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章 铁血征途的起点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十章 铁血征途的起点 (第2/3页)

眼眶里打转:“我爹就是被东洋货厂害死的,今天该讨还血债了!“

    周林爬上高台,工具箱在肩头摇晃。他掏出一把新修好的刺刀,刀锋在阳光下寒光闪闪:“看看这刀!是盐工们把传家宝都捐了,在土窑里炼了七天七夜!“他突然割破手掌,鲜血顺着刀刃滴落:“这是我们盐都人的血,今天起,要让小鬼子用命来还!“

    陈云飞望着台下群情激愤的士兵,想起三天前母亲托人捎来的布鞋。鞋帮上细密的针脚还带着家的温度,此刻却仿佛化作了催征的战鼓。

    “听着!“陈云飞抓起一把红土撒向空中,“这红土,是我们盐都的魂!现在,它要变成小鬼子的血!“他转身指向东方,那里的天空正翻滚着墨色的云团,“从今天起,我们不再是普通的士兵,而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人群中突然传来整齐的脚步声。一百名盐工代表抬着刚铸造好的土炮赶来,炮身还带着滚烫的余温。为首的老盐工拄着拐杖,浑浊的眼中闪着泪光:“这炮,是用三百口盐锅熔的!“他颤抖着抚摸炮身,“当年张献忠来,我们护盐;今天小鬼子来,我们护国!“

    夜幕降临时,盐都的天空被火把照亮。陈云飞、张思宇和杨雪峰站在城墙上,看着城外绵延数里的火把长龙。士兵们自发组织起来,在每家门口插上火把,火光映红了“还我河山“的标语。

    张思宇掏出怀中的照片,那是他和妹妹在南京的合影。如今妹妹就读的金陵女中,恐怕也在日军的威胁之下。他将照片贴在心口,轻声说:“等我,小妹。哥一定会把小鬼子赶出去。“杨雪峰则蹲在地上,仔细检查每支步枪的零件,煤油灯的光晕里,他眼角的皱纹更深了。

    陈云飞站在最高处,望着盐都万家灯火。突然,他拔出腰间的佩刀,高高举起:“我陈云飞在此立誓:不灭日寇,誓不还乡!“三百把刺刀同时出鞘,在夜色中组成一片银色的海洋。远处盐井传来低沉的轰鸣,仿佛大地在为这场即将到来的战争而震颤。

    这一夜,盐都无眠。铁匠铺的炉火彻夜不熄,打造着杀敌的兵器;妇孺们聚集在祠堂,赶制着御寒的棉衣;学堂里,先生带着学生们书写抗日标语。而训练场上,士兵们反复练习着拼刺动作,月光下,他们的身影坚毅如铁。

    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陈云飞独自来到盐井旁。卤水在井中翻涌,如同沸腾的热血。他捧起一捧卤水,咸涩的味道刺痛舌尖。这一刻,他仿佛看到了宛平城头浴血奋战的将士,看到了东北大地流离失所的百姓,看到了无数双期待的眼睛。

    “该我们上场了。“陈云飞低声呢喃,将卤水洒向大地。东方泛起鱼肚白时,训练场上响起了嘹亮的军号声。这是盐都儿女的集结号,是中华民族不屈的呐喊。一场荡气回肠的铁血征途,即将从这片浸透汗水与热血的土地上展开。

    1937年7月10日清晨,成都督院街省府大楼的电报房里,油墨味与汗酸味交织。报务员老周的手指在发报机上飞速跳动,随着“嘀嘀嗒嗒“的声响,四川省**刘将军亲笔签署的通电化作电波,划破笼罩中国大地的战争阴霾。这份电文从四川盆地出发,沿着纵横交错的电报线路,向着南京、北平、上海、广州飞驰而去

    省府会议室内,刘将军紧握着狼毫笔,指节因用力而发白。案头摊开的地图上,华北地区已被红色铅笔重重圈起,宛平城的位置画着醒目的箭头。“日寇犯我疆土,是可忍,孰不可忍!“他掷下笔,墨汁在宣纸上晕染开,仿佛战火在蔓延。窗外传来此起彼伏的口号声——自发聚集的民众举着“抗日救亡“的横幅,将省府大门围得水泄不通。

