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三章 烽火南京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十三章 烽火南京 (第2/3页)

,声音在空旷的营地炸响。不一会儿,急促的脚步声由远及近,七名营连长鱼贯而入,他们身上还带着修筑工事的尘土,军装上沾着草屑与泥浆。

    草棚内,一盏马灯在横梁上摇晃,昏黄的光晕下,周林展开皱巴巴的雨花台地形图,用沾满泥土的手指重重戳在地图中央:“弟兄们看好了,这雨花台方圆十里,就是我们的生死场!”他的目光扫过众人疲惫却坚毅的脸庞,“南京保卫战的成败,就看这第一道防线能不能扛住!”

    三营营长张铁牛眉头紧锁,伸手比划着地图上的等高线:“团长,雨花台南坡地势平缓,日寇的坦克能直接开上来,我们手头只有几门迫击炮,这仗难打啊!”话音未落,空气瞬间凝固,众人皆知,装备简陋一直是川军的隐痛。

    周林沉默片刻,突然解开军装领口,露出胸口狰狞的弹痕:“还记得淞沪战场上的罗店吗?当时我们连子弹都打光了,就用刺刀、用石头,甚至用牙齿咬!”他的声音逐渐激昂,“现在我们有战壕,有手榴弹,还有身后四万万同胞!”说着,他抓起桌上的水壶猛灌一口,凉水顺着下巴滴落,“告诉弟兄们,把所有的集束手榴弹都准备好,汽油桶装满煤油,鬼子的坦克敢上来,就炸得他们有来无回!”

    会议结束后,各营连长迅速返回阵地。夜幕下,雨花台防线灯火通明,战士们手持铁锹、十字镐,在陡峭的山坡上挖掘战壕。铁锹与岩石碰撞出火星,吆喝声此起彼伏。“把战壕挖深点!鬼子的炮弹不长眼!”二连指导员王大强的声音在山谷回荡。战士们顾不上磨破的手掌,指甲缝里嵌满泥土,汗水混着血水往下淌,却没有一人停下手中的活计。

    黎明时分,第一道防线初具雏形。三条纵深战壕蜿蜒如长蛇,交通壕纵横交错,机枪掩体用沙袋和原木加固。战士们将树枝、杂草覆盖在工事上,进行伪装。周林沿着战壕巡视,不时蹲下身子检查土质:“这里要再挖深半米,鬼子的掷弹筒能打穿浅坑!”他捡起一块石头,在战壕壁上划出刻度,“看到没?至少要到这个高度!”

    动员大会在晨曦中举行。全团千余名战士整齐列队,军旗在风中猎猎作响。周林站在临时搭建的土台上,举起一把锈迹斑斑的刺刀:“这把刀,是我从一个牺牲的兄弟手里接过来的。他临死前说,‘一定要让小鬼子血债血偿!’”台下响起压抑的抽泣声,许多战士握紧了手中的武器。

    “弟兄们!”周林突然扯开嗓子,“雨花台后面就是南京城,是我们的同胞!今天我们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要用鲜血来守护!”他将刺刀狠狠插进身旁的木桩,“哪个孬种敢后退一步,这就是他的下场!”

    “死守雨花台!”“血债血偿!”战士们的怒吼声震得山壁簌簌落石,惊飞了林间的鸟雀。炊事班挑着饭菜赶来,却无人前去领取——他们知道,大战在即,必须争分夺秒做好最后的准备。

    与此同时,紫金山北麓的二团驻地,篝火映照着战士们古铜色的脸庞。李二柱蹲在地上,用树枝在沙土上画出防御图,身旁围坐着各连连长。“看到这三个山包没?”他用树枝敲打着沙土,“老虎洞、西山、岔路口,就是我们的铁三角!”

    一连长赵建国挠了挠头:“团长,可这山太陡了,重机枪都搬不上去,咋守?”李二柱咧嘴一笑,露出两排大白牙:“川娃子哪个不是爬山的好手?把重机枪拆了,人背肩扛也要弄上去!”他站起身,拍了拍腰间的手榴弹袋,“再说了,咱有的是‘土特产’招呼鬼子!”

