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征途漫漫 (第2/3页)
你就是团部勤务兵。每天天不亮起来喂马、烧水,伤员的绷带要洗得干干净净,少一粒盐巴我都拿你是问!“杨雪东眼睛突然亮了起来,啪地立正敬礼:“保证完成任务!“转身时,少年偷偷抹了把脸,却被杨雪峰看得真切。
深夜,杨雪峰独自坐在团部办公室。案头摆着刚送来的作战地图,豫鲁平原的轮廓在油灯下显得格外刺眼。窗外传来此起彼伏的鼾声,他知道,那些疲惫不堪的弟兄们,正枕着步枪和衣而眠。突然,门被轻轻推开,杨雪东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姜汤进来,碗里还飘着几片珍贵的姜片。
“哥,这是火夫大叔特意留的。“少年把汤放在桌上,“他们说,你已经三天没合眼了。“杨雪峰望着弟弟单薄的背影,想起出发时自贡百姓塞进行囊的盐巴——那些凝结着祝福的粗盐,此刻或许正混着汗水,渗进每个川军将士的衣衫与伤口。
成都的秋夜带着寒意,远处传来更夫敲梆子的声音。杨雪峰喝了口姜汤,咸涩的味道在舌尖散开。他铺开信纸,借着微弱的灯光写下家书。笔尖悬在纸上许久,最终只写了短短一行:“家中一切安好,勿念。“
当第一缕晨光刺破云层时,北较场再次响起激昂的军号。杨雪峰站在点将台上,看着整齐列队的157团将士。杨雪东站在在队伍里,正踮着脚往这边张望。陈铁锤扛着修好的重机枪,周梅森在给士兵们分发新领的弹药,兰三喜则在教新兵如何用绑腿制作简易担架。
“弟兄们!“杨雪峰的声音响彻演兵场,“从今天起,我们就是第二十二集团军的一把钢刀!不管前面是东洋鬼子,还是刀山火海,我们川军......“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台下熟悉的面孔,“我们盐都的汉子,绝不后退半步!“
掌声如雷响起时,杨雪峰看见杨雪东涨红着脸拼命鼓掌,眼中闪烁着骄傲的光芒。秋风掠过校场,卷起几片泛黄的梧桐叶,却吹不散这支来自盐都的队伍身上,那股浓烈的、带着咸涩与热血的气息。
成都的深秋,银杏叶铺满了少城街巷。杨雪峰站在北较场营房的台阶上,望着远处忙碌的士兵们正在整理行囊。寒风掠过他的衣角,带着一丝凉意,却吹不散他眉间的忧虑。
“哥!“清脆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杨雪东背着一大捆柴火,小跑着过来。少年的脸庞被风吹得通红,鼻尖上还沾着些许煤灰,粗布军装对于他来说显得过于宽大,松垮垮地挂在身上,但那双眼睛却亮得惊人。
杨雪峰伸手接过柴火,重重地叹了口气:“不是让你去帮伙房烧火吗?怎么又跑出来了?“
“我把火生好了!“杨雪东擦了擦额头上的汗,“而且我还学会了用盐水给伤员清洗伤口,他们都说我做得比医官还好!“他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仿佛完成了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杨雪峰看着弟弟稚嫩却坚定的脸庞,心中五味杂陈。自从杨雪东跟着部队来到成都,这小子就像个小尾巴一样,总是跟在自己身边。无论是帮伤员换药,还是给战马喂料,他都抢着去做,从不喊苦喊累。
“你这小子,非要跟着来,吃得了这苦吗?“杨雪峰故意板起脸,“接下来的路可不像在成都城里这么轻松,要翻山越岭,风餐露宿,还随时可能遇到危险。“
杨雪东胸脯一挺,眼神中透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哥,你能行,我也能行!我要和你们一起打鬼子!你别忘了,我在自贡的时候,天天跟着盐工们干活,挑盐巴、背麻袋,什么苦没吃过?“说着,他撸起袖子,露出虽然纤细但结实的手臂,“你看,我有力气!“