    当通电的内容通过广播、报纸传遍四川,整个盆地瞬间沸腾。在自贡,盐商们放下算盘,在商会会馆里激烈讨论。“咱们盐场每年产盐百万担,不能让这些血汗钱喂了豺狼!“德昌盐号的掌柜一拍桌子,将账本重重摔在桌上,“我捐三千大洋,给川军买枪炮!“消息传开,其他盐商纷纷响应,短短三日,自贡商界就筹集了十万大洋。

    成都的春熙路上,学生们顶着烈日游行。华西协合大学的学生们举着自制的展板,上面用鲜血写成“还我河山“四个大字。女学生们沿街演唱《松花江上》,唱到“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时,不少人泣不成声。围观的市民们纷纷解囊,铜板、银元雨点般投入募捐箱。一个卖草鞋的老汉颤巍巍地捐出全部积蓄:“俺没读过书,但知道国土不能丢!“

    在重庆的兵工厂里,机器轰鸣声日夜不停。工人们自发组成“抗日生产突击队“,三班倒赶制弹药。铁匠老吴的铁锤一刻不停,火星溅在他布满老茧的手上,烫出一个个血泡。“多打一颗子弹,前线就多杀一个鬼子!“他的吼声混着机器声,在厂房里回荡。为了提高产量,工人们甚至将食堂搬到车间,边吃饭边讨论技术改进。

    茶馆里,说书人一改往日的三国水浒,说起了宛平抗战的故事。“各位看官!二十九军的将士们,拿着大刀片子,硬是把小鬼子的坦克给砍了!“随着醒木一拍,茶客们群情激愤,有人摔碎茶碗高喊:“川军出川!杀鬼子去!“这样的场景,在四川的每一个角落不断上演。

    7月14日,刘将军再次发出通电。这份电文在起草时,参谋们数易其稿,最终刘湘将军亲自提笔加上“全国总动员“五个字。“这不是一省一地的事,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他在省府会议上疾呼,“川军愿为前驱,与全国同胞共赴国难!“

    电文发出后,回应如雪片般飞来。山西省**阎锡山回电:“晋川同心,共御外侮“;云南省**龙云表示:“滇军枕戈待旦,听候调遣“;就连远在广西的李宗仁、白崇禧也来电:“愿率桂军,与川军并肩作战“。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通电,在省府机要室的墙上贴成一片,仿佛预示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雏形。

    在自贡,陈云飞、张思宇和杨雪峰带着部队参加了万人誓师大会。会场上,“川军出川,抗战到底“的横幅遮天蔽日。刘湘将军亲自授旗,旗帜上“死“字刺目。“川军的脚杆最硬,草鞋踏遍全中国!“将军的声音在自贡上空回荡,台下三万军民齐声高呼,声震云霄。

    盐商们自发组织了“抗日后援会“,在码头设立物资中转站。满载着粮食、药品和棉衣的木船,沿着沱江、长江顺流而下。每艘船出发时,岸边都挤满送行的百姓,他们挥舞着自制的彩旗,高喊着“壮士平安“。一位老妇人将煮熟的鸡蛋塞进士兵手中:“孩子,吃饱了打鬼子!“

    在成都,四川大学的教授们成立了抗日宣传团。他们带着油印机、留声机,深入乡村宣讲。一位老学究站在晒谷场上,用四川方言痛斥日军暴行:“这些东洋鬼子,比当年的张献忠还狠!咱们川人连张献忠都不怕,还怕小鬼子?“台下的农民们挥舞着锄头、镰刀,齐声响应。

    随着抗日热潮的高涨,四川各地掀起了参军热潮。在广安,一位老父亲带着三个儿子一同报名:“我三个儿,至少得有一个活着回来!“在南充,新婚三天的青年告别妻子:“等我打跑鬼子,回来给你补个大庆!“短短一个月内,四川报名参军的人数突破十万。

    夜幕降临,成都少城公园的抗日灯火彻夜不熄。市民们自发点燃灯笼,在灯笼上写下“杀倭“、“报国“等字样。灯笼的火光映照着一张张坚毅的脸庞,远处传来此起彼伏的抗战歌声。这点点星火,终将汇聚成照亮民族未来的熊熊烈火。而四川,这个被誉为“天府之国“的省份,正以自己的方式,为全民族抗战注入源源不断的力量。

    1937年盛夏,盐都的日光如同滚烫的卤水浇在训练场上。陈云飞赤着膀子,腰间缠着浸透汗水的绑腿,正带领士兵进行负重越野。六十斤的盐包压在新兵们的肩头,碎石子路被踩得簌簌作响,扬起的尘土裹着咸涩的汗味在空气中弥漫。“前面就是釜溪河!跑不到河边的,今晚不许吃饭!“他的吼声混着蝉鸣,惊起芦苇丛中栖息的白鹭。

