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铁血征途的起点 (第3/3页)
用树枝在沙地上划出防线,“咱们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日子在汗水与血泪中流逝,士兵们的蜕变肉眼可见。曾经连枪都握不稳的新兵,如今能在百米外射中铜钱大小的目标;那些害怕拼刺刀的书生,练出了虎虎生风的招式。更重要的是,他们眼中的怯懦早已被坚定取代,唱起《大刀进行曲》时,声音震得盐场的卤水都泛起涟漪。
终于,在一个朝霞满天的清晨,紧急集合的军号声划破长空。陈云飞看着整齐列队的士兵,这些晒得黝黑、浑身伤疤的汉子,此刻站得比盐都的天车还要挺拔。他缓缓举起军旗,晨风掠过“川军“二字,猎猎作响。“兄弟们!“他的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颤抖,“出征的命令到了!“训练场上鸦雀无声,只有军旗翻动的声音。突然,不知谁喊了声:“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瞬间,如山呼海啸般的怒吼声响彻云霄。这声音,穿过盐场林立的天车,越过奔腾的釜溪河,向着战火纷飞的前方,传递着盐都儿女必死的决心。
1937年7月的庐山牯岭,云雾在松涛间翻涌。委员长站在美庐别墅的露台上,手中的电报被山风吹得簌簌作响。卢沟桥的枪炮声不仅撕裂了华北的夜空,更在国民政府高层掀起惊涛骇浪。当夫人捧着热茶走近时,看见丈夫鬓角新添的白发在雾霭中若隐若现:“汉卿的话,倒也不是全无道理。“
南京国民政府会议室里,何应钦重重拍案:“他们不过是乌合之众,怎能与之合作!“但陈诚却将一叠情报推到会议桌中央:“华北战局告急,山西、绥远的部队根本挡不住日军机械化兵团。委员长,联共抗日,或许是唯一出路。“委员长沉默良久,最终在军事部署文件上签下名字,笔尖在“全国总动员“五个字上停顿了三秒。
第二天,在庐山,委员长发表广播讲话“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表明了对日抗战的决心,极大的鼓舞了中华民族的斗志。
消息像春雷般传遍中华大地。上海的街头,报童挥舞着油墨未干的报纸高喊:“国共合作!一致抗日!“永安百货的橱窗里,连夜换上了“众志成城“的标语。武汉的码头工人自发组织起运输队,将堆积如山的物资运往抗日前线。而在重庆的茶馆里,说书人惊堂木一拍:“各位看官!当年诸葛亮联吴抗曹,今日国共携手御外侮,这是天大的好事!“
在延安,红军战士们排着长队等待改编。陕北汉子李铁柱攥着红五星军帽抹眼泪:“虽说摘下了红星,但只要能打鬼子,啥名头俺都认!“当八路军臂章发放到各部队时,原本刻着“中国工农红军“的铜质徽章被战士们小心收藏——那是他们用热血铸就的信仰。
南京的谈判桌上,周副**与张冲的对话充满智慧与交锋。“红军改编为三个师,编制必须保证。“他的手指轻点桌面,“且游击战术,应成为抗战重要组成部分。“张冲推了推眼镜:“贵党提出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部分条款可写入国防作战计划。“当双方终于达成协议时,窗外的梧桐叶正被秋风吹得沙沙作响。
在盐都,陈云飞、张思宇和杨雪峰围坐在油灯下研读报纸。张思宇用刺刀挑起油灯灯芯,火苗骤然窜高:“当年生死决战,现在终于要和他们并肩作战...“杨雪峰往烟斗里添了把烟丝:“只要能杀鬼子,过去的恩怨都该放下。“陈云飞将地图铺在桌上,红笔在华北地区画下重重标记:“不管穿什么军装,咱们都是中国人!“
上海的租界里,孙夫人组织的保卫中国同盟正紧张运作。她亲自将华侨捐赠的药品装上卡车,对身旁的史沫特莱说:“统一战线不仅是军事上的,更是全民族的觉醒。“在香港,何香凝挥毫写下“还我河山“四个大字,义卖所得全部捐作抗日经费。