杨雪峰无奈地摇了摇头,伸手轻轻敲了敲弟弟的脑袋:“就你嘴硬。“但他心里,却暗暗为弟弟的勇气感到骄傲。这个从小在自己庇护下长大的弟弟,如今为了家国大义,毅然踏上这条充满艰险的道路。
1938年初,凛冽的寒风裹挟着战火的硝烟,在华夏大地肆虐。日军的铁蹄肆意践踏着祖国的山河,局势愈发紧张,整个中华大地都笼罩在战争的阴霾之下。
在四川盆地,李彬和杨雪峰接到了开赴鲁南台儿庄地区的命令。消息传开,川军将士们群情激昂,纷纷摩拳擦掌,渴望奔赴前线,与日寇决一死战。李彬,这位身材魁梧、眼神坚毅的川军将领,站在点兵场上,望着眼前士气高昂的士兵们,心中满是感慨。他深知,此去征程漫漫,生死未卜,但保家卫国的重任,容不得他有丝毫退缩。
杨雪峰穿梭在士兵中间,检查着大家的装备,一边鼓励着士兵们,一边默默记挂着每一个细节。此时的川军,装备简陋,士兵们大多穿着单衣,脚上的草鞋在寒风中显得格外单薄,武器也多是老旧的步枪,但这些都无法磨灭他们眼中炽热的报国决心。
第二天清晨,部队整装待发。杨雪东站在队伍的末尾,紧紧攥着自己的水壶。他的脚上穿着一双新草鞋,是昨晚陈铁锤熬夜给他编的,鞋面上还细心地用红绳系了个结。
“出发!“随着一声令下,队伍浩浩荡荡地离开了成都。杨雪东迈着轻快的步伐,跟在队伍后面。一开始,他还兴奋地东张西望,对沿途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但很快,漫长的行军就让他尝到了苦头。
随着一声令下,川军部队踏上了征程。他们沿着崎岖的山路,日夜兼程。一路上,道路泥泞不堪,许多地方甚至没有像样的公路,士兵们只能徒步前进。沉重的装备压在肩上,每走一步都异常艰难,但没有一个人掉队,没有一个人喊累。
队伍路过一个个村庄,当地的百姓听闻川军是去打鬼子的,纷纷自发地来到路边,为他们送上食物和水。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颤颤巍巍地将手中的馒头递给士兵,眼中含泪说道:“孩子们,吃饱了好打鬼子,俺们等你们胜利归来!”士兵们接过食物,心中涌起一股暖流,更加坚定了他们奔赴前线的决心。
夜晚,队伍在荒野中扎营。寒风呼啸,吹得帐篷呼呼作响。士兵们围坐在篝火旁,分享着一天的见闻。有的士兵拿出随身携带的家书,借着篝火的微光,轻声念给同伴们听。那字里行间,满是家人的牵挂和对胜利的期盼。
山路崎岖难行,碎石硌得脚掌生疼。杨雪东咬着牙,一步一步地往前走。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又被冷风一吹,寒意刺骨。但每当他想要放慢脚步时,总能看到不远处哥哥骑马巡视的身影,那身影仿佛带着一股无形的力量,支撑着他继续前行。
中午休息时,杨雪东主动帮着分发干粮。他把自己那份省下一半,悄悄塞给了队伍里年纪最小的新兵。“吃吧,吃饱了才有力气走路。“他笑着说,仿佛自己一点都不饿。
夜晚宿营,杨雪东总是最后一个休息。他帮着搭帐篷、烧水,还学着兰三喜的样子,用草药给受伤的士兵敷伤口。月光下,他认真的模样,让不少老兵都为之动容。
李彬和杨雪峰也没有休息,他们聚在一起,研究着地图,商讨着行军路线。李彬指着地图上的一处险要之地,说道:“这里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如果日军在此设伏,我们必然会遭受重创,必须小心谨慎。”杨雪峰点头表示赞同,同时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我们可以派出侦察兵提前探路,确保安全后再通过。”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制定出了详细的行军计划。
一天傍晚,队伍在一个小村庄外扎营。杨雪东跟着几个老兵去村里找柴火,却发现村子里只剩下老弱妇孺。原来,青壮年都已经被抓去当兵,或是逃荒去了。看着村民们饥寒交迫的样子,杨雪东偷偷把自己的口粮分给了他们。
