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征途漫漫 (第3/3页)
决定将部队分成几个部分,分别部署在不同的战略要地,形成相互呼应的防御体系。同时,他们还制定了详细的作战预案,以应对日军可能的各种进攻方式。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川军部队按照计划进行着紧张的战前准备。李彬和杨雪峰亲自到各个部队检查准备情况,他们鼓励士兵们要保持高昂的斗志,同时也关心着士兵们的生活和训练。陈云飞则利用自己在当地的关系,积极为部队筹集物资,保障后勤供应。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战的气氛越来越浓。川军将士们严阵以待,他们知道,一场残酷的战斗即将来临,但他们毫不畏惧,因为他们心中怀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对侵略者的满腔仇恨,他们坚信,只要团结一致,就一定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
1938年3月的鲁南大地,春寒料峭,寒风中裹挟着硝烟与尘土的气息。李彬、杨雪峰与陈云飞等人正在临时指挥部里研究作战方案,墙上挂着的大幅军事地图上,密密麻麻标注着敌我态势,红蓝线条犬牙交错,宛如随时可能爆发的火山口。
就在这时,一阵急促的马蹄声由远及近,打破了指挥部内凝重的气氛。一名传令兵翻身下马,三步并作两步冲进屋内,他浑身沾满尘土,脸上带着长途奔波的疲惫,却难掩眼神中的急切:“紧急命令!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电令!”
屋内众人瞬间安静下来,目光齐刷刷地投向传令兵。李彬快步上前,接过那份盖着鲜红印章的命令。展开电文的瞬间,屋内的空气仿佛凝固了一般。李宗仁在命令中明确要求,川军22集团军邓锡侯部即刻承担起防守藤县、康庄、泥沟车站、北洛地区等重要防线的重任。这些地方皆是拱卫台儿庄的关键节点,一旦失守,整个鲁南战局都将陷入被动。
“藤县、康庄、泥沟车站、北洛……”李彬低声重复着这些地名,手指在地图上逐一划过,眉头越皱越紧。藤县地处交通要道,是日军南下的必经之路;康庄位于台儿庄北侧,是防御体系的重要屏障;泥沟车站掌控着铁路运输线,战略意义不言而喻;北洛地区地形复杂,易守难攻,却是连接各防线的枢纽。这每一处防线,都像是棋盘上的关键棋子,稍有闪失,满盘皆输。
陈云飞凑到地图前,神色凝重地说:“这些防线跨度大,兵力分散,而我们的装备和兵力本就不占优势,防守难度极大。”他的话让屋内气氛愈发沉重,众人都明白,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硬仗。
杨雪峰站在一旁,眼神坚定如铁。自参军以来,他经历过无数次战斗,但此刻心中的责任感却前所未有的强烈。他向前一步,沉声道:“无论困难多大,我们川军绝不能退缩半步!国家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这是我们报效祖国的时候了!”他的话语掷地有声,仿佛在寂静的指挥部里投下一颗火种,点燃了众人的斗志。
李彬看向杨雪峰,目光中满是信任与期许:“雪峰,康庄防线至关重要,我决定让你率领157团前去驻守。你可有信心?”
杨雪峰挺直腰杆,“啪”地一个立正,向李彬敬礼,声音洪亮而坚定:“请长官放心!157团全体将士誓与康庄共存亡!只要我杨雪峰还有一口气在,就绝不让鬼子踏进康庄半步!”
军令如山,刻不容缓。杨雪峰立即返回部队,传达作战命令。此时的157团营地内,士兵们正在紧张地进行战前准备。有的擦拭枪支,有的修补草鞋,有的整理行囊。当他们得知要前往康庄防守的消息后,原本忙碌的营地瞬间安静下来,随即爆发出一阵激昂的呐喊:“保家卫国!死守康庄!”
杨雪峰站在队伍前,看着眼前这些与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他们大多来自四川的穷苦人家,穿着破旧的军装,脚上的草鞋磨得发白,手中的步枪也老旧不堪,但每个人的眼神中都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他的心中涌起一股热流,大声说道:“兄弟们!我们川军出川,为的就是守护这片土地,保护我们的父老乡亲!康庄就是我们的阵地,就是我们的家!哪怕流尽最后一滴血,也要把鬼子挡在外面!”
