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征途漫漫 (第1/3页)
1937年9月18日,自贡的天空仿佛被浓烟熏染,铅灰色的云层低低压在釜溪河的水面上。晨雾裹着井盐作坊特有的咸涩气味,在青石巷弄间游走,将这座千年盐都笼罩在一片混沌之中。
李彬立在自流井校场的点将台上,手按腰间勃朗宁手枪,目光扫过台下黑压压的人群。青砖铺就的校场里,三百余名新兵歪歪扭扭地站成六列,脚下的草鞋沾着昨夜秋雨的泥泞。这些来自盐场灶房、码头货栈的汉子们,大多穿着补丁摞补丁的粗布短衫,唯有胸口新缝的长方形胸布章泛着刺目的白。队伍最前排,几个精壮后生还保留着盐工的装束——褪色的蓝布围裙上凝结着盐霜,肩头搭着的汗巾浸透了岁月的油渍。
“立正!“随着传令兵一声嘶吼,队伍里响起此起彼伏的跺脚声。李彬注意到,最右侧那个戴斗笠的小个子青年,慌忙中将草鞋踢飞,露出冻得发紫的脚趾。他身旁的壮汉见状,默默脱下自己的草鞋,用绑腿绳捆成两串,挂在两人肩头。
杨雪峰踏着校场积水走来,腰间牛皮武装带上别着两把二十响,皮靴踩在青砖上发出清脆的响声。这位川军军官出身的团长,此刻却特意换上了与士兵同款的灰布军装,只是领口处的铜纽扣擦得锃亮。他抬手抹去额角的雨水,目光扫过台下:“弟兄们,晓得今天啥日子不?整整六年前的今天,小鬼子占了东三省!“
人群中泛起一阵骚动。校场西北角,几个白发苍苍的老者挤在校门栅栏外,颤巍巍地举起竹篮:“长官,给娃娃们带点锅盔!“李彬认得他们——那是张家沱盐场的老灶头,上个月还来到县府门前,求着把自家儿子送来当兵。
“都别乱动!“杨雪峰突然提高声调,伸手扯下衣领的铜扣,“看看咱们这身行头!两杆老套筒,三把大刀片,脚上穿的不如叫花子!可咱们是川军!是盐都的骨头!“他猛地抽出腰间大刀,寒光划破雨幕,“当年石达开在这儿杀过清兵,八十年前李永和蓝朝鼎带着咱们川南子弟反过洋毛子!现在轮到咱们......“
话未说完,校场东南角突然传来哭声。一个梳着双髻的小姑娘冲破警戒线,扑进队伍里抱住个青年大腿:“哥!你说过要带我去富顺吃豆花的!“青年涨红着脸,想推开妹妹又怕伤着她,最后只得把步枪往肩上一甩,将人拦腰抱起。李彬看见青年背上渗出大片汗渍,在灰布军装洇出深色的云纹。
“放她下来。“杨雪峰走下点将台,从口袋里掏出块硬糖塞进女孩掌心,“等打完鬼子,你哥天天带你吃豆花。“他转身面对新兵,声音低沉却字字千钧,“咱们的命,是盐卤泡大的!当年祖辈们在井架上摔断腿都没哼过声,现在鬼子要抢咱们的盐井、烧咱们的镇子,能忍?“
“不能!“回答声震得校场边的老槐树簌簌落叶。李彬注意到,几个新兵把拳头攥得发白,指节在雨水冲刷下泛着青白。远处,一队扛着盐包的苦力突然停住脚步,齐刷刷地摘下斗笠,向校场方向躬身行礼。
正午时分,雨势渐歇。新兵们开始领取装备。军械库里,二十余支汉阳造步枪横七竖八堆在草席上,枪托处的编号早已模糊不清。兰三喜握着一支枪反复摩挲,发现枪管里还结着油泥:“这枪怕有十年没擦过。“他身旁的陈铁锤咧嘴一笑,从怀里掏出块羊油:“俺带着家伙呢!“说着用短刀削下油块,在枪管里来回擦拭。
周梅森负责分发弹药。铁皮箱打开的瞬间,所有人都倒抽冷气——箱底稀稀拉拉躺着几十发子弹,每发都缠着黑胶布。“省着用。“周梅森把子弹按人数分配,轮到那个赤脚新兵时,特意多塞了两颗,“小老弟,这叫压箱底的宝贝。“
后勤处的老火夫挑来两担草鞋,鞋底用麻绳密密匝匝纳着。“这是自流井的婆姨们连夜赶的。“火夫抹着汗说,“昨儿个城隍庙戏台都拆了,木头全拿来做鞋楦。“新兵们默默接过草鞋,有人把鞋贴在脸上蹭了蹭,似乎想嗅出妻女的气息。
暮色降临时,校场里突然响起唢呐声。几个民间艺人挤在校门口,吹着《将军令》为队伍壮行。李彬望着远处釜溪河畔的万家灯火,想起三日前在张家沱盐场的所见:七十八岁的老盐工张有财,颤巍巍地把祖传的青铜盐铲塞进他手里;十六岁的童工狗娃,咬破手指在参军登记簿上按血印;还有那寡妇王刘氏,把亡夫的牛皮绑腿剪碎,分给新兵缠在腰间......
