通过自己的努力赚取经费。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学会了如何与外界沟通,如何策划活动,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尽管面临着诸多挑战,但社团成员们的热情始终不减。他们知道,他们所做的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兴趣爱好,更是为了促进中老两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每一次的排练,每一场的表演,都让他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文化交流的意义和价值。
文化节表演结束后的第三个满月夜,林悦抱着琵琶坐在荷花池边。水面倒映着她素色的襦裙下摆,指尖划过琴弦时带起的涟漪,恰好与远处传来的芦笙声撞在一起。
“原来你在这里。” 苏帕的脚步声踩碎了石板路上的月光,他手里捧着用芭蕉叶包裹的糯米饭,“我母亲说,跳完舞要吃点甜的才有力气。”
林悦放下琵琶接过糯米饭,指尖触到芭蕉叶上未干的露水。苏帕忽然蹲下身脱掉凉鞋,赤脚踩进池边的浅水里,脚踝处的银铃随着动作叮当作响。“你看,这样像不像澜沧江的波浪?” 他晃动着脚掌,水花溅在林悦的裙摆上。
她忽然想起上周在舞蹈室看到的场景:苏帕对着镜子练习云手时,手腕翻转的弧度总带着老挝南旺舞的柔韧。当时她伸手握住他的手腕,掌心相贴的瞬间,两人都听见窗外的凤凰花落在玻璃上的声音。
“其实我祖父是华裔。” 苏帕的银铃突然安静下来,他低头看着水里交缠的倒影,“他总说中国的月亮和老挝的月亮,其实是同一个。” 林悦忽然拿起琵琶弹起《月光下的凤尾竹》,苏帕顺着旋律跳起改良过的孔雀舞,水袖般的芭蕉叶在他手中翻飞,恍惚间竟分不清是傣族的孔雀落在了湄公河畔,还是老挝的神鸟飞过了澜沧江。
舞蹈室的镜子蒙上薄雾时,林悦发现苏帕的芦笙断了一根丝弦。那是他十五岁生日时,祖父用紫檀木亲手做的乐器,此刻正躺在排练用的瑜伽垫上,像只折翼的鸟。
“下个月的中老建交纪念日演出,我们本来要合奏《友谊地久天长》。” 林悦用绸布擦拭着断裂处,忽然听见身后传来重物落地的声音 —— 苏帕把装着民族舞服饰的木箱摔在了地上,绣着金线的象脚鼓图案被压出褶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