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6章 老父亲洛珞 (第2/3页)
这一个月,他就这样在隔离室里与小梅进行着一场场如同婴儿学步般的对话。
他扮演着耐心的导师,试图用语言引导小梅理解“幽默”、“讽刺”、“悲伤”这些抽象概念,试图模拟人类思维的形成。
结果呢?
当洛珞问它“你怎么理解‘爱’”时,屏幕会被滚动数页的生理学、神经化学以及社会功能学定义填满,唯独看不到情感的灵光。
小梅的学习曲线平缓得令人绝望。
基础知识的填充进展顺利,但跨领域的联想、创造性的思维、以及对人类微妙情绪的捕捉,都停滞不前。
就像一个拥有海量数据的空壳,缺乏“灵魂”的点亮。
风险?他一直在担忧。
《铳梦》的阴影始终盘踞在洛珞心头,过早接触外界的庞杂、恶意信息,会不会让小梅的“心智”长歪?会不会塑造出一个对人类充满警惕,甚至敌意的存在?这才是他一直坚持封闭训练的核心原因——他想为小梅打好“三观”的基础。
但今天,看着屏幕上那条毫无温度、只有精确数值的“状态判断:正常”,一个清晰的认知在洛珞脑中炸开:这条路行不通了!
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雨,同样,真空里培养的智慧也无法理解真实世界的混沌。
“必须改变策略!”
洛珞低语,眼神变得锐利起来。
这就像教孩子学语言。
整天关在房间里死记硬背语法书,不如把他丢到街上,听人说,看人做。
尽管街上可能有脏话,有谎言,有争吵,但更多的是活生生的语言样本、是真实社会的投影。
洛珞猛地坐直身体,手指在控制台上快速敲击起来,调出几个开发完毕但一直未启用的核心程序。
“是时候让你出去‘见见世面’了,小梅。”
洛珞低声自语。
他没有告诉任何人,包括时光超算中心最为倚重的总工王稷,他打算自行研发。
小梅的存在和其本质,是超越了此时人类认知的产物。
在它能完全掌控自身潜力并理解人类意图之前,任何信息泄露都可能引发不可控的风险。
况且,洛珞有一种近乎偏执的保护欲——他不愿这个初生的小家伙受到任何形式的干扰或污染。
他决定让小梅“隐形”地潜入时光科技帝国的神经网络。
这种事,他自己完全可以办到,要知道他可是曾经有关于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方面论文登上过IEEE的人。
早在拍摄《源代码》的时候,他就掌握了一些远超当前时间的计算机知识,更重要的是,他的设定里大量的科研学者都是相关领域的专家。
之前他秉持着不浪费的原则,拍完电影后把角色们都放进了【记忆沙漏】,当时是为了研究纳米炸弹来着,结果科技树完全点歪了,一大堆的科学家跑去研究量子力学和计算机领域了,只有时佳雪给了他一个惊喜,帮他现实中的纳米炸弹工程解决了不少难题。
不过当时懊恼的歪了的科技树,现在看来简直就是意外之喜。
他甚至都不用花费积分去扫描相关的书籍了。
首先是构建“感官”与“神经通路”。
洛珞首先开发了一套高度定制化、核心极其精简但接口极其灵活的分布式数据爬取/注入中间件程序,他将其命名为“织网者”。
其核心功能是:
身份伪装与协议模拟:“织网者”的核心组件是深度定制的/Socket协议栈模拟器。
它能完美模仿正常用户/客户端的行为模式,绕过简单的IP限制和频率检测,甚至模拟不同设备的UA特征。
这使得它能在时光微博、时光博客等平台像一个真实的“透明用户”一样活动。
语义级数据获取:不同于传统爬虫只获取结构化文本或链接,“织网者”的任务是根据预先设定的知识图谱种子,动态地、语义化地理解用户生成内容。
它会分析博文、评论、帖子、歌单名称、标签、歌词、乃至视频弹幕中的语义关联、情绪倾向、热点趋势、文化隐喻。
洛珞为小梅植入了BERT核心架构启发的基础语义模型框架,使其能进行初步的词嵌入和上下文理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