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7章 最高科学技术奖 (第2/3页)
中的份量,你们同意吗?”
“同意!”
研究员们齐声响应。
王明补充道:
“老陈,我们起草推荐信时,重点提激光系统在‘龙睛’构型中的关键作用——它让Q值从模拟跃升到实际燃烧。”
陈光华微笑,收起笔。
“好,就这样定了。”
他示意助理启动终端,做出正式文件的框架。
“我来口述核心段落,你记录:兹以高能激光研究所名义,推荐洛珞同志为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候选人,洛珞同志在聚变能源领域的革命性突破,核心体现在激光点火技术的集成创新。”
“他优化高能激光阵列,确保燃料丸精准轰击和磁约束同步,促成首次受控聚变稳定输出,其贡献兼具战略性与工程化潜力,是国家科技实力的象征。”
几笔勾勒,草稿渐成。
会议室里只剩下敲击键盘的清脆节奏。
陈光华最后审阅文档,右下角郑重签下“高能激光研究所所长陈光华”和日期“2011年1月24日”。
尘埃落定般的解脱感掠过心头——这是对洛珞的敬意,也是对研究所参与这段历史的烙印。
“就这样。”
他将推荐信放入加密信封,递给助理。
“即刻上报科工委。”
众人点头,会议室的光线柔和而坚定,推荐行动在这一刻完成。
……
科工委,张云超的办公室。
他刚从与能源部和电网公司持续数小时的紧张协调会上脱身,眉宇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但那双阅尽国家重大工程决策的眼睛深处,却闪耀着星辰般的亮光。
他揉了揉眉心,目光落在桌面上被秘书特别归拢出来的一个文件夹上。
那文件夹并不厚实,封面也没有标注醒目的机密标识,但它承载的分量,远超任何一份待批的拨款申请或红头文件。
文件夹里,是七份郑重其事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推荐信。
三份来自个人:署名的是盘古堆项目副总工王世峰,禺谷基地某核心系统部门负责人,以及一位参与了超导磁体系统攻坚、早已退隐幕后被洛珞重新发掘的老院士。
字里行间,是他们亲身经历后难掩的激动与叹服,笔触诚挚,数据严谨,详细描述了洛珞在解决关键工程难题、重构理论模型框架、甚至在施工现场发现并纠正微小但致命缺陷时的神迹般表现。
他们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一个核心事实:没有洛珞,绝无可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将神话般的可控核聚变稳定燃烧从理想变为现实。
另外四份,来自参与盘古堆建设、此刻与有荣焉的顶尖科研单位。
其中一份,正是高能激光研究所陈光华所长的手笔,信中还特意提及“根据今日会议决议”,其内容高度凝练地强调了洛珞在激光阵列核心模型上的革命性贡献和其在能量净输出这一终极目标上无可替代的决定性作用。
但激光所并非唯一一家。
紧随其后的是核工业集团旗下某重要堆工设计院的推荐信,信中着重肯定洛珞在“龙睛”构型实践中的天才创意和引领作用;材料科学研究院则盛赞其自学地质工程知识、解决选址和地基难题的惊人跨界能力;基础物理理论研究所则近乎狂热地推崇他在解决约束和点火理论迷宫时展现的理论知识。
这还只是摆在桌上的。
就在几分钟前,秘书悄声提醒:第五份单位推荐信刚刚送达,来自负责超导磁体系统的国家强磁场实验室。
而在通讯线路上,还有另外几封,据说来自参与真空系统密封、燃料循环、甚至是早期地质勘测的团队,正星夜兼程在系统内传递,目标直指他的这张办公桌。
“张书记”
秘书推门进来,手里拿着一份传真刚打印出来的信函,声音带着克制的惊叹:
“合肥高能物理研究所也发来了推荐书,第七封单位推荐了。”
张云超接过信,扫了一眼抬头,嘴角难以抑制地向上扬起一个微小的弧度。
即便是在当前收到以及在路上的所有推荐信中,这封信也是极其特殊的,合肥高能物理研究所……毫无疑问,是那位老朋友的推荐信。
万明远院士,东方超环的负责人兼首席科学家。
这个名字对整个华国聚变工程而言,都是分量特殊,意义复杂。
他立刻放下手中其他文件,视线精准地锁定在信封落款处——“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所万明远亲笔”。
他清晰地记得数月前,也是在科工委的会议室里,第三会议室冰冷的空气几乎凝固。
万明远院士,那位将毕生心血浇灌在东方超环托卡马克装置上的老科学家,带着不甘和愤怒前来质问。
他那声“EAST对聚变研究的重要性……积累大量经验,不应轻易被放弃”的诘问,仿佛还萦绕在张云超耳边。
那时,他向万明远展示了洛珞关在实验室里不眠不休的影像,展示了“龙睛”靶丸那超越想象的设计,如同一道惊雷,硬生生劈开了万院士毕生信念的壁垒。
他亲眼见证了这位强者的崩塌、迷茫,以及最后那句喟叹:
“……我究竟输在哪里?”
那是一场旧时代的落幕序曲,是两条道路激烈碰撞后必然的结局。
托卡马克,这个曾寄托了人类无限希望的“太阳罐”,在“夸父”惊世骇俗的突破面前,其主攻地位被无可挽回地替代了。
正如他当时对万院士承诺的,EAST作为国家聚变研究的重要财富,将只能转向辅助性研究。
数十上百亿的投入,近二十载的呕心沥血,被重新定义,被边缘化——这对万明远而言,无疑是难以言喻的苦涩。
现在,尘埃落定,“盘古堆”的光芒已经照亮了整个能源与科学的版图。
张云超深吸一口气,带着一份沉甸甸的复杂心情,小心翼翼地拆开了这封来自对手、来自落寞者的信件。
信纸上的笔迹遒劲有力,带着老派学者的风骨。
开篇便是祝贺:
“欣闻黄泽岛禺谷基地盘古核聚变示范堆首次点火圆满成功,能量输出稳定达标,实乃我国科学技术史上里程碑式的伟业!此壮举不仅宣告可控核聚变由梦想走进现实,更将彻底改写全球能源格局,功在当代,利及千秋!……”
张云超的指尖在信纸上轻轻滑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