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13章 时光智能计算中心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413章 时光智能计算中心 (第3/3页)

长达数周或数月的复杂数学运算。

    这个过程相当于让一个超级大脑进行极其密集的学习,电力消耗堪比一个小型城市的耗电量。

    要知道,谷歌的AlphaGo Zero在训练过程中,仅21天就消耗了高达96万美元的电力。

    训练一个大型AI模型的耗电量可能高达数十万度电,这已经相当于几百个家庭一年的用电量。

    更不用说作为“能耗巨兽”的AI服务器了,它们不仅计算耗电,为其散热的大型数据中心冷却系统同样耗电惊人。

    要是没有聚变堆即将商业化的成功,以及已经指日可待的电费下降,他还真未必有这份闲心,在这个时候把AI搬出来,直接跟谷歌打擂台。

    至于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当然就是接下来拾光映画要上马的项目,他准备亲自执导并出演的第三部科幻大作——《战斗天使》了。

    Melchizedek这个超级电脑才是他的底气所在。

    相比于温岚一开始误以为的机器人方向,他更希望系统可以在AI尤其是专用芯片上给他点什么帮助。

    说实话,要不是这家伙只是个电脑,他甚至都想亲自饰演这个人工智能了。

    那估计百分百触发相关的任务了。

    不过现在这样也无所谓,即便是赚够积分,他自己研发设计新的芯片也不是不行,只不过相对周期可能会长一些,智能效果也未必有触发了Melchizedek相关任务后的效果好。

    但好在他们有伏羲堆,只要再过几年,近乎不要钱一样的电能,可以让他在算力和训练上肆意挥霍,这方面即便是谷歌也别想跟他们相比。

    其他人为了省电,更要开发专门为AI计算设计的、能效更高的芯片,力求用更少的电完成更多的计算。

    而他甚至有胆子跳过,或者说稍微省略掉一些步骤。

    更不要说科技巨头如谷歌、微软、亚马逊等都承诺让其数据中心和运营使用100%可再生能源,通过投资风能、太阳能等项目来抵消AI的碳足迹了。

    这跟他们的聚变能源简直是天差地别。

    “跟英伟达的谈判到哪一步了?”

    王稷突然发问。

    “昨晚收到最终报价。”

    助理翻动文件:

    “第一批Tesla M2090计算卡采购量三千片,足够搭建50PFlops初代超算——张总签了紧急支付令,动用了‘玄武’项目的备用金。”

    呼啸的引擎声打断对话,几辆重型卡车碾过临时开辟的土路,上面上午才走完流程,下午大量的材料就已经被运送到场,这已经不是效率高低的问题了,这是有十足的把握早早做好了准备才能办到的事。

    不过王稷对此却丝毫没有什么骄傲的反应,这对于时光科技来说早就习以为常了。

    就像拾光映画那边报送上去的影视剧,也很少会做被打回修改的准备。

    “芯片实验室的预研团队到位了吗?”

    “华芯国际的三位首席工程师下周报到,但..……”

    助理压低声音:

    “张总吩咐芯片架构必须自主设计,寒武纪的陈教授正在带团队攻关原型。”

    海平面泛起金红,王稷的目光掠过在建的深水码头。

    更远处,载有精密光刻设备的货轮轮廓已浮现——这千亩土地承载的不仅是机房与流水线,更是一个关键的衔接点。

    接下来的几天,北仑-7地块成了地质勘探的战场。

    钻机的轰鸣声昼夜不息,长长的钻杆深入地下数十米,一段段颜色深浅不一、质地各异的岩芯被小心翼翼地取出、编号、封装。

    大型计算中心,其对地基沉降的容忍度极低。

    成千上万台精密服务器和冷却系统产生的震动和微小的位移差都会影响性能甚至损坏设备。更别提未来还可能扩建、增加负载。

    王稷深知,这片临海填方区的软弱地基,必须通过深桩技术牢牢扎入持力层。

    勘探队员穿着满身泥浆的工作服,顶着海风现场记录、初步判断。

    取样结果被马不停蹄地送往邻近城市的岩土实验室,进行强度、压缩、腐蚀性等全套测试。

    基础设计的同步优化争分夺秒地进行。

    地基处理的同时,另一条战线也在高速运转。

    “电力增容!”

    王稷在临时板房里对着电话喊:

    “超算启动时的瞬时电流冲击巨大,别说现有容量,就算普通工业园的预留量也远远不够!必须给我们单独拉一条专用高压线路,直接接入市网枢纽变电站,还有,备用柴油发电机组的容量要按满载计算,至少保证48小时连续供电!”

    现实中的超算中心是实打实的“电老虎”,未来接入伏羲堆是远景目标,眼前的稳定保障必须万无一失。

    当第一根标记着鲜红字样的PHC管桩被巨大的打桩机“轰”地砸入指定点位时,整个工地爆发出一阵短暂的欢呼。

    打桩机像钢铁巨兽,依次排开,按照打桩图上的网格标记,一锤接一锤地将承载着未来的钢筋混凝土支柱深深楔入地层深处。

    每一天,桩位图上的红叉都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蔓延。

    ……

    在这片凝聚了工程智慧的土地之下,纵横交错的深桩和坚实的筏板,承载着一个即将拔地而起的“大脑”所需的物理基础。

    地基之上,工人们已经开始进行钢结构底层的安装工作,巨大的H型钢柱被吊车高高竖起,如林而立,勾勒出未来“时光智能计算中心”庞大的轮廓和初步的模块化分区。

    更远的水域方向,可以看见繁忙的港口航线。

    王稷知道,很快,这里将成为世界级计算卡,以及未来华芯国际工程师们带来、由寒武纪团队攻关的自主AI芯片原型挥洒巨大算力的战场。

    这片由图纸变为现实的土地,已成为衔接洛总人工智能宏图的关键枢纽。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