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章 验证理论部分非洛教授莫属 (第2/3页)
高效传热流体系统”、“多层复合仿生结构自适应第一壁”
……他的呼吸,在某一刻几乎停止了。
原本快速翻页的手指凝滞在某一页的流体动力学热工控制模型图解上。
良久,他长长吐出一口气,像是要将肺里的惊疑都排尽。
他抬起头,镜片后的眼睛里是翻滚的惊涛骇浪,震惊与深深的疑虑交织在一起。
“张书记!”
万院士的声音带着一种异样的干涩,指尖点在方案的目录页,划向“磁约束”这一栏,“这是…磁箍缩惯性约束?!”
他的语气陡然加重:
“我们的EAST是托卡马克,走的是稳态磁约束的路子!而这‘夸父逐日’……”
他猛地摇头,仿佛要甩掉某种荒诞感:
“这方案的核心物理基础和技术路径,与我们攻关了十几年、倾注了无数心血的托卡马克路线——它俩几乎是背道而驰,是彻底的南辕北辙!托卡马克追求稳态约束,目标是长时间‘燃烧’。”
“这磁箍缩惯性约束,走的却是快速、高功率、脉冲式的点火路径!您现在问我,就像是拿长跑运动员的训练方案去指导短跑冲刺!”
他快速地翻到介绍液态金属冷却回路的部分,指着一组复杂的流场分布模拟图。
“再看这个闭环液态LiPb流体系统!我们的EAST在探索液态锂包层概念,但那更多是针对包层材料和氚增殖的局部研究。”
“而这方案,竟然把它作为整个聚变能传递转换的核心循环系统,直接耦合到约束磁场和聚变腔室的实时控制中?它的动态稳定性和抗辐照能力……”
“这其中的工程难度和材料挑战,比EAST目前面对的,高了不止一个维度!”
万院士放下文件,眼神凝重地看向张云超:
“张书记,这个‘夸父逐日’方案的构想,很‘科幻’,很大胆,它瞄准的是超高能量密度下的高效能量提取和微型化,这确实是‘星辰大海’级的思路,但是……”
他顿了顿,组织着最严谨的语言:
“它基于的理论模型虽然有其物理依据,但它的技术细节——尤其是涉及极端条件下的材料性能、微观界面控制、强磁场与高温导电流体的复杂多物理场耦合——许多关键参数直接来自于‘精妙但缺乏实验验证的推演假设’。”
“我没有在现有任何一个顶级期刊或国际核聚变会议上看到过关于‘夸父’方案中描述的这种集成度和性能的具体报道,它脱离了目前国际聚变研究的主流认知和技术积累轨道。”
科研者的责任感完全压倒了最初的震惊:
“所以,您问我方案是否可靠?我只能说,从物理原理层面,磁箍缩惯性约束有其内在逻辑自洽性,并非空中楼阁,但是!”
他突然加重了语气:
“这份方案的工程可行性、特别是其核心控制参数的准确性,我无法基于这份文件和现有知识储备给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
他直视张云超的眼睛,目光十分锐利:
“这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这是需要大量——极其庞大的——专门性物理实验、材料极限性能测试、以及海量的多物理场耦合数值模拟才能开始逐步验证的东西,每一个环节都存在巨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他想到了张书记之前从他这调资料是给另一支团队,为的肯定也是可控核聚变的研发。
只是,他想到了这一点,却完全没能预料到,这支团队的研究方向居然跟他们截然相反。
更让他震惊的是,方案里的许多内容有理有据,其中描绘的精密液态金属流型拓扑图和其与约束磁场的耦合反馈机制,思路清晰的令人发指!
还有关于高温高压强辐照下,液态金属对蜂巢基板“浸润-热传导-抗冲击”动态平衡的临界曲线图。
这些曲线图精准地描绘了极端工况下材料界面的生死线,其参数之精确、逻辑之严密,简直像是通过某种不可思议的手段“亲测”所得!
其实无论从他在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上,沉浸数十年研究的专业性,还是以他作为这一项目负责人的私心来讲,他都很想说这个方向根本不靠谱。
但那逻辑缜密的方案,他看了许久都没有找到错漏,甚至还想为之拍案叫绝的理论分析,都让他没法违背作为学者的本心说出这种话。
他从事聚变研究数十年,从未见过如此高屋建瓴、细节却又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