“杀鬼子!保家园!”士兵们的呐喊声响彻云霄,惊飞了远处树上的寒鸦。
简单的动员会后,157团迅速集结,踏上了前往康庄的征程。队伍沿着崎岖的土路行进,脚步声与武器的碰撞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曲悲壮的战歌。路边的村庄早已人去楼空,残垣断壁间还能看到战火留下的痕迹,这更加坚定了将士们心中的信念:绝不能让更多的同胞受苦,绝不能让国土再遭践踏。
一路上,杨雪峰骑着马来回穿梭在队伍中,不时地鼓励士兵,检查行军情况。他深知,此次行军时间紧迫,必须尽快赶到康庄构筑防线,但又不能让士兵过度疲劳影响战斗力。“加快脚步!”“注意保持队形!”他的声音在队伍中不断响起。
当队伍行至一处山坳时,天空突然阴沉下来,狂风大作,豆大的雨点倾盆而下。道路瞬间变得泥泞不堪,士兵们的草鞋陷进泥里,每走一步都十分艰难。有的士兵摔倒了,立刻被身边的战友拉起来;有的士兵的步枪被泥水弄脏,顾不上擦拭继续前进。杨雪峰跳下马来,与士兵们一起在雨中跋涉,他大声喊道:“兄弟们,这点风雨算什么!康庄的百姓还在等着我们,咬牙坚持住!”
雨越下越大,天地间一片朦胧。但157团的将士们没有一个人停下脚步,他们顶着风雨,坚定地朝着康庄的方向前进。经过几个小时的艰难行军,雨势渐渐减弱,远处终于出现了康庄的轮廓。
杨雪峰站在一处高地上,望着眼前的村庄。康庄坐落在一片开阔的平原上,四周一马平川,几乎无险可守。村口的老槐树在风中摇曳,仿佛在诉说着即将到来的战火。他深知,要在这里建立起有效的防线,困难重重,但无论如何,他都没有退路。
“全体都有!进入康庄,立刻勘察地形,准备构筑工事!”杨雪峰一声令下,士兵们迅速散开,投入到紧张的战前准备工作中。一场关乎生死存亡的恶战,即将在这片土地上展开……
清晨,康庄的晨雾还未散尽,杨雪峰便踩着沾满泥浆的草鞋,带着作战参谋和几个班长开始了细致的地形勘察。早春的鲁南大地依旧透着刺骨的寒意,呼啸的北风卷着沙尘扑面而来,刮得人脸生疼。杨雪峰紧了紧身上单薄的棉大衣,眉头紧锁,目光如鹰隼般扫视着四周开阔的平原。
“团长,这地形对咱们太不利了。“作战参谋王强忧心忡忡地说道,“方圆十里一马平川,根本没有天然屏障,日军的坦克和重炮一旦展开,咱们根本挡不住。“
杨雪峰没有立刻回应,他弯腰抓起一把泥土,仔细观察着土质。这里的泥土黏性很强,倒是构筑工事的好材料。他直起身子,指着村子南面的一处低洼地说道:“把机枪阵地设在那里,利用低洼地形形成火力网。村口的老槐树可以作为观察哨,不过得用树枝伪装好。“
“可是团长,就靠这些土办法,真的能挡住日军的进攻吗?“一个年轻的班长忍不住问道。
杨雪峰拍了拍他的肩膀,目光坚定:“当年诸葛孔明能在定军山设八阵图,咱们川军也能在康庄筑起铜墙铁壁。只要把工事修得足够坚固,把火力配置得足够合理,小鬼子休想前进一步!“他的声音虽然不高,却透着一股让人安心的力量。
勘察完地形,杨雪峰立刻召开战前会议。简陋的村公所里,十几名军官围坐在一张破旧的木桌旁。墙上挂着一张手绘的康庄地形图,杨雪峰用树枝指着地图上的各个点位,有条不紊地部署着:“一连负责村口防线,重点构筑反坦克壕沟;二连在村子东侧设置暗堡群;三连在村西头修筑散兵坑,形成交叉火力。记住,每个工事之间必须保持火力支援距离。“
“报告团长!“三连长举手问道,“我们连只有二十挺机枪,火力是不是太薄弱了?“
“这是我们目前能调配的全部重武器了。“杨雪峰沉声道,“但别忘了,我们还有一样最厉害的武器——川军的血性!“他顿了顿,继续说道:“我知道大家都清楚当前的形势,我们装备不如日军,兵力也不占优势,但我们身后就是台儿庄,就是千千万万的同胞。我们退无可退,唯有死战!“
