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07章 最高科学技术奖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407章 最高科学技术奖 (第1/3页)

    2011年1月24日,星期一。

    冬日难得的阳光透过高能激光研究所会议室的落地窗,照在了木质的长桌上。

    会议室里弥漫着茶香和纸张的气味,墙上的全息屏正显示着“盘古堆点火成功”的新闻头条——画面中,洛珞站在主控台前,眼神锐利如刀锋,激光阵列的辉光在他身后闪烁如星际。

    研究所所长陈光华坐在主位,五十岁上下的面容透着科研人员的严谨与沧桑,眼角的皱纹刻写着数十年激光领域的耕耘。

    他面前摊开着一份项目报告,封面赫然印着“禺谷盘古堆超导-激光联合系统报告”。

    今天召集核心团队,只为一件大事:以全所名义,推荐洛珞评选最高科学技术奖。

    是的,这就是今天他召开这场会议的核心议题。

    说是议题其实不是很准确,更多的是走个过场,宣布一下这件事而已。

    无论是作为院士的个人专家推荐,还是他们的高能激光研究所的单位推荐,都具有这个国家顶尖大奖的推荐权利。

    距离盘古堆正式点火成功已经过去三个星期了,这段时间他乃至整个研究所上下都可谓是在激动且忙碌中度过的。

    当洛珞在黄泽岛禺谷基地主控中心,指挥着庞大而缜密的数据采集工作时,距离基地千里之外,他们的高能激光研究所里,同样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激动与骄傲。

    墙上全息屏定格的是盘古堆点火成功的辉煌画面,特别是那道精准、稳定、至关重要的激光束。

    作为盘古聚变堆项目中最重要的两个模块——激光点火系统和磁场约束模块之一的牵头单位负责人,他和他的团队,这段时间是真正体味到这份参与历史创造的巨大荣耀所带来的冲击波。

    毫无疑问盘古堆的成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但总设计师洛珞在汇报资料中,清晰无误地肯定了高能激光系统在点燃“太阳”、实现稳定能量输出中的核心作用——它是点燃恒星之火的“火柴”,是托举等离子体“熔炉”的关键臂膀之一!

    因此他们的痛并快乐着的忙碌也就不奇怪了。

    首先就是高规格的参观与视察,盘古堆作为国之重器,其核心子系统负责单位自然备受关注。

    点火成功不久,研究所就迎来了重量级的视察团:科工委、华科院、工程院等部门的领导。

    他们仔细参观了研究所的核心实验室,听取了陈光华关于激光点火技术突破和系统集成应用的详细报告。

    当领导在实验室亲自抚摸着为盘古堆定制的高能激光发射器原型,并感叹“国之利器,功不可没”时,整个研究所的自豪感达到了顶峰。

    其次就是媒体的聚光灯。

    作为秘密研究并建设了三年的夸父工程,他们的工作可以说跟着项目一起隐藏了三年。

    别说新闻媒体了,连家人甚至妻儿都不能告诉,这份孤寂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但如今一朝公开,他们瞬间就站到了聚光灯下,前后的反差太快,甚至都有些不适应。

    在新闻报道盘古堆成功时,对激光点火技术虽涉密细节无法公开,但总会提到“关键核心系统由国内顶尖科研机构攻关完成”。

    他们的高能激光研究所,其所代表的技术领域,成为了科技类媒体深度报道的对象。

    陈光华作为技术代表,接受了数次访谈,谨慎而自豪地讲述了团队在极端精度控制、超高能量稳定性、毫秒级响应速度等技术难题上的攻关历程,极大地提升了研究所的社会影响力。

    现在他们再跟家里说起工作,就不用再过度保密了,起码可以大大方方的说,自己参与的——是盘古堆的点火项目,可控核聚变研究的夸父工程了。

    即便是再不懂行的人,经过前段时间铺天盖地的新闻报道,甚至还有各种国际新闻,其他各国咬牙切齿的来信恭贺……此刻也都明白了盘古堆点火成功有多么的了不起。

    而他们现在就可以十分自豪的表示:这项工程我参与其中,要是一些稍微有点高度的小组负责人,甚至可以表示哪些内容是因为他才得以完成的。

    朋友的羡慕,父母的欣慰,孩子的自豪……这一切都让他们觉得,之前的三年实在是太值了。

    当然了,要说最爽的还得是同行的侧目与国际间的交流。

    专业领域的事,外行即便再怎么赞叹,多少也有些隔靴搔痒,并非极致的痛快。

    但是同行的目光可就太让他们受用了。

    国内学术界震动自不必说,国际上相关领域的顶尖学者和研究机构也纷纷发来贺电并寻求交流。

    一些以往门槛极高的国际顶级激光与聚变会议,主动向研究所发出了主题报告的邀请函。

    陈光华和核心团队骨干,成为了国际聚变科技圈炙手可热的专家。

    而这一切……毫无疑问都是那个男人带来的。

    因此……

    陈光华端起茶杯,轻抿一口,目光扫过桌前的研究员们。

    “诸位,盘古堆点火成功后续的情况你们都感受到了。”

    他的声音沉稳有力,打破了沉默,指尖轻点屏幕上洛珞的身影。

    “洛总是总设计师,他带领团队三年建成聚变堆,把我们的激光系统从理论推进到实践,点燃了那颗太阳,这不仅是一场能源革命,更是国士功勋,我们作为激光领域的参与者,必须站出来推荐他。”

    左侧的副所长王明推了推眼镜,眼神中闪着激动:

    “老陈,你说得对!洛总解决的核心难题里,激光阵列的校准和联调是关键一环,我们提供的预冷调试方案,在他的指导下精确到微米级,才确保了聚变能稳定输出53.8兆瓦超过20小时,这个贡献,完全配得上国家最高奖。”

    陈光华颔首,神色肃然。

    “对,洛珞的跨界天才让整个项目突破瓶颈,他不仅是理论家,更是实战工程师。”

    他拿起笔,在推荐信草稿上重重画下重点。

    “我们所的推荐理由就基于两点:第一,激光阵列是盘古堆点火的心脏,洛总重构了模型框架,把我们的毫秒级脉冲优化成可持续的‘恒星之火’。”

    “第二,他在Q值1.07的局限下实现能量净输出,这背后是靠激光系统的高效与稳定。”

    他顿了顿,目光如炬地环视全场。

    “没有他,盘古堆可能只是又一个NIF式的半成品,但洛总带领我们赢了这场竞赛,国家最高奖不仅表彰他,更彰显激光技术在国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