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1章 狂热的智能电车盛宴 (第1/3页)
“……”
足足长达十秒钟的寂静,随即便是爆炸般的喧嚣。
此话一出不仅发布会现场一片哗然,苏市展厅里的其他车企人们更是像被按下了暂停键。
时间仿佛凝固了——镁光灯定格,记者的笔悬在半空。
负责人点开大屏幕,一段视频展开:时光S1在模拟的京城晚高峰中穿梭,车流如织,雨水滂沱,但它如游鱼般自如,变道、避让行人、处理突发路障,全程无人工干预。
车内,“小梅”的AI语音温和地报告:
“前方事故,已重新规划路线,预计延误减少12分钟。”
这不是演示,负责人强调,而是时光智能计算中心提供的近乎无限云端算力所驱动的现实。
“时光智能汽车不是工具,是您的伙伴,它能从A点带您到B点,无需您触碰方向盘。”
这句话如惊雷劈下,震得全场久久失声。
因为所有人都心知肚明,在正常的汽车发展现实里,这简直是天方夜谭。
此时全世界的车企无一例外对“无人驾驶”的认知还停留在笨拙的试验阶段。
谷歌那个改装过的丰田普锐斯,在加州山景城的测试场上磕磕绊绊——它能在空旷高速路上保持车道,却无法处理一个乱穿马路的孩子;系统常因一片落叶或雨雾“死机”,驾驶员必须全程监控,随时接管。
特斯拉的Model S虽在同年亮相,但其“自动驾驶”仅限基础的巡航控制,更像一个高级定速器,遇到弯道就哆嗦。
底特律的老牌车企,如通用和福特,吹嘘的“自动泊车”功能,不过是用传感器缓慢倒入车位,还常撞上路肩。
这些技术,被行业戏称为“半盲的助手”:它们依赖有限的传感器和车载电脑,决策逻辑僵硬如算盘。
至于他们华国自己的技术也并不成熟,虽然去年的红旗HQ3完成了从长沙到武汉286公里的高速全程无人驾驶实验,标志着我国自动驾驶在复杂环境识别和智能决策方面取得了突破。
只是新闻内容确实很好看,但对于在座的各位行内专家来说却毫无意义,他们太清楚其中的猫腻了,所谓的自动驾驶其实有太多的前提条件了。
一次变道需数秒计算,遇到复杂路口就手足无措,更别提雨雪天气的失灵风险。
这对比赤裸如刀:现实中的自动驾驶是婴儿学步,而时光的智能驾驶是成年雄鹰展翅。
当其他企业正沾沾自喜的拿着时光电池的采购权限,准备开发自己的电动车品牌,然后照猫画虎的建厂研发时。
时光已经玩上了更高端的东西。
依托世界顶尖的人工智能“小梅”进行车辆设计优化、自动驾驶算法迭代和智能座舱体验超时代提升。
是的,在这个包括美国的特斯拉在内,大家电动车技术都刚刚起步,正绞尽脑汁的琢磨电动汽车除了电池充电比油更省钱这个单一的优势外,还有什么能够抵消掉续航不足的问题时,时光居然玩起了智能驾驶这种高端的技术。
由“小梅”深度赋能的自动驾驶系统,在近乎无限的云端算力支持下,其安全性、流畅性和决策智慧远超任何竞品。
不,是根本没有任何可比性。
……
苏市时光科技电动汽车旗舰展厅的镁光灯渐渐暗去,但围绕展厅中央那两辆流光溢彩的汽车——时光S1轿车与G1 SUV——的喧嚣,却转移到了全球各大汽车巨头驻华代表下榻的酒店会议室,以及跨国视频会议的加密频道里。
空气里弥漫着咖啡因的焦香、雪茄的烟雾,以及一种更浓烈的味道:挫败与难以理解。
发布会结束了,产品手册散落桌上,印有“盘古”电池、“小梅”AI助手、尤其是那段在京城晚高峰车流中如游鱼般穿梭自如的自动驾驶演示视频截图,像烧红的烙铁烫在每个与会者的视网膜上。
“无限算力……”
来自硅谷某科技巨头嵌入某传统车企的高级工程师,马克,喃喃自语,手指烦躁地敲着桌面:
“伏羲堆并网,近乎零成本的电力,支撑庞大的数据中心和云端AI…这个逻辑,我认了,洛珞得了诺贝尔,他主导的项目,在基础能源上实现突破,给时光科技在‘算力’这个维度开了外挂,这确实是我们无法比拟的起点。”
“人工智能超前………好吧,‘小梅’的语音识别和语义理解,流畅度和智能程度,比我们实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