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1章 狂热的智能电车盛宴 (第2/3页)
室里的原型机领先至少两个身位。”
“虽然难以置信,但联想到洛氏湍流理论和伏羲堆这种逆天的工程奇迹,时光在AI领域有突破,似乎也……勉强能纳入‘洛珞效应’的认知框架。”
他顿了顿,猛灌了一口冷掉的咖啡,眼神里的困惑非但没有消散,反而更加浓重。
“但是!”
他猛地提高了音量,把旁边一位正在研究车辆内饰照片的日本工程师吓了一跳:
“但是!这自动驾驶!视频里那种表现!这他妈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会议室里一片死寂,只有马克粗重的喘息声。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循环播放的视频片段上:那辆S1在拥堵的晚高峰车流中,流畅地变道、精准地跟车、灵巧地避让突然窜出的电动车、甚至在复杂的环岛和路口都显得游刃有余,“小梅”的语音冷静地播报着路线调整和路况分析…这简直像是把科幻片里的技术,硬生生塞进了2012年的现实!
“看看我们自己的进度!”
一位德国豪华品牌的研发总监,汉斯博士,声音低沉而疲惫,带着浓浓的日耳曼式严谨:
“谷歌的自动驾驶团队,用的是我们提供的改装车,在加州空旷的测试场,天气晴朗,道路标线清晰,它能勉强保持车道!就这,遇到一个突然跑出来的孩子,或者路肩的积雪落叶,摄像头识别错误,系统就可能‘死机’!”
“特斯拉?他们的‘自动驾驶’本质上还是个增强型定速巡航,弯道大一点就要求你接管!我们引以为傲的自动泊车?上帝保佑它别刮花轮毂撞上路肩!就算你们的红旗HQ3完成了高速全程测试,那也是做了无数前提限制,在理想条件下完成的壮举,放到真实的城市复杂路况,它就是个需要保姆的婴儿!”
他指着屏幕上穿梭于车流、雨雾和复杂路况中的S1影像:
“而这个!它展示的不是实验室的‘玩具’,不是特定场景的‘演示’,是在真实的、混乱的京城晚高峰中,作为一个量产车功能!它的传感器方案是什么?”
“激光雷达?成本高得离谱,体积巨大,根本不可能量产装车!摄像头?单目、双目?当时的图像识别算法怎么可能在动态、复杂、光照变化剧烈的环境中,做出如此精准、快速、近乎‘老司机’般的预判和决策?!”
旁边工程师一直沉默地记录着,此刻也抬起头,眼镜片后的目光充满了迷茫:
“他们提到了‘云端算力’驱动,由‘小梅’支持,云端提供强大的模型运算,车辆端接收指令执行…这个模式我们能想象,但是……”
他停顿了一下,似乎在寻找准确的词汇:
“延迟!可靠性!感知与决策的实时性!车辆在高速移动中,面对瞬息万变的环境,毫米级的延迟都可能致命!他们的车端传感器是如何在瞬间捕捉到足够精确、全面的环境数据?”
“‘小梅’在云端是如何以近乎零延迟的速度处理这些海量数据,做出比人类更优的决策,并将指令精准无误地传回车辆控制系统?这中间需要多么恐怖的通信带宽、多么强大的边缘计算能力、多么无缝的系统集成?这已经不是‘有算力’就能解释的了!这简直违背了我们对当前硬件水平、通信技术、系统架构和AI成熟度的所有认知!”
另一位来自底特律的资深车辆动力学专家,罗伯特,皱着眉头:
“还有执行层面,视频里那辆车变道的时机、切入的角度、加减速的线性度……流畅得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赛车手,即使云端决策完美,车端的执行机构如何能如此精准、快速、平稳地响应?”
“这涉及到车辆的线控技术、各执行器的响应速度和协调控制算法…这又是一个深不见底的技术鸿沟,时光仿佛凭空变出了一套成熟、可靠、高性能的线控底盘系统,而这同样是各大巨头正在艰难攻关的堡垒。”
马克痛苦地揉着太阳穴:
“最可怕的是,他们把这一切都整合在了一辆看起来如此‘正常’的量产车上!不是概念车,不是实验室原型!电池技术独步天下,AI助手领先业界,现在再加上这如同科幻降临的自动驾驶……”
“时光科技的每一步,都踩在了我们所有技术路线图的前方,而且是以一种我们完全无法理解、无法复制的速度在推进,他们似乎掌握了一套我们看不见的技术蓝图,或者…破解了时间的密码。”
会议室里只剩下视频循环播放的声音和沉重的呼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