    夜色中,一场特殊的“搬运战”悄然展开。战士们两人一组,抬着重机枪部件,沿着崎岖的山路攀爬。月光被茂密的树林遮挡,脚下碎石不断滑落,不时有人摔倒,但立刻爬起来继续前进。“抓紧!别把零件磕坏了!”三排长陈德发的声音在黑暗中响起。汗水浸透的军装紧贴着后背,许多人肩膀被压出血痕,却咬牙坚持。

    阵地构筑比想象中更艰难。紫金山岩石坚硬,铁锹挖下去只留下一道白痕。李二柱脱下上衣,抡起大锤:“来!跟老子一起凿!”在他的带领下,战士们分成三班倒,轮番用大锤、钢钎开凿掩体。火星四溅中,虎口震裂的疼痛算不得什么,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多挖一寸,就多一分胜算。

    天亮后,李二柱组织战士们布设陷阱。“把竹签削尖,埋深点!”他示范着将削尖的毛竹插入坑中,覆盖杂草伪装,“小鬼子要是敢摸黑上来,就让他们尝尝川南猎兽夹的滋味!”战士们还砍来大量枯木,在阵地前沿堆积成障碍,准备实施火攻。

    战前动员在一处开阔的山坳里进行。李二柱站在巨石上,身后是漫山遍野的战士。“兄弟们!”他举起一顶从鬼子尸体上缴获的钢盔,“这玩意儿看着结实,可在紫金山的石头面前,就是个铁疙瘩!”他用力将钢盔砸向岩石,碎片飞溅,“我们要用石头、用滚木、用手榴弹,把紫金山变成鬼子的坟场!”

    “人在阵地在!”“与紫金山共存亡!”呐喊声响彻山谷,惊起一群山雀。李二柱走下巨石,挨个拍着战士们的肩膀:“记住,我们川军出川时,父老乡亲在草鞋上绣了八个字——‘驱逐日寇,还我河山’!今天,就是我们兑现承诺的时候!”

    暮色渐浓,紫金山防线笼罩在一片肃穆中。战士们趴在战壕里,紧握着手中的武器,目光警惕地望向山下。远处,隐隐传来沉闷的炮声,仿佛死神的脚步正在逼近。但他们的眼神中没有恐惧,只有坚定——为了身后的南京城,为了千千万万的同胞,他们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

    1937年12月的长江下游,寒风裹挟着硝烟的气息掠过残破的村镇。上海沦陷的消息如惊雷般炸响,桂军夏威部的残兵沿着沪宁铁路仓皇回撤。士兵们的草鞋沾满泥泞,灰布军装破破烂烂,有的伤员用撕下的衣襟草草包扎伤口,血迹在寒风中凝成暗褐色的痂。这支曾经在淞沪战场上浴血奋战的劲旅,此刻正带着满身伤痕,奔赴南京的最后防线。

    夏威骑着一匹瘦马走在队伍中间,目光凝重地望着远处若隐若现的紫金山轮廓。作为桂军老将,他深知南京保卫战的分量——这不仅是一座城市的存亡,更是整个民族抗战意志的试金石。当部队抵达紫金山北麓时,新编22旅参谋长李彬早已在此等候。两支部队会合的场景充满悲壮:桂军战士们疲惫地放下背包,而22旅的川军弟兄立刻递上热水和干粮。

    “夏将军,紫金山防线已构筑三道工事,但兵力仍显不足。“李彬展开地图,手指划过老虎洞、西山等战略要点,“日寇第16师团攻下句容后,必然会沿汤水镇直扑紫金山。我们必须在两天内完成防线整合。“

    夏威用布满血丝的眼睛扫视着阵地。战壕里,川军战士正在加固掩体,将沙袋垒成锯齿状;远处的山坳里,桂军的机枪手们正调试着马克沁重机枪。“把桂军的三个团部署在东线,与你们的二团形成交叉火力。“他沙哑着嗓子说道,“我的炮兵连还有四门七五山炮,勉强能压制敌人的步兵冲锋。“

    夜幕降临时,紫金山防线亮起点点灯火。战士们借着微弱的油灯光,将树枝和茅草覆盖在战壕上,进行最后的伪装。李二柱穿梭在阵地间,用浓重的川音叮嘱士兵:“把集束手榴弹都捆结实了!等鬼子步兵上来,就让他们尝尝'川味爆竹'!“桂军的老兵们则在一旁默默擦拭着刺刀,他们的眼神里既有对上海失利的不甘,也有与川军并肩作战的悲壮决心。