“出发!“杨雪峰的喊声打断思绪。三百余人的队伍鱼贯走出校场,草鞋踏在青石板上发出沙沙声响。队伍最前方,两名壮汉抬着自制的木质军旗,旗面是用盐场的帆布染成,上面用朱砂写着“川军157团“五个大字。经过王爷庙时,庙里的道士们突然撞响铜钟,钟声混着河面上的汽笛声,在盐都上空久久回荡。
队伍刚走出城门,天空又飘起细雨。李彬回头望去,只见校场方向燃起无数火把,像天上坠落的星星。那些没能入伍的汉子们举着火把追来,火把照亮他们脖子上的盐霜,也照亮了他们眼中的泪光。“保家卫国!“的喊声此起彼伏,惊起河畔芦苇丛中的白鹭,扑棱棱飞向沉沉夜幕。
此刻的李彬并不知道,这支装备简陋的队伍,即将踏上三千余里的漫漫征途。他们中的许多人,将永远留在异乡的土地上,但他们用草鞋丈量过的每一寸山河,都将成为盐都儿女不朽的丰碑。而自贡城的晨雾里,依旧飘着咸涩的味道——那是井盐的气息,也是川军将士们永不磨灭的血性。
1937年9月下旬的清晨,自贡城外的石板官道上腾起灰黄色的尘雾。杨雪峰攥着缰绳的指节发白,看着身后蜿蜒两里的队伍如同条伤痕累累的灰蛇,在晨雾与尘土间时隐时现。三百双草鞋与碎石路面的摩擦声,像无数砂纸在粗粝地打磨空气。
“报告团长!二连发现断道!“传令兵翻身下马时,草鞋上的草绳突然崩断,露出被磨得血肉模糊的脚踝。杨雪峰催马向前,只见前方山路被暴雨冲垮的泥石流截断,红褐色的泥浆裹挟着断木横亘在峭壁之间。周梅森已经带着几个人在勘察地形,这位当过煤矿爆破手的泥瓦匠正用刺刀敲打着松动的岩石,溅起的碎石片在他脸颊划出细小血痕。
“从右侧崖壁绕过去!“杨雪峰话音未落,兰三喜已解下绑腿打成绳索,“我带几个兄弟探路!“六名精壮汉子将步枪背在身后,像壁虎般贴着潮湿的岩壁移动。陈铁锤扛着全连最重的汉阳造机枪,每迈出一步,草鞋就会在苔藓上打滑,他索性将草鞋绑在枪托上,赤脚踩进冰凉的石缝。
正午时分,队伍卡在一处仅容单人通过的“猴跳崖“。山风卷着砂砾抽打在脸上,杨雪峰看见那个总爱哼川剧的新兵蛋子双腿筛糠,步枪擦着岩壁发出刺耳的刮擦声。“别怕!“陈铁锤突然从身后探出铁塔般的身躯,用宽厚的脊背顶住新兵后背,“抓紧我的腰带!“两人挪动的瞬间,杨雪峰听见陈铁锤闷哼一声——他脚掌的血泡在尖锐的岩石上碾得稀烂,暗红血珠顺着石缝渗进泥土。
夜幕降临时,队伍在山腰一处废弃的盐井旁扎营。篝火升起的刹那,杨雪峰被眼前的景象刺痛:二十几个士兵正用刺刀挑破脚掌上的水泡,盐水混合着血珠滴在篝火里,腾起带着焦糊味的白烟。兰三喜蹲在火堆旁,用匕首削着桐木片:“把这个塞进草鞋里,能少磨点皮肉。“陈铁锤却偷偷把自己那份桐木片分给了受伤的新兵,自己仍套着那双浸透血水的草鞋。
子夜时分,暴雨倾盆而下。李彬举着马灯巡视营地,看见虎娃正用身体护住弹药箱,雨水顺着他单薄的脊背汇成溪流。“傻小子!“李彬解下蓑衣盖在箱子上,却摸到少年后背密密麻麻的红疙瘩——那是被山蚊叮咬后肿起的硬块。虎娃抹了把脸上的雨水傻笑:“参谋长,俺这身肉嫩,蚊子都爱咬!“
第二天破晓,队伍在泥泞中继续前行。烈日很快将泥浆烤成坚硬的结块,草鞋与地面的摩擦力陡增,不断有人摔倒在碎石路上。周梅森的布鞋早已磨穿,他将绑腿缠在脚上继续行军,每走一步都在泥地上留下带血的脚印。正午休整时,炊事班发现带来的糙米只剩半袋,火夫老李捧着陶罐哽咽:“昨儿夜里,有几个娃娃偷偷往灶膛里塞了自己的口粮......“
