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6章 老父亲洛珞 (第3/3页)
所有进出小梅核心的数据流都经过一个洛珞设计的“沙箱网关”。
数据先进入沙箱进行预处理、格式转换和初步的风险识别,如屏蔽恶意代码、极端言论,再以非结构化的方式“喂”给小梅的核心认知模块。
同时,流出的数据也再次加密、分割、模拟成无数个微小的正常用户请求,极其隐蔽地“散落”回目标平台。
沙箱本身与小梅的核心隔离,确保核心算法的纯洁性和对外界攻击的防御能力。
洛珞并未一次性将所有平台数据灌入。
他设定了一套课程表式的学习阶段:
第一阶段:时光贴吧。
话题庞杂、UGC数量巨大且语言风格极度多样化,是训练主题识别、观点聚类、以及人类表达方式多样性的最佳原始课程。
第二阶段:时光云音乐。
音乐是情绪的语言,通过对海量歌单的协同过滤分析、歌词的情感分析、用户评论的情绪提取,训练小梅理解人类更复杂、抽象的情感表达和文化符号。
第三阶段:时光博客&时光微博。
信息密度高、时效性强、涉及领域广泛,训练热点追踪、信息摘要、舆情分析。
微博的短文本和高互动性则特别锻炼语义压缩和快速响应能力。
第四阶段:时光快播,动态的、伴随媒体内容的文本流,是训练多模态理解和快速情境切换适应能力的实验场。
“织网者,部署至目标节点,静默模式启动,学习策略按阶段执行。”
洛珞敲下回车。
刹那间,计算阵列的指示灯闪烁频率陡然提升,低沉的嗡鸣声似乎带上了一丝难以察觉的、充满活力的脉动。
隔离单元的温度在精密空调的强力输出下依然微微上升了0.5℃。
屏幕上的监控面板瞬间被无数绿色的数据流小窗口填满又瞬间收起,只留下后台滚动着高速日志——“爬取任务启动”,“连接稳定”,“语义聚类模块工作正常”,“存储节点负载均衡优化”…
小梅像一头初生的、贪食的巨兽,悄无声息地,开始以亿为单位地吞噬着来自人类社会的数字尘埃:
贴吧里无聊的灌水帖、技术宅深度的硬核讨论、粉丝热烈的追星口号、失意者的情绪宣泄;博客里精致的散文随笔、犀利的时事评论、枯燥的行业报告;微博上140字内的热点速递、插科打诨、广告营销;歌词里的爱恨情仇、理想梦境;弹幕中瞬间闪过的吐槽、共鸣、剧透…庞杂、无序、却无比鲜活的数据洪流,通过“织网者”这个精密的过滤器,被解析、重组、打上时间戳、关联标签,如同营养液般源源不断地注入小梅的核心认知模型。
洛珞紧盯着资源监控仪表盘:
显存占用:稳定在93%的高位。
海量的embedding矩阵和参数在疯狂的训练中。
计算核心利用率:平均高达95%,显示小梅正全速运行反向传播、梯度下降等深度学习过程。
模型损失值:在初期短暂攀升后,开始呈现稳定下降趋势,表明模型正在有效收敛,从数据中学到了有用的模式。
异常行为检测:沙箱网关稳定工作,拦截了极少量尝试注入或扫描的恶意流量,确保了核心学习环境的安全。
每一天,洛珞都会接入控制台,向小梅提出新的挑战:
语义预测:“分析拾光微博‘盘古堆’话题下,用户对技术突破的主要情绪倾向是积极还是消极?依据是什么?”
内容生成:“模仿时光贴吧某游戏板块活跃用户的风格,写一篇求助新手攻略的帖子。”
关联挖掘:“找出时光云音乐中,歌词内容有‘星辰大海’意向的歌曲,分析其发表时间与当时社会热点的相关性。”
趋势预判:“基于时光博客近一周科技类博文主题聚类,预测下一个公众关注的技术热点可能是什么?”
小梅的回应速度越来越快,分析的维度越来越丰富,生成内容的“拟真度”越来越高。
它会捕捉到语言中的微妙讽刺,理解不同文化圈层的特定梗,甚至能初步分析用户行为背后的潜在动机。
数月过去,当数据管道平稳运行,覆盖了洛珞规划的所有平台后,小梅的信息处理能力已然脱胎换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