北平沦陷后,老舍在武汉发起“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茅盾、巴金、丁玲等作家纷纷响应,用文字化作刀枪。街头巷尾,《黄河大合唱》的旋律激昂回荡:“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无数青年学生唱着这首歌,毅然投笔从戎。
广州的码头上,归国华侨组成的医疗队正在集结。陈嘉庚派来的货轮满载着南洋华侨捐赠的物资,船上悬挂的横幅写着“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一位老华侨颤抖着将存折塞进募捐箱:“这是我一辈子的积蓄,只要能打跑鬼子,值了!“
随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全国各地的抗日力量如百川归海。东北抗联在白山黑水间继续游击,新四军在江南开辟敌后战场,川军、桂军、滇军等地方部队纷纷出川、出桂、出滇。在台儿庄的战壕里,川军士兵与西北军战士紧握彼此的手:“兄弟,咱们一起把小鬼子赶下海!“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1937年8月的盐都,空气中弥漫着焦灼与悲壮的气息。陈云飞站在训练场的制高点,望着远处蜿蜒如龙的釜溪河。河面漂浮着尚未消散的晨雾,岸边的盐井天车在风中发出吱呀声响,仿佛在诉说着这座城市的不安。他手中的望远镜反复扫过天际线,不放过任何关于战局的蛛丝马迹。自卢沟桥事变以来,他每天都要研读十几份战报,地图上的红圈不断扩大,标注着日军的侵略路线。
张思宇正在检查士兵们的装备,每一个帆布背包、每一双草鞋都经过他的严格把关。他蹲在新兵王二狗面前,指着背包里露出的半块腊肉:“带着这个干什么?战场上能当子弹使?“王二狗涨红了脸:“这是俺娘偷偷塞的,说吃了有力气...“张思宇的眼神瞬间柔和下来,伸手拍了拍少年的肩膀:“等打赢了仗,回家让你娘做十斤腊肉。现在,把这些都换成绷带和干粮。“
周林的工具箱里新添了一本磨损严重的笔记本,密密麻麻记录着各种武器的性能参数和维修要点。他正在教几个年轻士兵如何在恶劣环境下快速修理枪支:“记住,枪管发红的时候千万不能直接浇水,要用湿布慢慢降温。“说着,他掏出一把从战场上缴获的日军刺刀,在磨刀石上用力打磨,火星四溅:“这玩意儿锋利,但咱们川军的大刀也不是吃素的!“
8月18日清晨,紧急集合的军号声撕裂了盐都的宁静。陈云飞展开电报的手微微颤抖,上面赫然写着“即刻出川,驰援淞沪,杨雪峰留守自贡,陈云飞速带本部其余部队疾驰都匀,与43师会合,暂编入43师“。他深吸一口气,高声喊道:“兄弟们!出征的时刻到了!“士兵们如钢铁长城般整齐列队,烈日下,他们的汗水在军装上晕染出深色的盐渍。
盐都的街道上,早已挤满了送行的百姓。白发苍苍的老人们拄着拐杖,眼含热泪;妇女们手里提着装满干粮的竹篮;孩子们举着自制的小国旗,不停地挥舞。队伍行进到西门时,突然被一群人拦住。为首的是盐场的老盐工李大爷,他颤巍巍地捧起一个木盒:“长官,这是盐场的老少爷们凑的,给兄弟们***!“木盒打开,里面是白花花的银元,还带着卤水的咸涩。
陈云飞立正敬礼,:“父老乡亲们!我们此去,若不能把小鬼子赶出中国,誓不还乡!“人群中爆发出雷鸣般的回应:“川军雄起!““多杀鬼子!“张思宇看着人群中一位姑娘将绣着“平安“二字的香囊塞进士兵手中,眼眶不禁湿润了。杨雪峰则紧紧握住张思宇的手,依依不舍的说:“把乡亲们的心意记在心里,战场上别给咱盐都人丢脸!“
