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7章 最高科学技术奖 (第3/3页)
。
祝贺的话语之后,是信件的核心。
万明远的笔调,没有想象中迟暮英雄的颓唐,反而充满了一种洗尽铅华后的清明和坦荡:
“……作为曾为托卡马克道路奔走半生之人,吾对夸父工程之成就、对总设计师洛珞同志之才华,知之愈深,敬之愈甚。”
“彼以‘龙睛’构型为核,以高能激光点火为矛,另辟蹊径,直抵聚变能源核心,其眼光之卓绝,意志之坚韧,学养之深厚,皆属世所罕见!”
“吾在EAST平台探索经年,深知其途荆棘遍地;而洛珞同志以少年之姿,竟能于短短数载内攻坚克难,不仅实现物理原理之重大突破,更成功将其转换为工程验证之实绩,此等从理论到工程的贯通能力,堪称旷世奇才……”
张云超的目光在“知之愈深,敬之愈甚”几个字上停顿片刻。
他仿佛看到了万明远那张苍老而刚毅的脸庞。
这位老院士,亲自前往洛珞那令人震撼的居所,直面那个颠覆了自己一切认知的年轻人,坦诚询问失败原因。
洛珞那“让物理现象涌现”而非套用传统模型的方法论,为万院士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那种纯粹的、对物理本质和超越常规创新的探求,尽管残酷地否定了他的道路,却最终赢得了他的尊重和……敬畏。
信中的文字继续流淌着由衷的钦佩:
“……彼于聚变物理底层模型之开创性重构,其对工程体系鲁棒性与安全冗余之极致追求,其对激光阵列、磁笼约束、燃料靶丸等核心系统整合的无懈设计,盘古堆的成功,是人类驾驭恒星之梦的伟大实现,其意义远超单一技术路线之争!……”
最后,信中表明了核心意图:
“……吾虽执着于托卡马克之路经年,深悟此技术路线已被盘古堆所创之高度显著超越,诚如吾与洛珞同志深谈时所感,同处此伟大时代,能见证其功成,亦是吾等科研工作者之大幸!”
“值此国家遴选至高科技领域最高荣誉之际,吾谨以个人名义,以至诚之心,郑重推荐洛珞同志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之不二人选!其成就,必将彪炳史册,鼓舞万千后学攀登科学之巅!……”
信末是万明远的亲笔签名和日期。
张云超缓缓放下信件,后背深深陷入宽大的办公椅中。
窗外冬日的阳光似乎都明亮了几分。
他没有立刻将信放到那迭已有的推荐信上,而是将其拿在手中,指尖摩挲着信纸的边缘。
他明白这薄薄几页纸的分量。
这不仅是一份推荐信。
这是来自曾经最激烈反对者、最失落竞争对手最彻底、也最诚恳的认同。
这是对洛珞惊世才华和对夸父工程革命性价值最有力的背书。
这份认同,超越了路线之争,它是纯粹的、发自内心的对知识、对真理的致敬。
张云超的脸上,缓缓浮现出一抹复杂的、带着深深敬意的微笑。
他将万明远的推荐信,郑重地放在了桌面上那迭信件的最上方。
这一位推荐者的分量,太重了。
当然了,这并非头一份,也绝不会是最后一份。
浪潮已然形成,汹涌而至,朝着那个年轻的名字奔涌。
然而,最关键的并非这些已经抵达或正在路上的“民意”。
张云超目光沉静地滑过桌面上那七份沉甸甸的信件,并未急着翻开最新的那份。
他的手指下意识地抚过办公桌下方一个上了密码锁的抽屉。
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意味着什么——那是共和国科技殿堂最闪耀的桂冠,是对“国士无双”的最高注解。
在盘古堆那束人造恒星之光刚刚点亮半个多月,数据还在疯狂涌入分析、伏羲堆的商业化蓝图已经铺陈于西山会议的现在,如此集中、如此高规格、跨越不同关键领域的推荐浪潮,本身就说明了一切。
这已经不是“推荐”,这是集体自发形成的、对一座无形丰碑的仰望与确认。
这铺天盖地的推荐信,与他心中的计划不谋而合,甚至,来得更早、更热烈。
“呵呵”
他低声自语,带着一种深邃的了然和早已酝酿的坚定:
“就算没有这些……”
他用钥匙打开了那个保密抽屉,里面放着的赫然是他的亲笔推荐信。
是的,他甚至无需等待更多推荐信抵达。
这滚滚洪流,已然为抽屉里的那个决定做了最完美、最无可辩驳的注脚。
洛珞的功勋,早已超越了需要“举荐”的层面,那是需要用最高规格来镌刻的基石。
“这一届,他们恐怕只能去争唯一剩下的那个名额了。”
张云超失笑着摇了摇头感叹道。
每届最多不过两个名额,而且细数过去,每一届授予的都是院士级别的学者,没有一个例外。
至于年龄别说二三十岁的年轻学者,连六十岁以下的都是绝无仅有。
远的不说,就说去年的获奖的两人之一,就是时年84岁高龄的谷老院士,也是洛珞的一脉相承的亲师祖。
上周刚结束的颁奖典礼,两位获奖者王院士和师院士,王院士跟谷老院士同龄,师院士更是已经91岁高龄了。
其实这一大奖的候选人并没有什么年龄上的要求。
其硬性条件只是需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并或在科学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即可。
甚至在年龄方面,还鼓励推荐优秀中青年科学家,并支持部门与地方联合推荐。
但现实就是……从来没有一个真正的中青年科学家拿到过这一大奖。
因为,大把的老年科学家都在排着队呢,就连谷老院士这样的学者也是近两年才拿到……其难度可想而知了。
毕竟谷老院士已经半退隐许久,近几年完全没有任何显著成果,那么多余等待的时间毫无疑问就是在排队了。
而就在这样历届获奖者的情况下,一个26……奥不,27岁科研学者的提名实在是突兀的有些过分。
甚至别说院士职位,洛珞现在的职级也只是个普通的正教授,履历实在相距甚远。
但张云超就是十分肯定,洛珞必然会当选下一届最高奖之一,甚至确切到其他人也只能竞争剩下唯一的名额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