杨雪峰策马来到队伍最末尾,看见几个伤兵互相搀扶着前进。那个曾在校场哭着找哥哥的小姑娘,此刻竟背着比她还高的步枪,咬着牙给伤员递水壶。“都听好了!“杨雪峰突然扯开嗓子,“当年石达开的太平军在这大山里,三天没饭吃照样打胜仗!咱们川军......“他的声音突然哽咽,抬手抹了把不知是汗水还是泪水的水珠,“咱们的婆娘娃儿在等咱们回家!“
队伍最前方,军旗手王大柱的草鞋彻底散架。他干脆将旗杆绑在背上,赤着脚在滚烫的石板路上奔跑,脚掌被烫起的水泡与地面粘连,每跑一步都撕下一层皮肉。但那面染着盐霜的军旗始终猎猎作响,在阳光下红得刺眼。
夜幕如墨,油灯在破庙斑驳的墙壁上投下晃动的光晕。李彬将牛皮地图在神案上展开,烛火映照下,川南崎岖的山脉与蜿蜒的河流化作细密的墨线,在泛黄的宣纸上交织成复杂的迷宫。三名参谋围聚在旁,他们的军装下摆还沾着白日行军时的泥浆,手中铅笔在地图边缘沙沙作响。
“参谋长,按原定路线穿过老君山,虽然路程能缩短二十里,但山道狭窄,一旦遭遇暴雨......“年轻的测绘参谋用红笔在地图上圈出锯齿状的山脉,笔尖微微颤抖。李彬伸手按住他的手腕,目光扫过标注着“塌方高发区“的图例:“去年川康边防军在此折损一个连,连骡马都滚下了悬崖。“
窗外突然传来战马的嘶鸣,惊飞了梁上的夜枭。李彬起身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山风裹挟着潮湿的雾气扑面而来。远处,零星的篝火在山道间明明灭灭,那是正在露营的川军将士。他看见陈铁锤正帮伤员挑脚上的碎石,兰三喜则带着几个士兵用松枝加固临时搭建的帐篷。这些画面让他的喉头微微发紧——三百多条汉子的性命,此刻都系在这张地图的方寸之间。
回到案前,李彬从腰间掏出个油纸包,里面是当地猎户送来的粗粝地图。手工绘制的线条歪歪扭扭,却详细标注着隐秘的山间小径。“走这条'盐帮秘道'。“他用匕首尖指着地图边缘的虚线,“虽然多绕三十里,但能避开塌方区,也能找到三处废弃的盐井作为补给点。“
更夫敲过三更,庙外传来细碎的脚步声。李彬迅速吹灭油灯,将地图卷成筒状藏在袖中。门被轻轻推开,虎娃端着粗陶碗闪身而入:“参谋长,火夫大叔熬了草药汤,说是能治脚上的烂疮。“摇曳的月光透过窗棂,照亮少年脸上被蚊虫叮咬的肿块,他却浑然不觉,小心翼翼地将热汤放在案上。
李彬接过碗时,发现碗底沉着几颗盐粒——那是出发时自贡百姓塞给将士们的“平安盐“。滚烫的药汤混着咸涩的盐味下肚,他望着重新展开的地图,突然想起在自贡招募时,老盐工们布满盐渍的双手。那些粗糙的手掌,此刻仿佛化作无数无形的手,托举着这支队伍在黑暗中前行。
“传令下去,“他用红笔在地图上重重画了个圈,“寅时出发,经青龙垭转向秘道。让各连准备绳索和火把,遇到陡坡就用绑腿结绳梯。“参谋们迅速记录,笔尖在纸上摩擦的声音,与远处传来的更鼓声交织成独特的节奏。
东方泛起鱼肚白时,李彬最后检查了一遍地图。宣纸上的墨迹被汗水晕染,却让那些标注的路线愈发清晰。他将地图贴身藏好,走出庙门,看见整装待发的将士们正互相帮忙用桐油涂抹草鞋。陈铁锤的脚上缠着新换的布条,兰三喜在给士兵们分发用盐巴腌制的野菜。
“出发!“随着一声令下,队伍如黑色的溪流,悄然汇入黎明前的山道。李彬骑在马上,望着前方起伏的山峦,手中紧紧攥着那张承载着生死的地图。每一道折痕,每一处标注,都凝结着无数个不眠之夜的思索,也承载着三百多名盐都子弟的性命与希望。
第九日黄昏,队伍终于望见成都城墙的轮廓。三百人的队伍此刻只剩下二百八十七人,许多人的草鞋早已不见踪影,用树皮、布条胡乱裹着的双脚肿胀得如同发面馒头。但当城门守军问起是否需要收容时,所有人都挺直腰杆:“我们是自己走来的川军!“