    与此同时,南京东郊的句容县城已陷入一片火海。日军新编第114师团的坦克碾过焦土,履带下扬起的烟尘遮蔽了天空。城头的青天白日旗在炮火中轰然坠落,取而代之的是腥臭的膏药旗。日军联队长谷寿夫站在坦克上,用望远镜望向南京方向,嘴角挂着残忍的狞笑:“紫金山?那将是支那军队的坟墓!“

    攻陷句容后,日军以惊人的速度集结兵力。公路上,数百辆卡车满载着荷枪实弹的士兵,扬起的灰尘遮天蔽日;坦克集群发出的轰鸣声震得地面颤抖,仿佛大地在哭泣。日军的先头部队甚至派出了侦察小队,骑着摩托车在南京外围进行火力侦察,子弹不时掠过紫金山的树梢。

    陈云飞在指挥部里来回踱步,手中的电报被捏得发皱。最新情报显示,日军已在汤水镇设立临时指挥部,先头部队距离紫金山防线仅剩20公里。“通知各团,进入一级战备!“他抓起电话听筒,声音中带着破釜沉舟的决绝,“告诉李二柱,把所有地雷都埋到前沿阵地;让夏威的炮兵做好射击准备,鬼子的先头部队一露头,就给我往死里打!“

    雨花台方向同样战云密布。周林站在阵地最高处,望着远处渐渐逼近的日军炊烟。他的一团与88师残部正在紧急加固工事,战士们将阵亡战友的遗体暂时掩埋在战壕后方,简单地立起木牌。“记住这些名字!“周林对身边的士兵说道,“等打完这仗,我们要让每一个兄弟都魂归故里!“

    紫金山防线的夜色中,桂军与川军的士兵们在战壕里低声交谈。一个桂军老兵掏出半块压缩饼干,递给身旁的川军战士:“兄弟,吃饱了才有力气杀鬼子。“川军战士接过饼干,眼睛有些湿润:“等打完这仗,我请你吃正宗的四川火锅!“

    突然,东南方向传来一阵刺耳的摩托车轰鸣。“隐蔽!“李二柱低声喝道。战士们迅速趴在战壕里,将枪口对准声音传来的方向。几辆日军摩托车闯入视野,车上的侦察兵戴着护目镜,狂妄地四处张望。“打!“随着一声令下,步枪与机枪的火舌喷吐而出,日军侦察兵还没反应过来,就被打成了筛子。

    这声枪响,如同点燃战火的引信。没过多久,远处传来震耳欲聋的引擎声,日军的坦克集群出现了。紫金山防线顿时进入白热化状态。桂军的七五山炮率先开火,炮弹拖着长长的尾焰砸向敌阵;川军的轻重机枪组成密集的火力网,子弹如雨点般射向日军步兵。

    在雨花台,周林的一团同样面临着严峻考验。日军的飞机开始对阵地进行狂轰滥炸,泥土被炸得漫天飞舞,战壕不断被炸毁。但战士们顶着炮火,用血肉之躯修复工事。当第一辆日军坦克出现在视野中时,一名战士抱着集束手榴弹冲了上去,与坦克同归于尽,爆炸的火光映红了整个阵地。

    夜幕降临时,紫金山与雨花台的战斗仍在继续。战壕里堆满了尸体,鲜血顺着沟壑流淌,将泥土染成暗红色。但无论是桂军、川军还是88师的残部,都没有丝毫退缩。他们用嘶哑的嗓子喊着口号,用打红的枪管继续射击,誓要将南京的最后两道防线守成钢铁长城。

    在指挥部里,陈云飞和李彬紧紧盯着作战地图。电话铃声不断响起,各阵地的战报如雪片般飞来。“告诉周林,无论如何也要守住雨花台南坡!“陈云飞对着电话咆哮道,“紫金山这边,让夏威的炮兵重点压制敌人的坦克!“

    此时的南京城,已被战火的阴影完全笼罩。但在紫金山与雨花台的阵地上,无数中华儿女用生命谱写着不屈的战歌,他们知道,身后就是家园,就是四万万同胞,这场战斗,只能胜,不能败!