出川的道路崎岖难行,部队向着贵州都匀昼夜兼程。沿途的村庄、城镇,百姓们自发地在路边设立茶水站、补给点。在一个小镇上,一位老奶奶拉着陈云飞的手,往他口袋里塞了两个热乎乎的红薯:“孩子,吃饱了才有力气打鬼子!“张思宇看到几个学生追着队伍跑了几里地,只为将一幅写着“抗战必胜“的字画送给他们。
出川的道路崎岖难行。部队沿着川黔古道蜿蜒前行,草鞋踏过布满碎石的山路,汗水浸透的绑腿在脚踝处磨出血痕。途经遵义时,当地百姓用竹筐抬来新蒸的糯米粑,一位老红军战士颤巍巍地敬了个不标准的军礼:“当年我们从这里出发,现在该你们续写传奇了!“张思宇抚摸着战士残缺的右臂,突然想起杨雪峰留在自贡的身影,心中泛起一阵酸涩。
经过四天的急行军,陈云飞带队来到都匀,与43军26师的合编工作紧张展开。刘雨卿师长看着这些穿着单衣、脚蹬草鞋的川军将士,眼眶微微发红:“你们的装备...连汉阳造都凑不齐...“陈云飞拍了拍腰间自制的手榴弹:“师长放心,咱们盐都人骨头比钢硬,石头都能砸死鬼子!“当夜,张思宇带着士兵们在煤油灯下***支,用竹筒制作简易迫击炮,营地四周回荡着叮叮当当的敲击声。
随着部队逐渐接近前线,战争的气息愈发浓烈。天空中不时掠过日军的侦察机,远处的地平线被炮火映得通红。夜晚宿营时,士兵们能清晰地听到隆隆的炮声,仿佛大地在颤抖。有新兵被炮声吓得睡不着,老兵们就围坐在一起,讲着自己的战斗故事,用粗粝的手掌拍着新兵的肩膀:“别怕,跟着俺们,保准能活着回家!“
当部队抵达武汉时,长江码头上早已挤满了欢迎的群众。横幅上“欢迎川军“、“抗战英雄“的字样格外醒目。码头工人自发组成搬运队,帮助士兵们搬运行李。一位戴着眼镜的青年学生激动地说:“川军出川,是四川人的骄傲,更是全国人民的希望!“士兵们被这种热烈的氛围感染,疲惫的脸上露出了自豪的笑容。
继续东进的途中,部队遇到了从淞沪战场撤下来的伤兵。那些缺胳膊少腿、浑身绷带的战士,用微弱但坚定的声音说:“小鬼子很凶残,但咱们绝不能后退!“这些话语,像火种一样点燃了川军将士们的斗志。陈云飞在临时召开的战前动员会上说:“兄弟们,看到了吗?这就是我们即将面对的敌人!但我相信,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就没有打不赢的仗!‘’
离淞沪战场越来越近,空气中的硝烟味愈发刺鼻。道路两旁,是被战火摧毁的村庄,断壁残垣间散落着百姓的尸体。士兵们的表情变得凝重,复仇的火焰在心中燃烧。张思宇看着一个倒在路边的孩童尸体,紧握步枪的手青筋暴起:“小鬼子,这笔血债我们一定要讨回来!“周林则默默地检查着每一支枪,确保它们处于最佳状态。
离淞沪战场仅剩百里时,部队遭遇日军空袭。陈云飞果断下令分散隐蔽,炸弹的气浪掀翻了半座山坡。新兵周小顺被弹片擦伤,却死死护着怀里的军旗。“怕吗?“张思宇替他包扎伤口。少年咧开带血的嘴笑了:“张教官,俺现在满脑子都是怎么把这面旗插到鬼子阵地上。“
当部队终于抵达战场边缘,刺鼻的硝烟味令人窒息。断壁残垣间,烧焦的尸体扭曲成诡异的形状,江水被鲜血染成暗红色。陈云飞举起望远镜,看见远处日军的膏药旗在炮火中招展,转身对将士们喊道:“盐都的汉子们!记住,我们身后就是全中国!“战士们大刀同时出鞘,寒光映照着战士们决绝的面容,他们迈着整齐的步伐,向着那片炼狱般的战场走去,每一步都踏出震撼大地的回响。
终于,部队抵达了淞沪战场的外围。陈云飞、张思宇站在一处高地上,望着前方火光冲天的战场。那里,枪炮声、爆炸声、喊杀声交织在一起,仿佛人间炼狱。但他们的眼神中没有丝毫畏惧,只有坚定和决绝。陈云飞拔出腰间的佩刀,高高举起:“川军将士们,为了国家,为了民族,冲啊!“盐都子弟们,如猛虎下山般,向着那片充满死亡与荣耀的战场,大步迈进。他们知道,自己的命运,从此将与这场伟大的抗战紧紧相连,而他们的故事,也将在这片土地上,书写成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