“雪东,你在干什么?“杨雪峰不知何时出现在身后。
杨雪东有些慌张:“哥,他们太可怜了......“
杨雪峰沉默了一会儿,从怀里掏出自己的干粮,递给弟弟:“去,再给他们送点。“看着弟弟欢快跑去的背影,杨雪峰嘴角微微上扬。
在漫长的行军途中,杨雪东渐渐适应了艰苦的生活。他学会了在野外辨别方向,学会了用竹筒取水,还学会了简单的包扎和急救。他不再是那个需要人照顾的少年,而是成长为一名真正的战士。
有一次,队伍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山路变得泥泞不堪,不少士兵滑倒摔伤。杨雪东毫不犹豫地冲上前,搀扶着受伤的战友。雨水打在他的脸上,模糊了视线,但他依然坚定地往前走。
“小心!“杨雪峰的喊声突然响起。杨雪东抬头,只见一块巨石正从山上滚落下来。千钧一发之际,他用力将身旁的战友推开,自己却被石头擦到了手臂,鲜血瞬间染红了衣袖。
“雪东!“杨雪峰飞奔过来,眼神中满是焦急。他迅速撕下衣襟,为弟弟包扎伤口,“你不要命了?!“
杨雪东却笑着说:“哥,我没事。保护战友,是一个兵该做的。“
杨雪峰看着弟弟倔强的眼神,心中既心疼又欣慰。他知道,在这条充满血与火的征途上,杨雪东已经真正长大了。
此后的日子里,杨雪东更加拼命。他主动承担最累最危险的任务,跟着周梅森学习打枪,跟着兰三喜练习拼刺刀。他的进步让所有人都刮目相看,就连一向严肃的陈铁锤,也经常拍着他的肩膀夸奖:“好小子,有出息!“
杨雪峰看着弟弟一天天成长,心中的担忧渐渐变成了骄傲。他明白,杨雪东选择这条道路,不仅仅是为了追随自己,更是为了心中那份保家卫国的信念。而这份信念,也正是支撑着整个川军队伍,在艰难困苦中不断前行的力量。
每当夜深人静,杨雪峰看着熟睡的弟弟,总会想起小时候的点点滴滴。那个跟在自己身后要糖吃的小男孩,如今已经成长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轻轻为弟弟掖好被角,心中默默发誓:无论前方有多少艰难险阻,他都要保护好这个倔强又勇敢的弟弟,和他一起,并肩战斗到最后一刻。
队伍正向着台儿庄方向日夜兼程,沉重的脚步声踏在大地上,每一步都像是踏在将士们绷紧的心弦上。杨雪峰骑在一匹瘦马上,身姿挺拔,眼神却透着疲惫与坚定。他不时抬头望向远方,似乎能看到那即将到来的战火硝烟。李彬则在队伍中穿梭,鼓舞着士兵们的士气,沙哑的声音在队伍中回荡:“弟兄们,咱们加快脚步!到了台儿庄,狠狠揍那些小鬼子!”
就在这时,一名传令兵骑着快马,风驰电掣般赶来,马蹄扬起滚滚尘土。他在杨雪峰面前猛地勒住缰绳,翻身下马,脸色苍白,声音带着颤抖:“报……报告!四川省**刘将军,在武汉逝世了!”
这句话,如同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在队伍中炸开了锅。原本整齐的脚步声戛然而止,所有人都愣住了,仿佛被定在了原地。
杨雪峰的身子猛地一震,手中的马鞭险些掉落。他瞪大了眼睛,满脸的不可置信:“你说什么?再说一遍!”
传令兵咽了口唾沫,又重复了一遍:“四川省**刘湘将军,于近日在武汉逝世!”
“刘将军……”杨雪峰喃喃自语,眼眶瞬间红了。他想起出征前,刘湘将军慷慨激昂的讲话,那坚定的眼神,那对抗战胜利的殷切期望。如今,将军却永远地离开了。
一旁的李彬也是眼眶泛红,他狠狠地一拳砸在自己的大腿上,怒吼道:“小鬼子!这都是你们害的!刘将军一心抗日,却……”
士兵们的脸上,悲痛与愤怒交织。有的握紧了拳头,关节因为用力而泛白;有的双眼通红,泪水在眼眶里打转;还有的直接跪在地上,朝着四川的方向磕起头来。
“刘将军啊,您怎么就走了……”
“咱们还没给您争光,您怎么能就这么走了!”
“小鬼子,血债血偿!此仇不报,我们誓不为人!”