    1937年12月10日清晨,凄厉的防空警报撕破南京上空的阴霾。周林猛然从战壕里抬头,只见东南方的天际线腾起数十朵黑烟,那是日军轰炸机编队掠过的痕迹。他抹了把脸上凝结的血痂,抓起战壕壁上的铁皮喇叭:“全体注意!龟儿子的轰炸机要来了,进防空洞!“

    轰鸣声由远及近,十二架九六式轰炸机呈品字形编队压来。尖锐的呼啸声中,雨点般的炸弹撕裂空气。周林刚滚进掩蔽部,身后的战壕就被一颗500公斤炸弹炸开。气浪掀飞的冻土裹挟着碎石砸在掩体顶,震得他耳膜生疼。泥土簌簌落下,糊住了眼睛,他摸索着掏出腰间水壶,往脸上泼了把水,血水混着泥浆顺着脖颈流进衣领。

    “报告团长!三营阵地被炸出缺口!“传令兵浑身是土冲进来,右耳渗出的血染红了半边脸。周林抄起汤姆森***,猫着腰钻出掩体。眼前的景象让他瞳孔骤缩:原本交错纵横的战壕网如今千疮百孔,三营的防御地段出现了十几米宽的豁口,几名重伤员在弹坑里抽搐,肠子拖在满是碎砖的泥地上。

    “担架队!先救伤员!“周林嘶吼着,用枪托砸开挡路的半截树干。突然,不远处传来金属碰撞声,五六个士兵正围着一挺被炸歪的重机枪手忙脚乱。他冲过去抓住枪管,滚烫的金属烫得掌心发麻,却咬牙将机枪重新架在断墙上:“装弹!给老子往死里打!“

    正午时分,炮火稍稍停歇。周林抹了把额头的汗,咸腥的血水渗进眼睛,刺得生疼。战壕里弥漫着刺鼻的硝烟与血腥气,伤员的**声、弹药箱碰撞声交织在一起。他踢开脚边半截日军的断手,那只手上还戴着刻有樱花的银戒指——这是三天前某个新兵的战利品。

    “团长!鬼子步兵上来了!“观察员突然大喊。周林抓起望远镜,只见五百米外的丘陵地带,密密麻麻的膏药旗在晃动。日军第6师团的士兵戴着锃亮的钢盔,三八式步枪的刺刀在阳光下泛着冷光,三个中队呈散兵线展开,像黑色的潮水漫过焦土。

    “准备手榴弹!“周林扯开嗓子,声音在战壕里回荡。战士们从弹药箱里掏出木柄手榴弹,用牙齿咬开防潮盖。二连班长王铁蛋的手指缠着绷带,却死死攥着捆成一束的五枚手榴弹:“***,老子今天要拉十个垫背!“

    当敌人逼近到三百米时,周林的汤姆森***率先怒吼。紧接着,整条防线爆发出排山倒海的枪声。子弹撕裂空气的尖啸声中,走在前列的日军像被镰刀割倒的麦子般成片栽倒。但训练有素的敌人迅速卧倒,掷弹筒发射的尖啸声随即响起。

    “隐蔽!“周林话音未落,一枚炮弹就在二十米外炸开。弹片擦着他的耳际飞过,削掉了一撮头发。他顾不上查看伤口,抓起战壕里的捷克式轻机枪,对着冒出头的日军疯狂扫射。枪身剧烈抖动,弹壳如雨般飞溅,滚烫的弹壳落在手背上烫出一串水泡,他却浑然不觉。

    第一轮冲锋被打退后,日军祭出了*****。橙红色的火舌舔舐着战壕,几个躲避不及的战士浑身着火,惨叫着冲出掩体,在地上翻滚却无济于事。周林看着战友在烈焰中扭曲的身影,眼眶几乎要喷出火来。他抓过身边战士递来的集束手榴弹,拔掉引信就扔:“给老子烧回去!“

    战斗持续到黄昏,阵地前的尸体已经堆成了小山。日军发动了第五次冲锋,这次他们的坦克终于出现在视野里。三辆九七式中型坦克轰鸣着碾过战友的遗体,履带下爆出串串血花。周林抹了把脸上的血污,从战壕里拖出一门战防炮:“装填***!瞄准履带!“