    张思宇蹲在临时搭建的靶场旁,手中的秒表咔嗒作响。新兵王三娃的手又在发抖,子弹打在百米外的竹靶上歪出老远。“闭眼,深呼吸。“张思宇突然按住少年的肩头,将他的脸狠狠压向发烫的枪托,“闻闻这股硝烟味,以后它就是你最熟悉的味道。“他扯开衣领,露出锁骨处狰狞的弹痕,“这是去年在山海关留下的,记住,战场上犹豫半秒,就是这种下场。“

    周林的工具箱里新增了个铁皮盒,里面整整齐齐码着从各地搜集来的零件。他戴着老花镜,用镊子夹起枚生锈的撞针,对着阳光反复端详。“别小看这玩意儿,“他把零件举到士兵们眼前,“少了它,再精良的枪也是烧火棍。“突然,他抓起把粗砂用力擦拭零件表面,火星子溅在布满老茧的手上,“就像你们,得把骨子里的软肉磨成铁!“

    当暴雨倾盆而下时,训练场上的泥浆漫过脚踝。陈云飞却下令继续训练,自己率先跳进齐腰深的泥坑。“战场上可不会挑好天气!“他嘶吼着,带着士兵们进行擒拿格斗。泥水糊住眼睛,指甲缝里嵌满泥浆,但没有一人退缩。张思宇冒雨调整机枪仰角,雨水顺着枪管流进衣领,他却专注地计算着风速对弹道的影响。杨雪峰披着蓑衣来回巡查,不时掏出油纸包着的零件检查,生怕雨水锈蚀了装备。

    老兵们的到来,给训练场带来了别样的气息。独眼的李长贵卷起裤腿,露出半截木质义肢:“这是嘉定战役留下的。当时我们一个连,最后就剩我和这根木头。“他拄着拐杖在队伍里踱步,“小鬼子的刺刀快?但他们忘了,咱们中国人的骨头比钢硬!“曾在辛亥年间参加攻打成都九眼桥的赵老炮,现场演示如何用刺刀的拼刺招式,刀锋划破雨幕的寒光,让新兵们屏住了呼吸。

    每晚的营地,油灯下总挤满认真听讲的士兵。陈云飞摊开泛黄的《孙子兵法》,用川渝方言逐句讲解:“‘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小鬼子的战术手册,老子早背得滚瓜烂熟!“张思宇则讲述着东北抗联的故事,当说到目前陶皎月,严寒在东北打鬼子的事迹时,不少人偷偷抹起了眼泪。杨雪峰最擅长结合实物教学,他举着刺刀:“看这血槽,设计得多精巧?但再厉害的武器,也要看握在谁的手里!“

    为了模拟实战,他们在盐场附近的山地设置了复杂的训练场景。布满竹签的陷阱、缠绕铁丝网的陡坡、模拟毒气的***...每一次演练都是生死考验。有次夜间突袭训练,新兵周小顺误触“地雷“(自制炸药包),虽然只是演习,但巨大的爆炸声还是让他瘫坐在地。陈云飞没有责骂,而是蹲下来直视他的眼睛:“害怕?等你真的听到小鬼子的枪响,就没机会怕了。站起来,再来!“

    伙房的炊烟里多了股苦涩味——为了模拟战时条件,他们开始食用掺着野菜的糙米饭。炊事班长老周变着法子鼓舞士气:“这叫苦尽甘来饭!等咱们把小鬼子赶跑了,天天吃回锅肉!“但没人抱怨,每个士兵都知道,现在多吃一分苦,战场上就能多一分胜算。

    随着训练强度升级,伤病不可避免地增加。简易医疗所里,老郎中用草药为伤员敷伤。有个士兵在拼刺训练中被木枪打断肋骨,却咬着牙说:“这点伤算啥?等上了战场,我要用真家伙捅穿小鬼子!“这种视死如归的精神,感染着训练场上的每一个人。

    当月亮爬上盐井的天车,训练场上依然灯火通明。士兵们分成小组,借着篝火的光练**扎伤口、***支。陈云飞、张思宇和杨雪峰轮流巡查,不时加入讨论。有次,他们围着张思宇绘制的华北地形图,争论着日军可能的进攻路线。“卢沟桥只是开始,“陈云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