压抑的哭声和愤怒的呼喊在队伍中响起,将士们心中的悲痛,如汹涌的潮水,难以抑制。而这份悲痛,很快就转化为对日寇的满腔仇恨,那仇恨如同熊熊燃烧的火焰,在每个人的心中越烧越旺。
杨雪峰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他挺直腰杆,大声喊道:“弟兄们!刘将军虽然走了,但他的遗志还在!他希望我们能把小鬼子赶出中国,我们不能让他失望!”
“对!不能让刘将军失望!”李彬跟着高呼。
“赶走小鬼子!为刘将军报仇!”士兵们纷纷响应,声音震耳欲聋,响彻云霄。
此时,天边的晚霞如血一般红,仿佛是为刘湘将军的离去而默哀,又像是在为川军将士们的复仇怒火添柴加薪。在这片被夕阳染红的大地上,川军将士们重新整队,迈着坚定有力的步伐,向着台儿庄继续前进。他们的身影,在晚霞的映照下,显得格外悲壮而又充满力量,每一个人都怀揣着对统帅的思念和对日寇的仇恨,决心在台儿庄的战场上,用热血和生命,为刘湘将军,为国家和民族,拼出一条血路。
经过漫长的跋涉,川军部队终于接近了鲁南台儿庄地区。此时,前方传来消息,他们即将与前期到达的41军22师副师长陈云飞汇合。李彬和杨雪峰听闻后,心中充满期待,加快了行军的步伐。
当川军部队到达约定地点时,远远地就看到陈云飞带着几名士兵在路口等候。陈云飞身材高大,目光如炬,身上透着一股久经沙场的英气。见到李彬和杨雪峰率领的川军部队,他脸上露出欣喜又期待的神情,大步迎上前去,紧紧握住二人的手,激动地说道:“可算把你们盼来了!如今形势危急,日军正步步紧逼,咱们一起并肩作战,定要让小鬼子知道,我中华儿女不是好欺负的!”
李彬和杨雪峰也十分激动,三人相互寒暄了几句后,便迅速凑到一起,开始讨论当前的局势和作战计划。陈云飞拿出一张详细的地图,铺在地上,指着上面的标记说道:“目前,日军已经占领了这几个重要据点,他们的兵力部署和武器装备都占据优势。但我们也有自己的优势,这里地形复杂,我们可以利用地形进行防御和反击。”
李彬仔细观察着地图,沉思片刻后说道:“我们川军虽然装备不如日军,但我们有的是不怕死的精神。只要合理安排防线,定能给日军一个下马威。”杨雪峰则补充道:“我们还需要加强情报收集,及时掌握日军的动向,这样才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三人你一言我一语,热烈地讨论着。他们分析了日军的进攻路线,推测了日军可能的战略意图,同时也研究了自身的防御弱点和应对措施。陈云飞介绍了当地的民情和周边的地理环境,为李彬和杨雪峰提供了许多重要的信息。
在讨论过程中,突然一名士兵匆匆跑来,报告说前方发现了一小股日军的侦察部队。三人立刻停止讨论,神情变得严肃起来。陈云飞说道:“看来日军已经察觉到我们的行动了,这股侦察部队不能让他们跑回去通风报信,否则我们的部署就会暴露。”李彬点头同意,果断下令:“杨雪峰,你带领一个营的兵力,迅速前去消灭这股日军,记住,一定要干净利落,不能留下任何活口。”
杨雪峰领命后,迅速挑选了一个精悍的营,朝着日军侦察部队的方向悄悄摸去。他凭借着丰富的作战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带领士兵们巧妙地避开了日军的巡逻,逐渐接近了目标。当距离日军侦察部队还有几十米时,杨雪峰一声令下,士兵们如猛虎下山般冲了出去,瞬间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日军侦察部队没想到会遭到如此突然的袭击,顿时乱了阵脚。但他们毕竟训练有素,很快便组织起了抵抗。一时间,枪声大作,硝烟弥漫。杨雪峰沉着冷静地指挥着战斗,他不断调整战术,利用地形优势,对日军进行分割包围。
经过一番激烈的拼杀,日军侦察部队被全部消灭。杨雪峰清理完战场,确保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后,迅速带领部队返回。当他向李彬和陈云飞汇报战果时,两人都对他竖起了大拇指。
这场小胜,不仅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也极大地鼓舞了川军的士气。三人继续深入讨论作战计划,他们根据战场形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