会议结束后,紧张的工事修筑正式开始。士兵们分成小组,拿着铁锹、十字镐等简陋工具,在刺骨的寒风中奋力挖掘。冻土坚硬如石,一镐下去只留下浅浅的痕迹,不少士兵的虎口都被震裂,鲜血顺着镐柄往下流,但没有人停下来包扎。
“加把劲!“杨雪峰亲自加入挖掘队伍,“当年我们川军出川,连草鞋都穿不上,现在有铁锹有镐头,还怕修不好工事?“在他的带动下,士兵们的干劲更足了,挖掘声、号子声此起彼伏。
然而,老天爷似乎也在考验着这群川军将士。正当工事修筑到关键阶段时,天空突然乌云密布,转眼间便下起了倾盆大雨。雨水混着泥浆,让本就泥泞的道路变得更加难行。沙袋被雨水浸透,变得异常沉重,几个士兵合力才能拖动一个。
“不能停!“杨雪峰站在雨中大声喊道,“小鬼子可不会等雨停了才进攻!“他带头扛起沙袋,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工事处运送。在他的感召下,士兵们不顾浑身湿透,咬牙坚持工作。有人滑倒在泥水里,立刻被战友拉起来;有人的伤口被泥水浸泡,疼得直冒冷汗,却只是简单包扎后继续投入战斗。
夜幕降临,雨势丝毫没有减弱的迹象。杨雪峰看着疲惫不堪的士兵们,心中满是心疼。但时间紧迫,他只能不断鼓励大家:“再坚持一下!多挖一寸战壕,就能多一分胜算!“
就这样,在连续三天三夜的艰苦奋战中,康庄防线终于初具规模。村口挖了三道反坦克壕沟,沟底布满尖桩;村子四周建起了密密麻麻的散兵坑,彼此之间由交通壕相连;暗堡群巧妙地隐藏在民房和土堆后面,形成了交叉火力网。最让人惊叹的是,士兵们还利用村里的废弃砖瓦,在关键位置筑起了坚固的机枪堡垒。
看着眼前的防线,杨雪峰的眼眶不禁湿润了。这哪里只是一道防线,这是全团将士用血汗浇筑的生命屏障!他走到一处机枪阵地前,拍了拍正在擦拭枪支的士兵:“小伙子,干得好!等小鬼子来了,就让他们尝尝咱们川军的厉害!“
“团长放心!“士兵抬起头,眼神中透着坚定,“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绝不让鬼子靠近半步!“
此时的康庄,在经历了三天三夜的奋战后,终于在暴雨中完成了蜕变。曾经宁静的村庄,如今布满了防御工事,处处弥漫着肃杀之气。杨雪峰站在村口的老槐树下,望着远方的地平线。他知道,一场恶战即将来临,但他和他的157团早已做好了准备。
“报告!“一名侦察兵气喘吁吁地跑来,“日军先头部队距离康庄还有二十里!“
“通知各连,进入战斗位置!“杨雪峰的声音冷静而坚定,“是时候让小鬼子见识见识,什么是川军的铁血防线了!“
随着一声令下,157团全体将士迅速进入阵地,他们握紧手中的武器,目光坚定地望向远方。一场关乎民族尊严的生死之战,即将在这片被汗水和鲜血浸透的土地上展开。而康庄的防线,将成为川军将士们用生命捍卫的最后一道屏障。
1938年3月的鲁南大地,寒风裹挟着黄沙在旷野上肆虐。杨雪峰站在队伍最前方,望着远处康庄城墙上斑驳的弹痕,腰间的二十响手枪仿佛突然变得滚烫。两百余天前从自贡出发时的草鞋印记,此刻正与这片焦土上的弹坑重叠——这是他们跨越千里的最后一步。
“报告团长!“通信兵跌跌撞撞跑来,军装上沾满泥浆,“王副军长命令,全团即刻进驻关帝庙阵地!“话音未落,远处突然传来沉闷的爆炸声,惊起芦苇荡里的寒鸦。杨雪东背着医药箱冲到哥哥身边,少年的脸庞被风沙打磨得黝黑,却掩不住眼中跳动的火苗。
队伍刚进入阵地,李彬便踩着满地碎砖赶来。参谋长的灰布军装早已褪成土色,胸前的地图袋磨得发亮,里面藏着他们穿越豫东平原时用草木灰绘制的路线图。“日军矶谷师团正从峄县方向压过来,“他展开皱巴巴的作战地图,手指点在台儿庄西门,“咱们157团守的这片区域,是整个防线的咽喉。“