    炮声震得人五脏六腑发颤,第一发炮弹擦着坦克侧面飞过。第二发正中履带,坦克歪倒在弹坑里,炮塔却仍在转动。日军步兵趁机发起集团冲锋,密密麻麻的刺刀几乎要戳到战壕边缘。周林甩掉空枪,抄起两把寒光闪闪的大刀:“川军弟兄们!跟我上!“

    寒光与血光交织,战壕瞬间变成修罗场。周林的大刀上下翻飞,砍断日军刺刀,劈开钢盔,温热的鲜血溅满全身。一名日军曹长的刺刀刺向他小腹,他侧身躲过,反手一刀将对方劈成两半。混战中,一颗子弹擦过他的大腿,他踉跄了一下,立刻被身边的战士架住。

    “团长快走!“战士话音未落,后背就被刺刀刺穿。周林怒吼着挥刀,将偷袭的日军劈倒,却发现自己已经被包围。四面八方涌来的日军举着刺刀步步紧逼,他摸了摸腰间,最后一颗手榴弹还在。就在这时,身后突然响起密集的枪声——是友军88师的增援部队到了!

    增援部队的马克沁重机枪喷出火舌,日军的攻势被硬生生压了回去。周林瘫坐在战壕里,这才发现自己浑身是伤,军装早已被血浸透。他望着阵地前堆积如山的尸体,忽然想起出征前母亲塞进行囊的平安符,应该早就被炸成了碎片。

    夜幕降临时,短暂的平静笼罩着雨花台。周林拄着滴血的大刀巡视阵地,战壕里横七竖八地躺着战士们的遗体。他轻轻合上一名新兵圆睁的双眼,那孩子不过十六七岁,嘴角还沾着没吃完的炒面。远处,日军阵地传来隐约的军号声,预示着更残酷的战斗即将到来。

    “团长,炊事班煮了野菜粥。“通讯员端着半碗粥走来,“不过...盐巴已经没了。“周林接过碗,却怎么也咽不下去。他望着南京城方向若隐若现的灯火,喃喃自语:“只要老子还有一口气在,就绝不让小鬼子踏进中华门半步...“

    1937年12月10日清晨,紫金山北麓的雾气还未散尽,日军第16师团的炮火便撕开了黎明的寂静。李二柱猛地从掩体里弹起,额头重重撞在横梁上,血腥味在口腔里蔓延。他抓起战壕壁上的铁皮喇叭时,第一发炮弹已在百米外的老虎洞炸开,震得整座山体都在颤抖。

    “各连注意!把重机枪挪到反斜面!“李二柱嘶吼着,声音被爆炸声撕得支离破碎。他抹了把脸上的泥灰,看着身旁的传令兵被气浪掀翻,钢盔滚进弹坑。阵地表面的伪装网早已被掀飞,露出纵横交错的战壕和散兵坑,仿佛大地被剜出的伤口。

    三营长陈德发猫着腰冲过来,军装上沾满碎石:“团长!鬼子的掷弹筒太凶了,二连阵地快守不住了!“话音未落,一发炮弹就在十米外炸响,飞溅的冻土糊住了李二柱的眼睛。他摸索着掏出手帕擦拭,却摸到黏糊糊的血——不知何时眉骨已被弹片划伤。

    紫金山的陡坡成了天然屏障,却也限制了防御火力。李二柱看着日军步兵呈梯队式推进,他们利用灌木丛和岩石作掩护,三八大盖的枪托不时撞在石块上发出闷响。“等他们进三百米再打!“他扯着嗓子喊道,指甲深深掐进掌心。战士们握紧汉阳造步枪,指节因用力而发白,有人悄悄在胸前画着十字——那是从阵亡的教会学校学生身上找到的银链。

    当第一声枪响划破硝烟时,李二柱几乎是条件反射地扣动了扳机。他手中的捷克式轻机枪喷出火舌,子弹在日军队列中犁出一道血线。但训练有素的敌人迅速散开,掷弹筒的尖啸声紧随其后。二连阵地上腾起一团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