杨雪峰下马时,双腿僵硬得几乎无法弯曲。他望着疲惫却依旧挺立的队伍,突然想起出发那日自贡百姓塞进行囊的盐巴——那些凝结着祝福的粗盐,此刻正混着汗水、血水,渗进每个川军将士的衣衫与伤口。夜风掠过城墙,带着成都平原湿润的气息,却盖不住这支队伍身上浓重的硝烟与咸涩的盐味,那是属于盐都儿女独有的、永远无法磨灭的印记。
1937年10月初,成都北门外的驷马桥畔扬起漫天黄尘。三百余名川军将士拖着血迹斑斑的草鞋,在碎石路上踏出深浅不一的脚印。队伍最前方,军旗手王大柱的双脚早已血肉模糊,却仍将那面染着盐霜的军旗举得笔直,褪色的旗面在秋风中猎猎作响。
杨雪峰拽着缰绳的手掌磨出了血泡,马鞍上凝结的汗水混着泥浆,将灰布军装牢牢粘在背上。他望着城门上方“少城“二字的匾额,耳边仿佛还回荡着出发那日自贡百姓的哭喊声。突然,城门洞里传来马蹄声,一队骑着高头大马的军官疾驰而出,为首者腰间的中正剑在阳光下泛着冷光。
“来者可是自贡募兵?“为首的上校勒住缰绳,目光扫过将士们破烂的军装和血肉模糊的双脚,“李总司令有令,即刻前往北较场点验。“他的语气带着几分傲慢,却在瞥见军旗上斑驳的血迹时,喉结不自觉地动了动。
成都北较场的演兵场上,军号声此起彼伏。李彬摊开写满批注的花名册,看着将士们列队接受整编。
“杨雪峰!“点将台上突然传来喊声。杨雪峰戴好军帽,露出被汗水浸透的头发,大步向前敬礼。“奉第二十二集团军司令部委任,“副官展开委任状,“着你为41军22师暂编157团上校团长,即日整训待命。“台下爆发出一阵欢呼,惊飞了校场边梧桐树上的寒鸦。
接着宣布兰三喜为157团四连连长,周梅森为二连连长,陈铁锤为二连连副等任命。
当委任状宣读完毕,李彬发现陈铁锤正偷偷把绑腿解下来,给身旁站不稳的新兵扎紧草鞋。这个铁塔般的汉子,脚掌肿得连草鞋都穿不上,却仍咧着嘴对新兵说:“小崽子,等进了城,哥带你吃担担面!“
暮色降临时,杨雪峰在团部临时驻地清点军械。仓库里堆满了汉阳造步枪,枪管上的铜绿擦都擦不掉。他拿起一支反复端详,突然听见门外传来熟悉的声音:“长官,这是新到的马料。“杨雪峰浑身一震,掀开门帘就看见杨雪东正踮着脚,往马槽里倒着干草。
“你怎么在这儿?!“杨雪峰冲上前抓住弟弟的衣领,却摸到少年单薄的肩胛骨硌得手掌生疼。杨雪东被拎得双脚离地,却梗着脖子毫不畏惧:“哥,我从自贡就跟着队伍,一路上给伤员换药、帮火夫砍柴,比那些新兵蛋子都能干!“
记忆突然闪回出发那日,杨雪东躲在送行军礼的人群里,把自己藏在老槐树后面的画面。杨雪峰只觉得太阳穴突突直跳,从军十年,他见过太多生离死别,却从未想过要把亲弟弟带上战场。“胡闹!这是去打仗,不是过家家!“他的吼声惊得拴在屋檐下的战马扬起前蹄。
杨雪**然挣脱束缚,从怀里掏出个油纸包。展开后,里面是半块硬得硌牙的锅盔,还有几颗用盐巴腌过的咸菜。“这是路上省下来的,“少年的声音带着哭腔,“你总说川军打仗靠的是盐劲,我身上的盐,可不比他们少!“
月光从窗棂间漏进来,照亮杨雪东脖颈处的伤口——那是帮炊事班背铁锅时被烫伤的。杨雪峰的手指颤抖着抚过那些伤痕,想起十二岁的杨雪东在自贡街头卖盐巴,被军阀的马弁打翻盐筐时倔强的眼神。
“你给我听好了,“杨雪峰终于松开手,声音低沉得可怕,“从今天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