夜幕降临时,陈云飞带着先期抵达的部队前来会合。这位新任副师长的马靴上还沾着徐州的泥土,见到李彬时,两人的手掌紧紧握在一起,虎口处的老茧相互摩挲。“川军兄弟来得正是时候,“陈云飞的声音带着沙哑,“鬼子的坦克已经碾过韩庄了。“
阵地上,周梅森正带着四连构筑工事。士兵们用刺刀挖开冻土,却发现下面埋着去年的麦茬,锋利的秸秆扎进掌心,鲜血混着泥土糊满了战壕壁。兰三喜突然喊起来:“都停下!把随身带的盐巴撒进去!“这个曾在自贡盐场当窑工的连长,此刻将粗盐均匀地洒在潮湿的泥土上,“盐能让土变硬,鬼子的炮弹没那么容易掀翻!“
陈铁锤抱着机枪守在阵地前沿,他特意用盐卤浸泡过的帆布包裹枪身,防止潮湿生锈。当杨雪东抱着弹药箱爬过来时,这个铁塔般的汉子突然扯开衣襟:“小子,把绷带绑紧点!“少年这才发现,陈铁锤的腹部缠着渗血的布条——那是三天前在日军侦查队遭遇战留下的伤。
凌晨三点,阵地突然响起刺耳的警报声。杨雪峰举起望远镜,只见远处的地平线上,日军坦克的探照灯如同魔鬼的眼睛,刺破浓稠的夜色。“传令下去,“他的声音冷静得可怕,“没有命令,不许浪费一颗子弹!“身旁的杨雪东紧紧攥着红十字臂章,医药箱里的绷带还带着成都兵工厂的机油味。
第一波炮击来得毫无征兆。炮弹撕裂空气的尖啸声中,杨雪峰感觉脚下的土地都在震颤。关帝庙的飞檐被炸得粉碎,瓦片像雨点般砸在士兵们身上。“卧倒!“李彬扑倒杨雪东的瞬间,弹片擦着参谋长的耳际飞过,在青砖墙上留下焦黑的痕迹。
硝烟未散,日军步兵已借着烟雾逼近。杨雪峰看见前排士兵们将手榴弹拉线塞进嘴里——这是川军特有的战前仪式。“打!“随着一声怒吼,汉阳造步枪喷出火舌,陈铁锤的重机枪也发出沉闷的咆哮。子弹打光了,士兵们抄起大刀跃出战壕,喊杀声与金属碰撞声在运河上空回荡。
混战中,杨雪东背着药箱在战壕间穿梭。当他发现一名腿部中弹的士兵时,少年二话不说撕开自己的衬衫做绷带。突然,一发掷弹筒落在不远处,气浪将他掀翻在地。等他挣扎着爬起来,发现医药箱已经被炸飞,散落的绷带在炮火中飘扬,像极了自贡街头祈福的经幡。
激战持续到黎明时分。当第一缕阳光照在台儿庄残破的城墙上,杨雪峰踩着满地尸体巡视阵地。157团的军旗依然在关帝庙废墟上飘扬,只是旗面已被鲜血染成深褐色。
“哥!“杨雪东浑身是血地跑来,‘’卫生队的药全用完了......“少年的声音带着哭腔,脸上的硝烟被泪水冲出两道白痕。杨雪峰摘下军帽,望着天空盘旋的乌鸦,突然想起出征时自贡百姓说的话:“川军出川,不死不还。“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激昂的冲锋号声。王铭章的主力部队从侧翼杀来,陈云飞骑着马挥舞战刀,带领援军冲进敌阵。杨雪峰握紧手中的大刀,转头看着剩下的弟兄们——这些从盐都走来的汉子,脸上带着与盐碱地一样倔强的神情。
“川军兄弟们!“他的声音穿透硝烟,“咱们的草鞋踏过了半个中国,今天就在这里......“话音未落,士兵们齐声呐喊:“踏碎鬼子的狗头!“这声怒吼,惊得运河的冰面都为之震颤,仿佛整个鲁南大地都在回应这群来自盐都的铁血儿郎。
当夕阳再次染红台儿庄的城墙时,157团的幸存者们相拥而泣。他们的军装早已辨认不出颜色,草鞋磨成了布条,却依然高昂着头颅。杨雪东从瓦砾堆里挖出那面残破的军旗,将它重新绑在烧焦的旗杆上。风掠过旗面,带着咸涩的血腥味,也带着川军将士们永不熄灭的战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